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四川农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时间:2019-10-15   发布者:四川县域经济网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写进党章,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习总书记来川调研视察时明确要求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当前,农村已成为人、财、物等重要资源的新聚集地,强力驱动着“三农”发展换挡提速。但作为我省农村金融主力军银行,四川农信更应把握这难能可贵的历史机遇,真正把农村金融服务这张网络织深、织细、织密。本文将从政策导向、经济形势、需求演变、县域服务等角度探索四川农信如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

一、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分析

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省市县均高度重视,陆续出台各项关于乡村振兴的制度和政策,层层传导、层层落实。自上而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政策体系已初步建立,这无疑是为我们四川农信提供了巨大的战略机遇及强大的政策保障。

(一)宏观政策体系

《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相继出台,从国家层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致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作为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国家在制度层面上颁布了系列关于乡村振兴的指导政策,来确保战略的落地落实。其中,重点在于群众特别关注的土地、产业、财政、人才等关键领域。

1.农村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资源,历来备受党中央高度重视。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土地改革无不推动着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2018年1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等重大问题作了修改,进一步稳定了土地承包关系,让农民和土地承包者吃上了“定心丸”。同时,伴随着“两权”抵押贷款在各地的成功试点,农村土地得到进一步释放,有效提升了农村土地的流动性和土地抵押贷款的获得性。

2.农业产业政策。据新华社消息,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但农业产业类型单一、基础薄弱等情况依然大面积存在,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当前,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的意见》《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逐步分解细化了乡村振兴战略设计的产业政策,引领“三农”多层次、多维度拓展乡村产业增长空间。通过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模式快速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及时空分布,创新了民俗文化、农事节庆、科技创意等观光旅游内涵,健全了农产品的配送销售网络。

3.乡村财政政策。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农业投入逐年增加,2018年财政农业支出为9.4%,虽远不及发达国家20%至50%的占比,但相关配套政策正在逐步完善。此前,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2019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分析,涵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产粮大县奖励”“高标准农田建设”等37项政策。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批准全国298个镇(乡)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每个镇(乡)将获得1000万元的中央财政资金。随着各级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势必在农村形成资金洼地,吸引和撬动更多的国有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及境外资本,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储备强大的资金后盾。

4.乡村金融政策。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金融机构,特别是全国的农信系统,一直肩负着支农支小的重要使命。但受限于抵质押物匮乏、抗风险能力较弱、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三农”主体在信贷需求上未能得到充分满足。为进一步加大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力度,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金融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支农资源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涉农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支农能力明显提升”的目标,并对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主力军作用作了具体的要求。今年初,银保监会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 强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明确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要回归县域法人机构本源,专注支农支小信贷主业,增加“三农”金融供给。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下,农村市场将涌入更多的金融活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5.乡村人才政策。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根本落脚点。从目前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看,各地均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才,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扩大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返乡服务乡村振兴的吸引力度等。据统计,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纷纷返乡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截至2018年末,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人。

(二)微观政策要点

作为农业大省,实施乡村振兴对于四川来讲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关键一招”,是实现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2018年9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整体部署,明确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从全省层面看,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对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了系统部署,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突破。9月,我省选定富顺县、广汉市等22个县(市、区),开展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并于今年5月全部评审通过,形成了我省首批县域乡村振兴蓝图。今年,省委省政府继续印发《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的意见》,为各市州指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方向。同时,针对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省委省政府也针对性地出台了相应政策。如印发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达标目标,对全省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详细地部署。又如印发了《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年)》《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指导川西林盘、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不同区域的乡土特色和民族地域特点的乡村建设。再如印发了《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试行)》,明确提出将每年考核评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市、区)10个、先进乡镇50个、示范村500个,分别一次性给予6000万元和新增300亩建设用地指标、500万元、60万元财政补助。此外,我省还印发了《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十六条措施》《关于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的意见》《关于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培育创建特色镇的意见》等等,全方位保障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落地。  

从市州情况看,各市州、区县以中央与省委省政府的政策为依托,充分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细化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方案。如遂宁市,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的意见》《遂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遂宁市农村厕所和生活污水治理五年实施方案》《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十八条措施》《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遂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试行)》等等,将脱贫攻坚、园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遂宁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6+2”蓬船灌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六支人才队伍”及农民工创业就业保障等等的内容全面融入乡村振兴“遂宁战略”。

总体来看,中、省、市的乡村振兴政策涵盖了“三农”建设的方方面面,“三农”发展势必提档增速。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银行,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役”将成为四川农信履行社会责任、践行普惠使命、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自身规模的的重大战略机遇。

二、我省农村经济金融现状及问题分析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近一半,农村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但四川山地、丘陵、高原及平原盆地纵横交错,部分地区受限于地理位置、地势环境、资源禀赋及历史原因,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一)全省农村经济概况

