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区域经济视角下 安宁河谷“升级版”探索   时间:2015-12-15   发布者:四川县域经济网

滕中平
四川省凉山州委副书记  

      当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入等新形势,凉山也进入换挡换速、结构调整、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新常态。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分析研究安宁河谷经济带,选择科学的、合理的、遵循时空演化规律的区域发展模式和路径,以规划布局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转型提升为主线,规模化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传统产业、市场化引进接续替代产业,全域推进、全面整合、全力提升,加快创建安宁河谷经济带“升级版”。

      研判新形势,把准“经济脉”
      ——经济主体地位凸显,但带动作用有待增强。安宁河谷地区包括六县一市(西昌市、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喜德县、冕宁县),安宁河谷经济带发展对全州实现经济跨千亿具有极大的支撑推动作用,在全州经济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2014年,经济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74.6亿元,占全州1314亿元的74.2%。虽然安宁河谷经济带自身取得较快发展,但对大凉山彝区和木里藏区辐射带动作用亟待加强,没有形成互促互进发展局面。产业发展几乎各自为政,独立闭门发展产业经济,没有按资源产业基础统筹规划,特别是在矿产等资源开发上,无序竞争、低端开发特征明显。
      ——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安宁河谷经济带2014年人均GDP为3948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6%,资源整合加速推进,引进攀钢、重钢、江铜、万凯丰等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推进矿冶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尽管如此,产业结构仍然单一粗放,主要体现在农业加工企业少,工业以钢铁、铅锌、粗铜等过剩产能、低端产品为主。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7.2:53.6:29.2,一产比全国、全省分别高8个、4.8个百分点,三产比全国、全省分别低18个、7.5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竞相发展,但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西昌市2014年进入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突破400亿元,占经济带的43%、占全州31.9%,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会理县、会东县、冕宁县紧随其后,分别位居全州经济总量第二、第三、第四,是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或将要突破100亿的仅有四个县市,会理纳入全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但德昌、宁南、喜德三县经济总量较小,2014年GDP分别为57.9亿元、48.2亿元、19.1亿元,仅为西昌市的1/7、1/9、1/22。
      ——开放合作持续深化,但经济拉动相对不足。西昌德昌冕宁同城化、会东会理宁南一体化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深入,与津巴布韦、荷兰、泰国正大集团、澳大利亚、波兰开展烟叶、花卉、啤酒等产业合作步伐加快。2014年经济带引进州外到位资金271.9亿元,占全州的58.4%。开放门户已打开,合作关系已建立,但合作项目推进速度不快,对经济的推动成效不明显。由于用地、金融、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签约项目落地难;部分项目“重引进、轻发展”,项目推进缓慢,发展质量不高。

      构建新模式,优化“设计图”
      ——优化区域空间开发模式。西昌德昌冕宁同城化发展,要紧紧围绕完善“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布局,辐射带动喜德加快发展,构建四川南向重要经济通道和西部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发展,要以资源共享、发展共赢为目标,共同打造产业集群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强化安宁河谷经济带区域合作,加强经济带与大凉山彝区和木里藏区在扶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强化与成渝经济区、滇中经济圈在新产业、新材料、旅游文化、物流商贸等方面的互动发展,参与共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
      ——纵深推进创新驱动模式。按照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四新”标准,瞄准国内、行业科技前沿领域,实施钒钛、稀土、新能源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创新产业项目,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进铜、镍、铅、锌、锡等有色金属资源立体开发。加快发展科技型企业,政府通过引导风险投资公司等组织机构,综合运用市场培育、创新奖励等形式,实施名牌、商标、标准等发展战略,力促一批科技型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小巨人”。全力推进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组建钒钛、稀土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稀土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以此为载体不断提高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区域科技高地与尖端领域规模水平。
      ——着力发展国民共进模式。凉山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占半壁江山,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采取重组、联合、兼并、合资、转让等方式实现国有产权多元化。放权、放活、放宽民营经济,研究出台州级“负面清单”,降低企业入市门槛;通过审批、融资、人才、创新体制、要素市场等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合发展,利用股份制等发展各种混合所有制,该集中的集中,该分散的分散,促进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活力竞相迸发,激发各类经济主体发展动力。
      ——深化政府市场互促互进模式。构建政府合作机制,建经济带高层协调机制和县市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统筹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从政府、企业、民间等多方着手,建设利益共享、互动共赢发展战略联盟,逐步取消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规范其第三方社会管理职能职责。在资源、价格等方面着力破除县域、城乡、城镇之间的保护和垄断壁垒,取缔各类通过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按市场化规律自由分配各类资源。
 
      注入新动力,打造“升级版”
      ——构建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研发制造中心。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立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力争在钒钛冶炼回收、钒钛新产品开发、稀土浓硫酸低温焙烧工艺、稀土氟碳铈新产品研发等关键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上取得新突破。着眼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争取在钛材、特殊钒钛合金钢、永磁材料、储氢电池等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上有重大进展。加快推进矿产资源整合,立足于已有的攀钢钢钒、重钢西昌矿业、西昌瑞康钛业、江铜稀土等重点企业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引进大企业大集团。
      ——构建西部重要的资源深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钢铁、钒钛、稀土、建材、装备制造、资源高效利用、农副产品加工等。着力延长铅锌、铜镍等产业链条,研发生产电解锌、电解铅、阴极铜等高附加值产品。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扩大西昌钒钛产业园、冕宁稀土高新产业园、会理有色产业园3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打造矿冶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基地,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完整的回收、运输、处理、利用为一体的现代化回收体系。
      ——构建西部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紧紧围绕烤烟、蚕桑、水果、蔬菜和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中国茧丝之都”、全国最大的油橄榄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联合社等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扩能增效。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探索高产高效的粮经复合、套作、轮作种植模式。着力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紧紧围绕“大凉山”特色农业,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烟叶、茧丝、花卉、石榴等全国知名绿色特色品牌。
      ——构建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特色旅游产品培育,以邛海泸山、灵山、会理古城等5A、4A级景区创建为契机,重点打造民俗民风、红色文化、乡村生态、运动休闲、温泉养生、商务会展、特色购物等主题精品旅游产品。加快重点旅游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休闲街区、购物街区、运动休闲板块、文化体验板块;加快推进西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积极打造“会理长征文化名城”。积极挖掘旅游发展增长点,依托凉山大山大水大资源,加快发展康养、温泉、流域、体育、农业基地、休闲度假酒店六大潜力产业。探索发展旅游新业态,加快建设全州8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构建四川省南向大通道的区域交通枢纽和重要经济走廊。加快推进大通道建设,抢抓国家公路网规划、“凉推方案”等重大机遇,加快成昆铁路扩能等项目建设进程,加快建设西昌航空公司,将青山机场打造成西南地区一流支线机场,加快构建四川南向大通道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完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构筑枢纽分层、场站联网、布局合理、高效便捷的现代化运输场站体系;突破行政区域限制,积极探索多式联运业务,尽快构建多式联运网络,建设与经济相适应的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借助财政税收政策、发债融资等杠杆手段,采取PPP模式、资源资产证券化或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方式,吸引国有、民营等市场主体参与。

(文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