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时间:2015-10-26   发布者:四川县域经济网

——以四川省西昌市为例
李  俊
四川省西昌市委书记

      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运行度过增速换挡期,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以后的均衡状态,即进入稳定、可持续的状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经济结构;没有改变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作为重要底部支撑的角色定位,改变的是经济增长动力和实现方式。

      基本判断
      仍可大有作为,把握战略新内涵

       ——经济仍然处于上升通道,成长性的机遇叠加。有专家认为,中国未来中高速增长阶段大体会延续10年左右。就西昌市来说,从2006年到2015年西昌进入了科学发展的黄金10年,这10年创造的社会财富相当于建市以来前27年的5倍。预计从2016年到2026年,西昌和其他西部地区一样,县域经济还会有持续的上升空间。一方面,全国性的产业梯次转移态势没有变,而且呈加剧态势。同时,国家对以高铁、高速公路、航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带来了现实的增长因素和未来的发展空间,由于中西部地区是新一轮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建设周期较长,必将带来持续的增长。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带来现实增长动力,将极大地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2014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4.77%,已经进入了城镇化的加速期,西部地区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西昌市2014年城镇化率为56%,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70%,有15万农村人口将转移成为城市居民,如果按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人均投入30万元来计算,将会有450亿元的基本建设投入。
      ——发展仍然处于刚需阶段,动力性因素叠加。在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2014年,西昌人均GDP达到9000美元,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仍然是重中之重。一是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将GDP、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于2020年实现倍增,作为了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第一要务。西昌市提出2016年提前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要求,因此以上各项指标必须提前实现翻倍,而要实现“翻倍”的目标仍有10%—20%左右的差距。二是保民生从实质上来看就是保发展。而西部地区民生事项往往就是县域经济重要的基础项目。以西昌市为利,2015年实施的重点项目共141个,当年完成投资150亿元,其中涉及道路、教育、交通、医疗、住户保障、水利、电力、通讯等民生改善方面的项目有67个,总投资88.2亿元,占58.8%。三是基本建设具有延时效应,需要持续地加大投入。十三五时期,西昌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其中三分之一要地方自筹。这就要求西昌经济必须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才能完成基本建设和大量的民生承诺。
      ——资源可开发性优势凸显,后发性优势叠加。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优先权,中西部地区往往就是资源富集地区。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独具优势的粮食生产、中药材资源、矿产资源综合延伸利用以及水电、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将构建起新型的产业增长体系。同时,西部地区以土地空间、空气洁净度、光照降水为代表的原生态资源将形成西部地区新一轮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而以交通纽枢、电力通讯、教育卫生为代表的基本建设将形成西部地区新一轮发展的增长优势。未来30年,中国西部将成为基本建设的黄金增长期。大量的基本建设投入不仅会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创造条件。
      当然,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新常态下,这个重要战略期的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改变。
      ——增速减缓。据中国社科院预测,2011-2015、2016-2020、2020-2030年三个时段,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区间分别为7.8%-8.7%、5.7%-6.6%、5.4%-6.3%。国务院发展中心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还处在换挡寻底的过程中,预计要三年左右才能探到中高速的底部,大致是6%-6.5%之间。
      ——结构调整。从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层面看,中国经济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向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中高端位置提升,相应的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历史性变化,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服务业和消费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在西昌市近年来的产业变化得到了体现。
      ——内涵转变。从发展动力层面看,第三产业、消费需求比重逐渐上升,成为产业和需求主动力;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长江流域和丝绸之路涉及区域可能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会进一步释放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风险增加。从风险层面看,几十年持续改革和高速发展中累积的旧矛盾与新挑战相互交织,中国经济将不得不在同时应对金融、地方债务、房地产业下行以及就业、环境、外部冲击等多重风险中前行。
      基本面
      保持总体向好,注重提质增效

