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新农村建设应以五个重塑达到三美   时间:2017-06-15   发布者:四川县域经济网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刘奇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小桥、流水、人家,青瓦、白墙、鸡鸭”,这是古人眼中的乡村美景,再加上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在今天一些人眼里,这可能就是理想中的新农村了。但金玉其外,还应秀慧其中,当下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盖上新房修好路,就算是现代化的新农村了,她应该具备三美,即生态环境美、社会和谐美、人的心灵美,乡村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大同”,进而推进城乡大同。当下亟需抓好五个重塑。

重塑乡情乡谊

       现代社会人情关系越来越冷漠,不管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都越来越淡薄,这是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人情是社会结构的粘合剂,人要是没有感情,社会就如一盘散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有很多,但是最有价值的,或者说影响最深刻的变化,就是跳出了发展关系的陷阱,摆正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今天,人们的生活已经由过去生存竞争变成利益合作的大背景下,更应亲密相处。在以合作为主旋律的社会背景下,
重塑人的乡情乡谊非常重要。
      对一个社会来说,没有感情的社会是危险的社会,是离散的社会。乡村社会的乡情乡谊必须重塑,否则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比重越来越小的情势下,社会结构的离散将危及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和城市不一样。乡村社会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祖传下来的熟人关系,熟人社会的游戏规则,就是通过感情连接起来的。近现代以来学西方,想什么都靠契约,契约虽好,但是中国社会和西方不一样,西方是移民社会,大家来自东西南北,陌生人社会需要契约。中国熟人社会长期积累的诚信体系,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当然熟人社会也有它的不足,打官司没有依据,合同都有依据,我们一些商业活动可以借鉴,但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友情不是金钱能代替的,必须把这个弄清楚。

重塑家园红利

    所谓家园红利就是一个熟人社会长期积淀的福利,你在一个地方长期生活,经过世世代代的积累,这种福利随时可以取,不要任何条件,不需支付任何代价。比如资源配置,应急事务的处置,邻里互助,矛盾的调解等。借钱就是资源配置,在陌生人社会跟谁借钱?银行贷款不光成本很大,还要耗费很多时间,但是在熟人社会,什么都不需要,不需要借条,也不需要考察,更不需要抵押,想都不要想,就可以把钱或物借去一用,这就是红利。还有像应急事务的处理,失火,全村人都去救火,不讲报酬不计代价,都是自觉自愿自发的。农村晒粮食,中午正吃饭时突然赶上大雨,大家丢下饭碗就去抢收,这只能是乡村熟人社会里才有的事,这就是家园红利。再如邻里互助,大人不在家,孩子没吃饭,邻居马上就端饭过来,这种互助在城市陌生人社会里也很难发生,住了多年的对门邻居互不讲话,司空见惯。家园红利一个是有很强的向心力,一个是有很强的归属感。为什么说故土难离?家园红利的向心力、归属感、凝聚力在起作用。
      农村新社区建设,必须摒弃城市陌生人社会的陋习,重新培植家园红利。不然社会将逐渐分裂,凝聚力、吸引力、归属感都没有了,谁还会爱那片社区?谁还会积极参与建设那片社区?许多农村的事都是靠内部的机制来处理的。乡规民约从宋代就形成了,蓝田乡约非常有名,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典范。什么事都找政府,政府的包袱会越背越重,也化解不了。今天我们要好好发育社会组织,让百姓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靠家园红利的累积化解矛盾,增进互信,提高社会的融合度,增强社区的归属感。

重塑原乡世家

       原乡世家是指那些原乡大姓、名门望族。名门望族世家大姓是一个地方的群体形象,很多名人都是从世家大姓出来的,因为他有优秀传世的家风家教家训,非常起作用,影响就是靠这个。这些世家大族不仅影响他本族的人,对当地社会四方乡邻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都以他为标杆,是当地人的骄傲。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家庭的集合就是家族,家族的集合就是民族,民族的集合就是国家,这是一个环环紧扣的生态链。构成一部完整的民族史或者国家史,必须有四大部分组成,国有史,国家要有史;方有志,地方上要有志,省志、市志、县志、乡志、村志,中国最有名的村志是安徽池州杏花村志,是唯一被选入四库全书的村志;族有谱,家族要有家谱,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反映历史的重要一环;家有信,即家庭成员之间或与亲戚朋友的书信来往。家书的往来最能反映社会底层的生活和社会的真实面貌,都是生活的细节。好的家书家训家教再传多少年都是治家做人的精品,正能量要继续发扬光大,不能只看到其负面因素。

重塑新乡贤

      乡贤文化是中国古代士阶层文化在乡土社会的表现形式。乡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一个特殊阶层,非官非民,介于二者之间。宋代开始礼下庶人,缙绅阶层的称谓从那时开始,明代知识分子入仕途很难,一部分人就选择不当官回到家乡,发挥自己的才能,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还有许多退休归隐的官员也回到家乡定居,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个群体。这个阶层的作用相当大,对于乡村基础教育的构建,乡村道德价值的导向,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治安的管理,包括资源配置、社会矛盾的调处、乡规民约的完善等,这些人起到稳定器的作用,社会秩序主要由这个阶层来维持。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有一段话: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贤文化就是维系着庞大的中国社会正常运转几千年的一个基层力量。但是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城乡二元制度以来,农村精英都是单向道流向城市,当公务员退休在城里,经商的人也在城里,精英全都留在城里。今天应该把单向道的精英流失格局加以改变,采取一些措施,鼓励退休干部包括工人和经商的人到农村去建设家乡,掀起一场“新下乡运动”。中电集团总工程师刘满堂到山西某村去做第一书记,厅级领导当官,在当地的影响非同一般。有的人从走出乡村的那一刻,就成为当地的标杆,若要回到乡村去,标杆的价值更大,方方面面都会起到导向性的作用,今天我们应该利用他们的价值标杆引导乡村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尚待开发的资源。

重塑乡村价值

       城乡二元制度把农村搞得灰头土脸,不少人一提农村就不屑一顾,认为农业文明是最落后最该被抛弃的文明,现在应该是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时代。事实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形态,没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农业文明,城市文明也起不来。城乡关系就像夫妻关系,各有分工各有职责,缺谁都不行。现在有个说法,“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三农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解决起来越来越难。全社会都要认识到,三大文明是并驾齐驱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今天要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 第一,乡村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依托。我们吃的东西都是从乡村来的,人的第一需求是吃,过去是吃饱吃好,现在还要吃得营养吃出健康,今天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重要。
      第二,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我们不能光想从乡村获取物质上的需求,文化上的营养也要注意从源头上去汲取,不懂得乡村文化的传承,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情。农业文明的文化积累是相当丰富的,农作物文化、农业技术文化、社会管理制度、土地税收、风俗习惯,包括人类文明的黄金定律“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农业哲学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称之为人类文明的黄金定律毫不夸张。
       第三,乡村是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城里人三代之前都来自农村,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留下一份感情,对乡愁都有一份追寻。
       第四,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保育者。二产和三产都是破坏环境的,只有作为一产的农业是修复保育生态环境的(当然农业中的污染问题也需要我们关注并加以改进),特别是今天城市病越来越重,人们才醒悟过来,原来乡村最适宜人们生活,逆城市化已经成为一个潮流。中国2015年乡村游22亿人次,而2014年只有12亿人次,一年暴涨10亿人次,专家预测到2020年可能达到60亿人次,这是个庞大的市场。乡村游之所以这样发展有六大动力,即收入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闲暇时间的增多、交通通讯的改变、城市病的剧增、盛世乡愁的呼唤。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