201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262.35亿元,占全省11.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万元,是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1.0%。按照“一干多支”的区域划分,主干成都GDP占全省3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万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环成都平原经济区(除开成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万元,略超全省平均,居于成都市之后;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3万元和1.39万元,两区乡村就业人数占全省48%,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占全省55.1%,但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省32.5%;攀西经济区第一产业相较于第二产业发展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万元,略低于全省平均,只占其城镇居民的38.8%;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地广人稀,农业资源丰富,高原特色农牧业突出,但经济水平总体落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万元,低于全省平均。

近年来,作为农村经营主体,我省农业就业人数及占比持续下降。不过,随着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示范基地、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加上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农村农业将注入新的经济动力。同时,随着土地保护力度的加强及农业科技的深化推广,全省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稳步上升。加上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机制的落实,丰富了土地流转形式,扩大了农业规模经营,切实激活了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二)全省农村经济各要素现状

1.农业产业结构

通过对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四川农业得到持续发展,农林牧渔总产值不断提高。数据显示,2007年总产值为3370.17亿元,稳步增长到2017年的6955.50亿元,年均增长10.6%,高于全国同期1.4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畜牧业分别占比57.6%、31.6%,较全国同期高出4.5和4.8个百分点;林业、渔业分别占比为5.0%和3.4%。由表1、图1可得,在四川农村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持续增长已占据半壁江山,而畜牧业占比呈下滑趋势,现仅占不到三分之一;林业、渔业历来产值较小,总体缓慢增长。

表1.四川农业经济总产值情况      单位:亿元、%

(1)种植业产品结构

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四川省种植业不断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但自身结构不平衡。数据显示,四川省稻谷在粮食生产占比过半,小麦占比平均在15%左右,玉米占比平均在25%左右;豆类占比较小,平均在4%左右;薯类比重在17%左右保持。在经济作物中油料产物中花生、油菜籽产量稳步增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相较下油菜籽占有绝对优势,目前川南、川东北地区已形成优势油料产业。同时,四川省蔬菜优势也较明显,成了川南反季节蔬菜区、成都平原蔬菜区、川西高地淡季蔬菜区形等,川南、川西、攀西等区域蔬菜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2)林业产品结构

四川是全国林产品生漆、油桐籽、油茶籽、核桃、竹笋干等产区,形成了川东北、攀西地区核桃、花椒产业等。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18》数据分析,近年来林产品中生漆、油桐籽、油茶籽、竹笋干的产量变化波动复杂,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竹笋干总量相较最大。在水果产品上,产量波动较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是,核桃产量一直保持快速高位增长,从2007年的7.67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53.75万吨,年均增长高达22.75%。分析原因,与人们消费观念更加倾向于健康、科学的饮食有关。

(3)牧渔业产品结构

近年来,四川向节约型牧渔业发展,生产效率逐步提高,规模逐渐扩大。从牧渔业产品内部结构变动情况上看,肉类产量占比由62.70%增长至66.65%,处于变化中的上升趋势;禽蛋产量占比由16.22%缓慢下降至13.86%,下降趋势明显;奶类产量占比由7.34%下降至6.40%;而水产品变化比较复杂,与其产量变化趋势大体一致,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由此可知,四川牧渔业综合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发展速度加快。这种现象原因与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离不开,传统家庭零散养殖逐渐分化,兼业养殖向专业养殖方式转变,形成规模化养殖,资金、技术、政策等集中倾向使牧渔业试点成效显著。

2.农业经营主体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四川统计年鉴2018》,2017年末四川就业总人数是4872万人,农业就业人数是为1793万人、占比36.8%,高于全国的27%,但总体趋势呈下降状态(见表2),由此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下降阻碍了四川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包括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示范基地、龙头企业等。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地加码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四川省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方案(2019-2022年)》指出,四川省从2019年启动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到2022年,分两批次培育家庭农场5000家以上。

        表2.四川农业就业人数与全国对比情况                单位:万人、%

3.农业生产土地

土地作为农民发展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数据显示,四川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土地保护加强,农业科技进一步推广,而农作物播种面积稳步上升。同时,2014年四川省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机制,逐渐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丰富土地流转形式,扩大农业规模经营。根据统计数据,截止2017年底,四川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率92.9%,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36.7%。全省流转土地以出租和转包为主,占流转总面积的50.1%和31.2%。此外,四川耕地流转正朝着适度规模化方向迈进,单个主体经营30亩及以上面积超过1327万亩,同比增加2.2%。受土地租金、机械投资、人工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土地主要流向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

(三)全省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四川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王会雨  罗男,2018-08-07。]

从金融服务覆盖程度来看,截至2017年末,全省银行业机构网点已覆盖所有县(市)和绝大多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全省89.8%的银行业机构通过线上、网点等多种渠道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累计在4146个乡镇设立网点9237个、行政村(社区)助农取款点4556个、农村金融服务站488个、布放各类自助银行设备415115台。金融服务网点空白乡镇总数较2012年下降25.15%。

