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破解凉山彝区扶贫困境的“喜德经验”   时间:2019-03-04   发布者:《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毛荣  杨天欢

        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同时也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工作最为艰难的区域之一,一直是国家的重点扶持区域。喜德县则是凉山彝区较为典型的贫困县,在2016年就已率先实现贫困人口新农合参保率及村级幼教点覆盖率100%,构建了具有较强带动力持续发展能力的贫困村产业体系,成功摸索出破解凉山彝区精准扶贫困境的“喜德经验”,成为凉山彝区贫困性特点及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先锋典范。在国家积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喜德县更应把握契机,跃上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台阶。

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经调研发现,喜德县基础设施建设仍显不足。首先,在交通运输建设上显得较为薄弱,主城区、主干道道路维护不足,在相对偏远的山村则尚未实现道路全硬化,村民缺乏出行的交通工具,社会活动范围受到局限,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上学的便利和安全。其次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喜德县处于相对落后水平。在这个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意味着机遇与发展,但县城内许多人家至今未实现无线网络安装,在农村地区则更是寥寥无几,“互联网+相关产业”增收模式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再次,在部分农村地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速度较慢,仍有部分村民使用简易搭建的帐篷厕所,对于生活污水处理力度不够。

        在成昆铁路复线工程中,喜德县已被列为高铁途经站点,这对于喜德县“请进来,走出去”,拉动整个县城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过,与之相对应的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必须全面提速,从而形成加法效应,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合理搭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核心

        ——突出产业特色,坚定“绿色发展”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第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树立自身品牌。喜德县地形主要以高山、“二半山”为主,各乡镇地势不同,资源各色。如冕山镇的大蒜、洛哈阉鸡等。在以往的精准扶贫中,喜德县就已探索建立“‘1+2’养殖小区模式” 等产业模式,确立了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家庭集约化农业的发展思路,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撑产业全面发展。为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喜德县各乡镇产业一方面可丰富产业链条,增加产品价值。在固有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增添产品的生产环节,“再加工”,提升产品价值。另一方面则应进一步突出乡镇产业特色,树立产业品牌。喜德县的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根据不同乡镇的生产环境及种植传统特色,设定重点发展产业点,并通过改良品种、经营规模创新,实现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经营蜕变。故喜德县在通过“机体+电商”等模式推销特色产品时,应当着重强调产品产出所依赖的特定环境、传统生产方式及喜德县人民的智慧输出等,突显其独特性,实现“地域品牌”效应。此外,喜德县产品还可以“薄利多销”形式,以销量提升知名度,固化品牌形象。

        第二,鼓励生产绿色食品、构建宜居生态环境。喜德县的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其相对传统的生产模式被保留下来,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也为出产纯天然绿色食品提供了有利条件。要在以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固有思想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自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十九大报告中,用“生态宜居”替代了“村容整洁”,由以往要求农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上升到要求整个村落生活环境宜家宜居的新高度。而更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为“城里人”提供了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农闲产业、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

        ——发挥实体制造业优势,传承传统手工艺。喜德彝族漆器作为彝族文化的绚丽瑰宝,是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的纽带,更是彝族先民所留下的惠世财富。彝族漆器之前只供皇室贵族所用,其制造工艺是以家族形式传承,更是有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家规,致使彝族漆器的传承空间十分狭隘,传统手艺恐后继无人。作为彝族的文化瑰宝,彝族漆器应当受到重视与关注。

        第一,开发新型原材料,确保产业发展的长期性、可持续性。传统彝族漆器的原材料都是圆木杜鹃树,桦树等木材资源,这类木材较为稀少,也成为阻碍彝族漆器全面推出的重要因素。如若以种植树木作为供应原材料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时间成本极大,且原材料供应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以树木为原材料,难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迫害。产业发展所注重的是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应当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故而新型原材料的创新研发势在必行。

        第二,规范彝族漆器生产点,保障漆器质量。彝族漆器的现有生产点大部分为家庭生产及手工作坊,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出现的产品层次不一,市场竞争力也十分单薄。政府应当以其名义寻觅现有彝族漆器制作手艺传承人,组织感兴趣的年青一代学习、承袭彝族漆器制作工艺,再鼓励漆器生产商引进机械化生产,扩大漆器产量,保障漆器质量水准一致性,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利用多元化宣传手段,提升彝族漆器品牌知名度。喜德彝族漆器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彝族艺术宝库中珍品,其品种齐全,工艺精美,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无论是用以餐具酒具、观赏收藏,还是以此为薄礼馈赠亲友都是极佳的选择。而这样的民族手工艺性强、高品位的佳品却因品牌创新意识薄弱、营销观念落后、缺乏宣传,不仅使得彝族漆器无法为彝族人民带来经济效益,更使得这门传统工艺险些无人问津。故在提升彝族漆器知名度方面,漆器生产商一方面可拍摄高质量的宣传片、创编特色广告语并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各大网站等媒介宣传彝族漆器,以增加漆器的知名度与曝光度。譬如凉山州所举办的一些大型会议,漆器生产商可与承办单位合作,用漆器为装饰品点缀会场;另一方面则结合旅游纪念品市场、装饰市场、艺术收藏市场等多元市场,扩大彝族漆器的销售空间,以销量提升知名度。

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还是要解决由谁来发展的问题。乡镇基层干部队伍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起到纽带的作用。基层干部不但要负责上传下达,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向村民解说政策、措施,得到村民的理解与支持。如前所述,基于喜德县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对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来较高的要求,基层干部必须熟悉当地村民生活情况,了解彝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能够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也因此呈现出现有基层干部多由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担任的现象。

        向“三农”工作队伍中注入鲜活血液,形成优势互补。现在县里的基层干部多与村民之间相互熟知,虽然工作开展相对容易,但是部分基层干部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有必要将一批懂农业、农村,且懂经营、善管理的新活力吸收到现有的工作队伍中去,在分担基层干部工作压力的同时,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新管理、经营方式,提高工作成效。

        制定良好的政策,鼓励有抱负、有志向的青年回乡发展。家乡未来的建设离不开新一代的助力,喜德县政府在规划本地人才发展时,可以通过制定政策的方式在工资待遇上优待回乡发展的同志,并开展工作绩效评价工作,设立奖惩机制,对工作任务突出者进行奖励,工作任务不达标者进行惩罚,同时构建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喜德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创新经济发展路径,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彝族文化的同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全县农村居民一起帮助喜德县尽快摘掉“贫困县”这顶帽子。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