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破解水果滞销难题的思考与研究 时间:2017-09-14 发布者:四川县域经济网
广安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农业发展重生产、轻销售,不仅制约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也影响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要抓好农业生产、做强农业产业,更要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问题。只有把农产品顺利卖出去,变成实实在在的现金收入,才能促进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但绝大部分农产品特别是水果,受制于季节性强、保鲜期短等弱质产业固有特性,以及市场信息不对接、流通网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影响,一定程度存在滞销问题,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时有发生。广安作为农业大市,水果是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农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研究探讨如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果业生产发展方式,走出一条扩大果品有效供给、促进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型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近期,市政府研究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各区市县、枣山园区,就水果滞销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系统梳理了各地促进水果销售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广安促进水果销售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促进水果销售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大民生工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健全水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抓手,积极创新水果促销路径,努力破解水果滞销难题,有效推动了更多“广字号”水果进入国内市场流通主渠道,水果产业不断壮大,果农收入显著提高。
(一)培育新型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扭转“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小农生产格局。大力发展水果专合组织、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合作社+基地+果农+订单”等生产经营模式,引导果农与新型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以适度规模经营提升水果产业营销组织化程度和整体发展实力,切实扭转“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小农生产格局。截止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果业新型经营主体160余户,经营面积26万余亩,带动15.1万户果农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比如,华蓥市德嘉葡萄专业合作社,通过“五统一”(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模式,带动2000余户果农户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
(二)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竞争能力,加快补齐“养在深闺、酒居深巷”对外影响短板。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促进水果外销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成功包装营销邓小平故里优质农产品“华蓥山”公用品牌,目前已在47户水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使用,涉及水果品种20余个,广安水果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拉动水果产品商品化率达到60%以上。同时,针对柚子、葡萄、梨子等优质水果品种,积极争创名产名品,先后培育广安龙安柚、广安白市柚、邻水脐橙、广安蜜梨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个,“欧阳晓玲”蜜梨等国家驰名商标2个,“情山妹儿”葡萄等省著名商标3个,品牌好、品质优的特色水果正加快占领国内市场,有效扩大了广安水果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开发实力,全面降低“丰产减值、增产减收”市场价格风险。紧盯水果产地初加工相对滞后短板,大力发展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包装等业务,促进水果商品化处理,最大限度发挥原料“红利”效应,全市水果商品化处理率达70%以上。针对水果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发展现状,坚持走三产联动、多产融合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水果精深加工业,成功引进新希望集团、中国食品工业集团等62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广安,水果加工业年产值达到17亿元,带动5万余户果农年均增收800余元。依托水果产业基地,大力推进农旅结合,不断拓宽果农增收渠道,全市建成乡村旅游景区景点24个,华蓥黄花梨休闲度假区等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有效实现了果业多重转化增值。
(四)创新营销方式、拓宽平台载体,切实改变“提篮小卖、挑担走卖”传统销售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启动邓小平故里优质农产品“华蓥山”公用品牌网上商城建设,搭建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11个,培育网店940余家,建立乡村电商服务网点600余个,有效促进了水果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水果网络年销量达11.8万吨、占销售总量的32.8%。积极推广农超对接,引导市内永辉、重百、美好家园等大型商场超市与30余个水果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购销关系,在成都、重庆等地设立广安特色水果销售专区4个,与成都、重庆、陕西、湖南、上海、香港等地100余家水果批发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直供直销,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销量。精心组织参展促销活动,积极参加西博会、农博会、渝洽会、“四川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展销活动”、“第三届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和中国深圳(第三届)国际现代绿色农业博览会”等展示展销活动,切实办好“甜美广安杨梅”、“葡萄网购节”、“梨子采摘季”等活动,大力推广销售特色水果产品。仅今年上半年,通过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实现水果现场销售额200余万元,达成采购意向协议2.5亿余元。