从金融支持规模来看,截至2017年末,全省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达1.5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32.78%。一是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发力、互利共赢,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广汉市等2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农业贷款258.47亿元,支持绿色农业开发项目35.11亿元,支持智慧、康养、休闲旅游农业贷款48.09亿元。二是推进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成功探索了一批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服务模式,发放双基合作惠农贷款27.71亿元、“四权”抵押贷款73.66亿元。三是支持贫困地区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支持藏区牧民定居、彝家新寨新村和巴山新居工程建设贷款132.84亿元。88个扶贫县贷款余额7267.69亿元,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3.86个百分点,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09.37亿元。

(四)农村经济金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省农业经济效益实现了整体提升,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但是对比全国农业强省,还存在诸多问题,较乡村振兴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1.农业供需结构失衡。在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大会上,针对“三农”工作的关键和重点领域的6个问题中,“粮”和“猪”分别位居第一、第二,供需失衡问题已不容忽视。作为粮食主产省和第一消费大省,近年来,我省粮食产量虽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但加工转化用粮对外依存度高达50%,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养猪业是我省农业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受“非洲猪瘟”疫情、禁止泔水喂猪、养殖成本增加等影响,约30%的中小规模养殖者不愿继续养猪,养殖规模急速缩减。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信息,全国生猪、能繁母猪存栏分别减少16.6%、19.1%。四川省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降幅虽低于全国8、12个百分点,但仍降势明显,养猪第一大省地位正受到冲击,稳粮兴猪已迫在眉睫。此外,随着省内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升级,除上述“粮”“猪”外,我省还有诸多农产品呈现供给不足的情况,如牛羊肉自给率只有85%,兔肉自给率不到66%,鱼肉自给率不到70%等等。

2.农业经营主体活力不足。一是受教育程度低。由于封闭性、分散性及经济落后等历史与环境因素,我省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观念保守,缺乏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思想认识。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数据显示,全省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占到了77.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6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占人口的22.8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37%。2016年,全省农民中文盲占6.8%,初中以下文化占了83.3%,高中文化占7%,高中文化以上占2.9%。二是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外流现象明显。在我省农业劳动力中41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占比达55.6%,其中,51—60岁占比23.4%,61岁以上占比11.2%,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同时,截至2015年末,全省3281万农村劳动力中转移劳动力就有2410.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3.47%,造成了严重的农村人口空心化,部分村落几乎无人劳作、无人生产(如表3)。三是生产方式难以得到有效改变。全省近60%的耕地分布在丘陵山区,受限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约束,部分农业经营主体以单个式、作坊式生产为主,缺乏人才、资金、技术的引入,无法实现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如达州市部分地区,山地、丘陵地貌复杂,田形调整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其微耕机、微电泵、脱粒机等小型机具占农机拥有量的95.6%,造成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阻。

表3.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单位:岁、%

3.农业土地效用未能充分发挥。随着农村土地确权、“两权”抵押试点等政策的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得到不断深化,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土地活力,但从全省情况看,农村土地的效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据《四川统计年鉴》统计,我省土地总面积为48.89万平方千米,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3%左右,而人均耕地不足0.075公顷,仅为世界和全国人均水平的35%和72.3%。同时,未利用土地面积接近600万公顷,占比高达到12%。随着劳动力大量输出,农村留守的老人、妇女仅依靠自身力量零散的开展小农生产,大面积耕地杂草丛生。基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土地经营权、承包权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土地流转受阻。承包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抵押登记、产权纠纷及风险保障等制度的匮乏,为土地融资造成困境。

4.惠农政策未充分落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给“三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把握不到位、标准未统一等原因,导致政策落地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有的地方拔高脱贫标准,易地搬迁面积超标准、看病不花钱、上学都免费,看似给老百姓提高了福利,但脱离了国情,不能可持续发展;有的地方政策把握有偏差,发钱发物“一发了之”,统一入股分红“一股了之”,低保兜底“一兜了之”,未能真正实现志智双扶,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有的地方还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像花钱刷白墙,又不能吃又不能穿,浪费国家钱。诸如此类情况,不仅未真正惠农惠民,反而助长了一些群众的陈规陋习。

5.农村市场优质主体不足。从前面的数据我们能看到,各类新型农业主体、农业企业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推动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等于随便乱来。在这些新生代市场主体中,鱼龙混杂,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的主体大量存在。据遂宁农商银行的市场调研得知,遂宁市安居区辖内在工商局注册的涉农企业约1780家,但抛开外地企业的分公司在本地长期无经营的企业、政府平台企业、经营情况差或有起诉案件的企业、同一注册地址的企业、无实体经营的企业后,有效户数不足600户,其中可能还存在一家人在多个乡镇申请的重复企业。同时,在具体的企业走访中了解到,企业注册资本较大、但经营情况一般的企业大量存在,企业家族氛围浓厚、缺乏有效的经营决策机制,部分企业主年纪轻、无资产、经营随意性强、崇尚高档消费,这些企业都难以符合金融机构的客户准入标准,造成融资难长期客观存在。

