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伍
四川省宜宾县副县长
宜宾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川、滇结合部,幅员面积3018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535个行政村,总人口103万,其中农业人口89万。按省、市工作部署,2014年全县识别出国家标准贫困村66个,贫困户21171户、贫困人口58539人,贫困发生率6.46%。
2015年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赴屏山县贫困村督查调研时强调把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宜宾市委书记王铭晖在高县调研精准扶贫时强调,做好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民主体,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对宜宾县扶贫开发工作,本文做出以下几点思考。
新一轮扶贫瓶颈制约
宜宾县集农业大县,贫困人口大县、革命老区县和移民工程大县于一体,基础条件较差,贫困程度较深,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新一轮扶贫开发面临政策瓶颈。全市的屏山县(国贫县)、高县、珙县、筠连县、兴文县等5个区县列入了中央、省连片贫困区域。宜宾县与国家级贫困县屏山县、沐川县、云南水富县、盐津县和乌蒙山片区县高县连界,与周边区县贫困程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相差无几,且贫困人口规模远大于其他区县,但目前却未列入中央、省重点贫困区域,中央、省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投入明显不足。
——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减贫任务重。宜宾县尚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539人,贫困发生率达6.46%,占全市37.33万人的15.6%。如果加上尚处在贫困边缘的人口和有可能返贫的人口,贫困发生率可能要增加2—4个百分点。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缺资金致贫、缺劳力致贫家庭多,占比分别为58.49%、11.68%、8.68%,这几类贫困户脱贫难度特别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宜宾县横江双龙片、商州龙池片、柳嘉合什片等12个乡镇,与县城相距较远,且多与国家和省连片特困地区连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差,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同时,县内其他乡镇的插花贫困人口规模也很大。虽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区域、城乡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扶贫措施的针对性还不强,扶贫工作还不够精准。近年来,全县以连片开发、扶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方式,重点解决了一些贫困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客观上起到了助力扶贫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工作着力点偏重于抓区域经济发展,直接支持扶贫攻坚民生改善、惠及贫困群众的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利益链接机制等方面用力相对不足,精准扶贫的效果还不够明显。
扶贫工作求准求新
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精准时期,要求宜宾县必须在继续完善过去行之有效的机制、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建立新机制、出台新政策、增添新措施,全力推动扶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
——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瞄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集中进行扶贫攻坚。重点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能力提升、住房保障、新村扶贫、公共服务保障等重点扶贫工程,按照精准投入的要求,主动将涉农项目与扶贫工程结合起来,集中力量扶持一片、解困一片、致富一片,防止项目分散、各搞一片、样样有点、成效不显的现象。同时,结合边缘贫困户的状况,相应实施同步扶持覆盖,以增强贫困边缘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降低这部分群众返贫率。
——搭建扶贫攻坚平台,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县委、县政府将加大主导力度,从政策层面、专项投入、组织动员、舆论导向等方面履行职责职能,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让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加快贫困山区优势资源的开发转化,促进优美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扶贫优势,促使绿色有机产品转化为市场商品,实现“造血式”扶贫。支持各类组织从事扶贫开发事业,对社会组织开展扶贫活动提供信息服务、业务指导,鼓励其参与社会扶贫资源动员、配置和使用,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机制。
——完善“村规划、户计划”,科学制定脱贫规划。根据中央、省、市扶贫开发政策,结合县情,科学定位,合理确定适合贫困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和贫困户“因户施治”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贫困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规划,为贫困村整体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开出实实在在、操作性强、能实现的“好方子”。创造工作条件,抓紧实施驻村帮扶工作。让帮扶干部深入帮扶,制定实行“一对一”帮扶计划,真帮实干,让贫困户早日脱贫。
(文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