(五)建立专业市场、健全流通体系,努力破解“存不下来、进不了市”产销发展难题。加快建设批发交易市场,全市建成农产品批发销售市场142个,经营面积达35万平方米,农产品年交易额达38亿元。充分发挥川渝合作示范区枣山物流商贸园区物流辐射作用,引进四川临港置业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建设广安临港大市场,集批发市场、冷冻存储、冷链物流、电子交易、检验检测等于一体,辐射半径600余公里,是川东北地区最大、川渝地区品类最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进驻市场的水果批发商实行摊位免租政策,最长达4年多;同时,集中规划设立水果零售商免费摊区,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目前已集聚上百家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入驻,其中水果类53家,水果年销售额达4亿余元,有效解决了水果等农产品“入市困难、分散销售”的问题。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在大型农产品批发销售市场和龙头企业配备果蔬气调库等专业设施,在三安合作社、布衣农业、欧阳农业等一批大型生产基地、合作社建立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同时加大物流配送中心、快递物流企业培育力度,建立系统完备的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发展物流配送中心170余个、快递物流企业270余个,切实解决了水果等农产品“存不下来、运不出去”的难题,为反季节、跨区域销售创造了便利条件。
(六)严格生产标准、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化解“品质不优、供不对求”供需两侧矛盾。紧紧围绕扩大水果有效供给,始终突出市场需求导向,全面开展供需信息分析,严格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有效缓解集中上市、恶性竞争、供不对求等矛盾,真正从生产源头降低了产品滞销风险。紧紧围绕提高产品品质,全面加强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制定水果生产技术标准5项,推动水果质量检测检验全覆盖,全市水果省级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走出了一条以质量树立品牌、以品质赢得市场的发展之路。紧紧围绕提升科技水平,不断深化院市合作,先后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四川农大、西南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果业生产科技化水平大幅提高,为水果产业适应市场需求、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二、水果销售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在促进水果销售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销售信息不够对称。大多数果农信息面较窄,对市场特别是外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价格行情了解不多,销售渠道不宽,销售方式单一,主要是被动等着商贩上门收购,由商贩掌握定价权,果农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利益受损。
(二)龙头企业带动乏力。新型水果营销主体分散经营仍占较大比重,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批集水果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三)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果品多数是采摘后直接销售,即使进行商品化处理,也仅仅是在储藏、保鲜、烘干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初加工,精深加工较少,产品转化率、附加值不高,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三、解决水果滞销的对策建议
导致水果滞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联手,从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着力,完善生产营销机制,健全生产营销体系,全面推进产业链条延伸、品牌质量提升、市场培养发育、销售渠道拓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果业提质增效、果农增收致富。
(一)注重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构建“多产联动、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农产品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改良、引进推广一批市场认可度高的优质水果品种,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围绕产业延链、强链目标,培育壮大一批产销加一体、带动能力强的特色水果加工企业,推动产业发展从田间地头延伸到工厂车间,不断提高水果产品附加值。大力推进农旅结合,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促进水果产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水果产业层次和整体效益。
(二)瞄准市场需求、改革供给方式,着力构建“适销对路、以销定产”的生产体系。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水果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水果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水果信息服务水平,促进水果产品更加适销对路;全面推行水果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供给质量,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广“农超对接”、“农校对接”、“超市+基地”、“超市+公司+农户”等营销模式,做到以销定产、按需生产、直供直销,切实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突出主体培育、强化功能配套,着力构建“适度集中、规模发展”的经营体系。按照“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户参与、合作经营”的发展思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多形式、多途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大力支持专业大户、专合组织、龙头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错位发展、抱团营销,促进产销能力同步提升。鼓励支持专合组织、流通企业组建配送公司、物流中心,大力发展产品配送业务,促进产品更加畅通、更加便捷地进入市场流通主渠道,不断提高水果产品市场占有率。认真落实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各项政策措施,重点在技术改造、质量认证、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税收优惠、信贷担保等方面给予支持,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四)立足地方特色、打造名产名品,着力构建“影响广泛、信誉良好”的品牌体系。大力实施消费品“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引导水果产业企业发扬工匠精神,提升产品质量,争创品牌企业,打造名牌产品,全面提升企业信誉和果品声誉。加大水果产品品牌宣传、推广、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水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实行统一包装、统一营销、统一管理,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断提高水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围绕市场拓展、创新营销模式,着力构建“载体丰富、畅通便捷”的销售体系。健全完善水果产品营销网络,积极组织水果加工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和企业经贸促进活动,鼓励支持企业开设专卖连锁店、销售专区专柜,不断突破水果销售渠道障碍。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持引导国内外大型电商企业、第三方物流与水果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深化互利合作,打通网络销售渠道,拓宽网络销售市场,更好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