6.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金融服务网络未能实现全覆盖。受限于农村地广人稀、经济总量有限等因素,农村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相对较少。虽然有助农取款点或综合金融服务站作为补充,但由于服务人员素质不高、设备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等原因,这些金融机具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未全面打通。二是信息不对称,金融需求未能全面满足。基于部分农户的传统认知及金融机构的宣传不到位,老百姓对金融产品并不了解,大部分人还认为银行仅有定期活期存款,贷款需要托关系等等。而农村金融机构受人力资源限制,未能传承老一辈农信人走街串户、上山下乡的精神,作风停留在“坐商”状态,对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家庭状况、收入水平并不了解,惧贷畏贷,怕担风险,导致“三农”融资渠道受阻。三是金融产品更新赶不上农村地区日益变化的金融需求。随着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群体返乡下乡创业就业,以及传统农户知识水平和收入的不断增加,“三农”主体的金融需求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已无法满足其需求。各大银行虽有一定的探索和创新,但针对“三农”特点的理财、证券、保险等产品体系并未建立。四是传统信贷产品与农业生产周期及收益矛盾突出。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周期一般是1-3年,虽然能符合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但诸如3-5年、6-7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有收益的产业,1-3年的信贷支持并不能解决其生产问题,甚至会因还贷、转贷等原因变相增加农业企业的资金成本和压力。同时,受成本提升、自然灾害、正常损害等影响,农业企业利润率偏低,部分企业甚至依靠政府补贴维持生产。金融支持虽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收入,但平均6%-7%的年化贷款利率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五是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受整体文化素质、收入水平和历史原因影响,部分农户对贷款需还本付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自身征信记录还不够重视,加之无相应资产作抵押,单个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弱,其贷款后还款意愿不高,导致银行惧贷畏贷。

三、“三农”需求分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人、财、物不断齐聚农村,传统金融需求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助化、智能化、灵活化、便捷化、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及非金融需求迅速扩张,让传统金融机构措手不及。

(一)传统需求正在演变,利益诉求更加明显

在农户理财意识、成本意识逐步提高及银行间竞争力度不断增强的双重驱动下,传统“三农”主体对利益的追求愈发明显。一是在储蓄方面。简单的定期、活期储蓄已不符其“口味”,高收益、靠档计息、灵活支取成为更加可取的选择。很多农户已主动到银行咨询理财、保险、贵金属等产品,资产保值增值需求愈发旺盛。二是在贷款方面。虽就目前来看,“三农”主体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并没有城区市场那么活跃,但“融资贵”依然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讨价还价”“多方对比”在农村金融机构已屡见不鲜。三是在便捷服务方面。微信、支付宝等二维码支付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银行虽在各乡镇,甚至到村社普及了ATM、CRS、POS、EPOS、农惠通等机具,打通了金融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但诸如“一卡通”社保卡服务、在线购买农资及生活用品、全方位的生活化金融应用场景并未普及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四是在服务质量方面。金融服务质量也成为农户的一大关心点。“既要说话大声,还不能让人感觉像在吼。”一位一线金融人这样说道。优质文明服务已不再是高价值客户的专属,老百姓也喜欢“穿西装”“打领带”“文质彬彬”“一脸微笑”的服务。据统计,虽然农村金融机构在不断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但对服务的投诉不降反增。

(二)新需求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已然显现

随着“三农”主体的演变及政策导向的推动,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已“跳出”原来的“小池塘”,在纵横交割的各种变化中,不断擦出多元化需求的“火花”。一是“两权”贷款亟待深化。在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我省已在多地成功推动“两权”抵押贷款。但由于配套政策并未全面建立、银行产品未能及时跟上、风控体系也未健全等因素,“两权”抵押贷款还未大面积铺开,亟待银行、政府、保险公司等多方力量合力推动落实。二是农业产业现代化急需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现代化可谓是改变传统农业抗风险能力弱、规模小、单产低、“靠天吃饭”等现状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户致富增收的有效手段。但在大规模新生代涉农企业中,由于自身资金实力较弱等原因,人才、技术、先进设备并未得到全面引入和充分运用,急需信贷资源为其添油打气。三是脱贫攻坚尚需金融精准对接。今年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全省各地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下足了功夫,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仍然艰巨,部分地区返贫苗头涌现。此时,金融精准扶贫力度更应该不减反增,围绕贫困户精准发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四是财政落地还需金融配套服务。财政政策是国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如何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保证财政账户管理规范,传统的银行账户服务已无法满足,还需升级相关的配套服务,如资金监管平台、银行系统与政务系统对接等。五是美丽乡村仍需金融唤醒特色。美丽乡村不仅仅局限于干净卫生,诸如特色小镇打造、旅游景观开发、地方文化传播、休闲产业升级等,都属于美丽乡村的一部分。但因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有限、启动资金不足,很多“小老板”并未将自己的产业打造出特色,仍需借助金融力量。六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需要金融保障。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我省各地都在积极帮助农民工牵线搭桥、加大培育力度、创造生产生活环境。但创业基金匮乏使得不少农民工有心无力。目前,一些银行已经开始探索,给予有技术、有经验、有想法的农民工创业启动金,相关的金融保障体系即将建立。七是乡村振兴人才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随着大量人才向农村回流和聚集,住房、生活、消费等需求在农村迅速扩大。留住佳人,方能描绘乡村振兴画卷。除开政府的保障措施外,金融机构的配套金融服务是解决其衣食住行各项需求的重要一环。

