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探讨   时间:2015-12-15   发布者:四川县域经济网

巨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川陕革命老区地处川渝陕甘结合部,东南紧邻重庆,东北、西北与陕西、甘肃接壤。四川部分的规划区域包括巴中、达州、广元、绵阳、南充全市,共37个县(市、区)。2013年户籍人口2690.75万人、常住人口2236.84万人。

      近年来,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仍滞后于全国、全省发展水平,与其他革命老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原川陕苏区所在巴中、广元、达州等区域发展严重滞后,在全国重要老区八市2013年主要发展指标排名中均居于末位,远远落后于陕甘宁革命老区延安、沂蒙革命老区临沂、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赣州、左右江革命老区百色,一些指标呈现扩大趋势。
      与全国、西部和四川比较:2013年,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五市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人均的51.23%、西部人均的64.34%、四川人均的68.38%,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2.91%、西部人均的31.09%、四川人均的35.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人均的73.6%、西部人均的87.36%、全省人均的89%。
       与其他革命老区比较:2013年,巴中、广元、达州三市人均GDP仅相当于延安的31.2%、临沂的58.3%、百色的84.2%, 巴中市人口规模是延安的2倍,2013年GDP仅为延安的五分之一;巴中、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延安的11.7%和17%。人口规模为延安2倍的巴中,2013年财政收入不到延安的五分之一(仅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临沂的65.9%、延安的72.3%,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临沂的74%、延安的88.6%。

       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产业布局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长期投入不足是四川省川陕老区发展落后的最重要原因。由于历史因素影响,建国以来,该区域就罕见国家布局重大项目,特别是国家对巴中的支持,主要集中基本民生领域,至今仍尚无任何重大产业布局。   2013年,五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16302.7元,仅相当全国水平的49.7%,全省的62.8%,延安的26.5%,其投资水平明显不足。长期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川陕老区交通等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和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
      ——地形地貌和地方财力双重制约。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地处米仓山、大巴山区,地质条件复杂,是制约川陕老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基础建设难度大、投资成本高。该区域通乡油路工程造价达100万元以上/公里,通村公路工程造价达50万元以上/公里,是平原地区的3倍以上,更超出国家补助标准数倍。二是自然灾害多发。平武、北川、广元地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震灾害不断。汶川大地震以后,山体松动,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给老区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四川省川陕老区2013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926元,只相当于全省人均的27.0%,全国人均的9.8%,西部人均的23.5%,延安人均7043.4元的13.1%,临沂人均2127.2元的43.5%。巴中市人口规模为延安的2倍,但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延安的17.6%。薄弱的地方财政资金不仅无力落实国家投资基础设施项目配套资金,而且大大削弱了政府投资公共事业和培育产业发展的能力,严重制约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技术等多种资源匮乏。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工业底子薄弱,劳动力素质较低,人才资源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金融支持乏力,自我发展能力急需提高。尤其是区内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人才大量外流、劳动力短缺,农村空壳化现象严重,给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据统计,2013年,巴中全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0万人,汉中全市劳务输出92.5万人。初步测算,川陕革命老区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600万人以上,相当于总人口的1/4。这些青壮年劳动力都流向了沿海或其他城市,加上中高级人才的流失,老区人才技术已无力支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

      振兴发展探寻五路径
      川陕革命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对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对“十三五”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即使保持高于全国年均增速2个百分点左右的较高增长,离同步小康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国家更多更大的倾斜支持,实施差异化政策,支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交通先行,紧抓国家“两带一路”战略机遇,以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总体目标,大力推进铁路、公路、机场、航运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形成连通关中-天水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交通运输主通道,实现与成都、西安、重庆、兰州四大枢纽城市快速通达,畅通东向特别是与万州港的联系。
      ——强化产业支撑。借鉴延安和百色经验,争取实施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培养具有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从天然气开发、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寻求突破,争取培养出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现代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
      ——突出扶贫攻坚。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突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整体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点对点实施资金物质帮扶和技能培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扶贫领域,增强扶贫开发实效。
      ——突出社会事业。加大中央财政对川陕革命老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对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全部免除地方的配套资金,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建设。
      ——突出生态建设。争取国家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系数;支持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经济林木基地建设;将嘉陵江、渠江流域纳入国家重点流域和水资源生态补偿试点范围;在川陕革命老区试点建立以天然气开发为主的资源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文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