(三)非金融需求迅速扩张,延伸服务要求凸显

抛开金融需求,“三农”市场的崛起对金融机构还有更高的要求,各类延伸服务必将把金融服务网络搭建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首先是对金融安全知识的需求逐步上升。在文化水平的提高、安全意识的提升下,电信诈骗、反假币、反宣币等金融安全知识已映入农户眼帘。在身边活生生的案例影响下,农户对金融安全知识的诉求愈发强烈。其次是对金融机构智志帮扶的渴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致富增收并不仅仅依靠信贷资金的支持,一笔贷款能满足的只是一时之需,更多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希望借助金融机构的平台,获得创业的思路、致富的信心,这才是发家致富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是线上线下全覆盖的生产生活需求愿望更加强烈。物理网点、金融机具已经初步打通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现在,各地已开始转战电商平台。线上销售农副产品、线上购买生产生活物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再次得到改变,农户对电商平台的需求更加旺盛。

四、四川农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思路及路径探析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是推动战略实施落地的有效举措之一,各大银行机构纷纷响应,并不断探索创新。作为四川省农村金融主力军银行,四川农信应积极响应中央及省委的号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四川农信服务“三农”的总抓手,主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新变化,坚守阵地、再造优势。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加强党对四川农信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服务 “三农”作为立根之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四川农信服务 “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主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新变化,坚守阵地、再造优势。

(二)发展规划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四川农信通过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力促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金融主力军地位、实施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以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是涉农信贷投放更有力。到2022年,全省农信系统(含农信社、农商银行)计划累计投放涉农贷款1万亿以上,涉农贷款及500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市场份额保持全省首位,推动信贷资源向乡村汇集,乡村客户创业融资更容易。二是乡村金融服务更便捷。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打造乡村金融服务“三通”格局,即机构网点“乡乡通”、便民服务“村村通”、电子银行“户户通”,为乡村客户建立金融档案,实现城乡金融服务主体100%联结,实现乡村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贷款、理财、缴费等绝大部分金融业务。三是乡村金融产品更丰富。因地制宜研发创新适合乡村的融资、结算、理财、代理等各类产品,推动代销理财、基金、保险等业务向乡村地区拓展,努力推进金融产品移动化、互联网化,全面满足乡村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四是乡村信用环境更和谐。创建信用乡镇300个、信用村5000个,评定信用农户200万户,把“信用村镇”打造成为农村金融服务平台,逐步营造“人人讲诚信、人人重诚信”的良好氛围。五是乡村居民获利更充分。继续减免超百项服务费用,让利于民15亿元,免费为乡村居民提供社保卡、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低保、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贷款贴息等财政、社保业务代理和政府惠民资金代理收缴和发放服务。六是四川农信业务全面提质增效。在2017年末的基础上,力争全省农信系统优质客户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存贷比提升5个百分点、贷款不良率低于5%。

(三)实施路径

1.强化服务机制坚守“三农”阵地

第一,强化银政联动,借助政府引导实现“扩面”。四川农信要积极对接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强化银政联动。一是主动对接各级政府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与党政部门的良好关系实现无缝式的乡村振兴对接和服务工作;二是紧跟各级政府的乡村振兴规划,把政府的“三农”中心工作当做农信的中心工作,把政府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支持作为农信支持的重点来抓,努力为政府分忧解难。以此获取服务机遇、拓宽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面,真正实现“农村服务到每一村土地、城区服务到每一个角落”。第二,实施“走千访万”,掌握客户信息利于“提额”。农村信用社是中国离大地最近的银行,这就要求四川农信要密切“三农”客群关系,坚守服务阵地。通过开展“走千访万”活动,推进整村授信工程,走进“三农”、了解“三农”、帮助“三农”,做“三农”的贴心伙伴。结合全省实际,四川农信一定要务求各地农商行、农信社回归本源,传承“背包”精神,展开深度走访和全面的整村授信,要突出走访质量和效率,挖掘“三农”主体的有效需求,根据采集的客户信息好客户细分、授信等工作,对于信息资源反映较为优质的客户或村社要提高授信额度。第三,开展异业联盟,凝聚多方合力促进“增效”。四川农信要积极开展异业联盟,通过与多方合作,实现客户服务功能的多元化拓展,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优化客户体验。一是紧抓全国开展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战略机遇,借助与四川省农业担保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单列信贷资源、简化办贷流程、降低资金利率,建立和推广“政府+银行+担保公司+涉农企业/个人+农户”五位一体的合作模式,解决“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二是深化与四川供销系统的合作,实现人员互往、信息互通、业务互动、优势互补,以共享“三农”主体信息、开展农村综合服务社与乡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的互联共建、融合“云背篓”“蜀信e·惠生活”电商平台优势为抓手,为农村地区多元化、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要积极寻求地方担保公司、保险公司、高校、医院等合作伙伴,凝各界力量,编织金融服务网络,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2. 创新服务举措再造自身优势

近年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出台文件,要求农商行、农信社回归县域法人机构本源,坚守支农支小金融服务主业,专注服务本地、服务县域、服务社区。简言之,四川农信要坚守初心,回归本源,在普的根上持续生根,在惠的点上持续发力,这既是本身使命所在,也是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

(1)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四川农信要发挥主力军银行的作用,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各行社可以联合市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遴选农信金融干部,派驻到贫困村和非贫困村担任“金融村官”,构建“5+1”扶贫新格局。二是与各村社签订金融服务委托代理协议,从当地有威望的三职干部、退休干部、老党员中选聘金融联络员,壮大金融精准扶贫力量。三是充分发挥挂职人员参谋员、联络员、服务员、宣传员的“四大作用”,通过“金融知识进村、资金服务上门、爱心温暖到家”等形式将金融服务与当地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相辅相成,实实在在助力精准脱贫。

(2)创新党建引领,激发助农兴农活力。

四川农信可以借鉴浙江农信“党委协作、支部共建、党员创业”三级党建联盟的先进做法,通过党建引领方式激发助农兴农活力。比如遂宁农信社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对内实行“组织覆盖、制度执行、阵地规范、队伍建设、素质教育、系统防御、党性提升”“七大基础提升行动”,锤炼党员干部心性与能力,坚定助力“三农”的信念。对外,推行农信“+党政部门”“+乡镇”“+村组”“+社区” “+协会”“+街道办”“+园区及企业”“七大融合”模式,寻求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契合点。

(3)创新村级财务服务,保障资金安全。

2019年,全省“三农”预算高达3700亿元,省财政厅印发了《全面推行“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实施方案》,四川农信应当以此为契机,研究各级政府的财政政策,重点聚焦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五补五改”,抓好涉农资金营销,主动对接服务,将农村集体资金账户监管系统、村社财务管理系统与银行系统对接,实现农村集体资金数据的实时查询、电子对账、统计分析等,促进村社管理规范化,帮助相关部门做好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提升财政资金类客户的使用体验度,力争成为当地涉农资金账户的主办银行。

(4)创新“整村授信”服务,打造农村信用体系。

四川农信通过与各级乡村治理组织互动,联合创评信用乡镇、信用村、文明信用农户,打造信用体系。以“走千访万”的契机,与各乡镇、村社联合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创建和评定工作,充分运用金融资源,加大信用奖惩力度,在贷款额度、利率、期限等方面给予区别对待,弘扬“守信获益、失信受限”的乡村诚信文化。同时,整合人行、法院、工商、税务、农业等第三方数据,不断完善完善乡村客户信用信息档案,加大对失信行为的依法惩戒力度,持续推动农村信用体系持续向好发展。

3.强化队伍打造农信“服务铁军”

四川农信有4万多名员工,如何发挥出这支庞大的金融队伍力量,培养人才是关键。四川农信要努力打造一支有活力、有灵魂、有血性、有文化的“服务铁军”,激发服务乡村振兴的干事创业激情。

第一,打造一支有活力的队伍。四川农信辖内每一个行社建立一支“三农”青年团,“三农”青年团要以“服务、先进、专业”为定位,致力于成为四川农信的“黄埔军校”,充分发挥服务“三农”、带头干事、专业指导的作用。一是强化组织,团长由各行社分管领导担任,中层正职担任组长、顾问角色,35岁以下年轻员工为队员,对队员实施到龄退出、定期考核,建立进出机制。二是强化培训,组织定期开展“三农”服务大培训活动,各行社每周定期对“三农”青年团开展大讲堂、大学习培训活动,并组织测试,切实增强团队研究和解决“三农”服务问题的能力。二是强化激励,建立中层竞标制,中层竞聘上岗、定期考核、适时淘汰,“三农”青年团作为后备人才库。

第二,打造一支有灵魂的队伍。四川农信要抓住农信人的“根”与“魂”,统一全体干部员工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上的思想认识,培养员工忠诚和行动力,形成正能量氛围。一是坚持战略引领,建立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以“客户至上、奋斗者为本,稳健经营、追求卓越”的企业价值,秉持“让金融走进每一个家庭”普惠金融理念。同时,组织员工到先进同业机构和华为、格力等优秀实体企业学习核心价值文化。二是强化监督指导。建立“政委制”,由各行社中层干部、“三农”青年团成员或其他专业人才担任基层网点“政委”,实行对基层网点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上的挂联帮扶,扮演“父母”“小棉袄”“知心姐姐”“帮手”四种角色,发挥常规监督、指导、协助和提升执行力的作用。具体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区域服务方案、调整战略打法、复盘网点业绩、会议上传下达、解决问题、指导制作问题清单、走村入户、帮助策划宣传活动等。三是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全员加强传统文化学习,通过践行“五个一”(立一个志、改一个过、日行一善、周行一孝、读一本经)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营造正能量氛围,激发团队干事创业激情。

第三,打造一支有血性的队伍。四川农信要在队伍中建立多层PK,领导班子间、业务部门间、岗位人员间相互竞赛,竞赛内容围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除“开门红”、信贷投放、电子银行营销、不良贷款清收等传统业务外,还包括“走千访万”“整村授信”进度等,各项竞赛要通过宣誓、口号、战旗、战书、战歌、军令状、战报等形式渲染气氛,设置奖励调动团队积极性,竞赛设置奖励、处罚机制。

第四,打造一支有文化的队伍。一是建立军队文化,通过严格兑现奖惩、建立督导机制、定时开展业务推进会,强化执行力;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检查督导和领导模范带头,形成铁的纪律;通过领导班子每季度开展“四个一”活动(谈心谈话一次、上一堂党课、开展一次调研、在网点吃住一天),形成团队配合、雷厉风行、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过硬作风。二是建立学习文化,通过微课堂学习、读书会、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建立良好的学习文化。三是建立“家”文化,要求形成洁身自好、言传身教的好的“家”风,要有协作、齐心、帮困的意识,还要通过“八小建设”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工作环境,提升员工幸福感;通过补充医疗保险、每年体检为员工健康兜底,提升员工安全感;通过一系列个性化、多元化福利改善员工生活品质,提升员工优越感。

4.加强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组合

(1)围绕农村土地改革,深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

放活土地经营权,优化土地要素配置已是大势所趋,“两权”抵押贷款在全国的试点也已初步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目前,已有多地通过试点探索,先后制定了《农村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办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评估办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办法》等制度,为产权确权、流转、价值评估、抵押登记和纠纷解决建立了规定。四川农信要围绕土地“做文章”,创新特色信贷产品,联合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共同探索“两权”抵押贷款的风险共担机制,抓住“两权”抵押贷款释放的市场空间。

(2)围绕稳粮兴猪重点,助力产业结构调整。

保障四川粮食安全,重点在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藏粮于地”来说,要集中力量支持好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46个产油大县建设,加大力度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从“藏粮于技”来说,要重点支持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和提升物质装备,大力支持生物种业、智能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400万亩以上,粮食增产5亿斤的目标。同时,要大力支持“川猪”转型升级项目实施,唤起养猪农户的市场信心,扭转当前猪肉价格飞涨的局面。另外,结合各地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以金融活水助力各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3)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发挥农村农业供应链金融作用。

农业产业园区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四川省将组织考评认定35个“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抓住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是四川农信助力产业振兴的重点。结合《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四川农信要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业态、绿色农业和科技农业发展以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同时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对其上下游相关产业进行整合营销,服务直达整个产业链。

第一,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持续深化银政、银担、银企合作,努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风险保障体系。积极创新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特点的贷款产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产业链金融”模式,侧重支持经营规范、实力较强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第二,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产业布局,切实做好新产业新业态领域的融资对接,积极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业贷、民宿贷和农家乐贷款,重点支持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竹产业转型、田园综合体建设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大力推动“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文创”“农业+电商”等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支持农业绿色生产。认真落实“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要求,积极推广绿色信贷业务,构建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加大绿色信贷产品供给,把污染治理效果和生态保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前提,以绿色信贷支持农业绿色生产。同时,对已经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的贫困地区实施信贷倾斜,鼓励绿色企业优先发展。  

第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深入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工程,积极融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行动。用好省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推进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支持具有独立自主研发能力,获得政府专项补偿的科技型服务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投放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贷款,支持农业生产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推广,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第五,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一是大力支持产业基地建设。围绕全省“四区四基地”建设,发放基础设施贷款、生产资料贷款等,积极支持农业、林业、畜牧(水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国家级、省级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建设。二是大力支持“川字号”品牌创建。围绕推动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等品牌建设“五大工程”,优化信贷投向,提供差异化贷款服务,抓好“10+3”品牌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三是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深入对接加工企业,加大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投放力度,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四是大力支持农业物质装备推广普及。做好农机研发、生产、销售、购买等环节信贷支持,支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示范,加快农机推广普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

(4)围绕美丽乡村打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聚焦生态宜居,四川农信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一是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紧紧围绕五大行动,持续投放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特色住房贷款,积极投放乡村“土坯房”改造整治专项贷款和企业拆迁贷款。支持农村安全饮水、电网改造、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二是支持特色乡(镇)建设。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培育创建特色镇的意见》,主动介入全省600个试点乡镇建设,加大对试点乡镇特色工业、商贸物流、科技教育、文化创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特色乡镇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提升特色小镇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三是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配套金融服务,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卫生厕所改造。重点支持农村污染土地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农业生态项目,着力支持农村秸秆发电、沼气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择优支持农村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等环境治理项目,择优支持造林绿化工程项目,助力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生态环境。

5.强化金融创新提升竞争力

(1)聚焦产品短板,加大创新力度。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涉农金融机构均纷纷加大创新力度,结合地方特色,推出满足当地“三农”主体新需要的金融产品。如福建农信的“茶三通”“种子贷”“福莲贷”、河南农信的“自助贷”“五通十四贷”、湖南农信的“惠农贷”“裕商贷”“供应贷”等等。四川农信也要在产品创新上也积极投入,结合地方特色,加大金融产品研发力度,一是不断丰富支取灵活、受大众欢迎的存款类产品,满足“三农”储蓄所需;二是加快开通基金、贵金属等投资类产品进度,满足“三农”理财所需;三是不断结合地方特色,特别是“10+3”地方品牌农业,加快信贷类产品创新力度,满足“三农”融资所需。同时,不断优化信贷支持政策,大力推行“零库存”“直通车”和审批“移动化”,坚持“不断贷、不抽贷、不压贷”,全力支持“三农”发展。四是围绕“三农”主体的衣食住行,不断拓展非金融服务项目,完善智能化综合服务生态体系,满足“三农”生产生活所需。

(2)聚焦渠道劣势,加大拓展宽度。

一是完善线下服务渠道,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以人、机配置为主线,建立以营业网点为中心,“乡村金融服务站(点)+金融联络员”为补充的互为犄角、相互协同、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渠道体系,构建“物理网点+自助机具+现代化支付结算”为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式、全覆盖的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同时,在服务站(点)基础上建立农村金融夜校,做好金融政策、知识集中宣传,对接客户需求。以实现综合金融服务足不出乡、基础金融服务足不出村、日常金融服务足不出户的目标。二是丰富线上服务渠道,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米”。携手第三方支付平台,加快开通更多的在线支付、消费等业务,为农户提供更加便捷、实用的现代化支付渠道。同时,搭载电商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有效整合农村产业“供销一体”“三产融合”等资源,为特色农业搭建在线购买、销售农副产品和生活生产资料平台,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三是创新特色服务渠道,改变传统金融服务认知。目前,遂宁已开通社保、税务、不动产抵押登记等特色服务渠道,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异业联盟,拓宽渠道类型,特别是特色渠道,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提升四川农信品牌形象。

(3)聚焦风险管控,加大约束力度。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四川农信提出三大银行建设,把“合规银行”放在首位。在当下,银行业各类风险集中暴露,案防和风控形势面临严峻考验的大环境下,更应坚定合规经营理念,加大制度的刚性约束,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在文化理念上,一是坚持“小散强精特优”的经营理念,做大、做宽基础客户面;二是加强“三道防线”建设,防止风险反复;三是加强合规教育,打造合规文化。在体制机制上,一是健全公司治理体系,加强股东股权管理;二是完善不良资产事业部管理制度及“听证”、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不良“双降”工作的推动;三是建立正常大类风险贷款预警机制,防范风险新增;四是建立“慎3禁5”风险管理机制,对在3家银行机构有贷款的慎重准入,对在5家银行机构有贷款的禁止准入。在操作措施上,一是引入保险公司转嫁风险。鼓励客户购买农业信贷保险,落实专人搭建客户与保险公司的桥梁,通过保险公司分担因自然灾害形成的损失风险;二是促成二次流转分散风险。恳请建议各地政府成立土地收储中心,对到期无法偿还贷款的已抵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组织进行二次流转交易,交易所得款项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三是落实风险补偿转移风险。恳请建议政府按一定比例出资,建立农地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因发放农地贷款造成的损失给予最高70%的补偿。

(4)聚焦科技支撑,加大研发赋能。

金融科技现已席卷整改金融行业,深刻地改变了金融业态,并开始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制高点。相较国有大行及互联网金融,中小银行机构科技力量严重不足。四川农信关键应当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才能做到科技赋能。当前,四川农信已搭建了“省信息科技中心+市州科技分中心+第三方公司”三位一体的科技研发团队,奋力追赶同业。一是金融产品方面。重点围绕“三农”新需求,以跨界、混业为特点,整合多方大数据,全力投入线上产品研发。二是内部管理方面。重点围绕加强信息传导、提高效率、简化流程,大力投入办公管理、流程业务等系统建设。三是风险防控方面。重点围绕客户风险管理、资金安全保障、企业法人治理等,探索建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为引领,以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为目的的监督管理系统。

注释:1.《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四川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王会雨  罗男,2018-08-07。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