      ——新常态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契机。在新常态下,一些传统产业需求虽然饱和,面临转产调整,但一些新兴技术、新的业态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现,供给创造需求的空间巨大。2014年,西昌市全面关停新钢业、新太平等5户落后产能企业,关闭康德和力、永安煤焦化80万吨焦炭产能,关停泸山铁合金、兴鑫硅业3台电冶炉,西昌钢钒完成烧结烟气脱硫项目。但同时,以清洁能源、食品医药、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旅游康养、环保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异军突起,形成集聚发展集群发展规模发展态势,正在助推西昌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新常态下改革的深化为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提供了强大契机。2014年西昌市推进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平台建设与应用,公布行政权力事项3935条;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公布保留行政审批项目193项,清减率达32%;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项目提速50%以上。进一步降低注册门槛,简化注册手续,激发市场活力,全年新登记企业776户,个体工商户4919户,较2013年增长20%。
      ——新常态下政治生态的优化为发展环境重塑提供了重大契机。2014年以来,西昌市以“五好干部”为标准,鲜明“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围绕“3567”选人用人基本要素从严规范干部选配操作方法,探索差异化考核成绩、结构模型化配备干部,全年任免干部6批次214人,树立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发展氛围。
      在总体向好的基本面下,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新常态下发展的方式和结构发生了改变。
      ——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实现从超常发展向理性跨越的反向思维转变。新常态将是以质量提升为主的新阶段,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持续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西昌市只要充分利用好重大战略机遇,利用好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深化改革、加强创新中更大程度地释放出巨大发展潜能,仍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快于全国的发展速度,稳步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从增速优先向转型攻坚的重心思维转变。必须真正把推动转型升级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而且既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特别是产业升级转型,又要积极通过上层建筑的体制机制转型。全面深化改革极其重要的指向和归宿,也是要冲破在原有发展方式下形成或者固化的,与新常态下发展不相适应的做法、规定和制度,建立与转型升级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以释放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让一切创新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实现从超强主导向有为干预的作用思维转变。地方政府站在前台引领发展、导航定向,并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转型保驾护航,确保经济增速平稳换挡、结构调整挺过阵痛期,新旧矛盾稳健消化,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有序竞争,确保牢牢守住发展底线、民生底线和安全底线。

      角色定位
      担当底部支撑,改变实现方式

      地域广阔、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将会成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县域经济作为重要底部支撑的角色定位将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共有860多个县域经济单位,占全国县域总量的三分之一,2013年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西部地区拥有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0%以上,矿产资源和电力能源占全国的90%以上,是我们国家生态保护的屏障以及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有18个,其中中西部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就有14个。同时,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民族文化风情最为浓郁的地区,是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石。从实践层面看,只有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的全面小康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优先位置,而县域经济是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已经积累起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条件,具备后发起跑的优势。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百强县是县域经济的突出代表,是西部大开发的先锋,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主要是:市区(市辖区)、A+级县市(全国百强县市)、A级县市(西部百强县市)、重点县市(如州盟首府、区位节点县市、资源富集县、人口大县等)。
      同时,我们要看到,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和实现方式要改变。
      ——释放转型升级的活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在新常态下,通过引进、吸收、消化、产业链延伸、资产重组、再创新等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加大棚户区改造、西部铁路和公路修建、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等公共投资的力度,以此来弥补传统投资率下降的缺口,是再造经济新动力的重要途径。就西昌市而言,要下决心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从2:3:1向3:2:1加速转变,下决心关停淘汰落后产能、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同时,要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挖掘内需的潜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2020年我国基本形成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如果“十三五”能够顺势而为,实现这一转型,既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又能够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条件。西昌市要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全面加速第三产业转型升级。
      ——落实政策的推力,推进重点领域突破性、创新性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更好地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作用,是支撑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就西昌市而言,要围绕建筑业和金融服务业做好文章。要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本地骨干建筑业代表企业,推动外来房企加建筑业“1+1”本土化发展模式,促进建筑业企业就地注册、就地纳税、就地核算。继续加大金融服务业发展力度。
       ——强化创新的助力,激活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在经济新常态下,倒逼我们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当前,这既是破解土地、能源等资源硬约束的有效途径,也是重塑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必由之路。
      ——保持开明开放的魄力,夯实经济发展实体基础。继续加大友好城市缔结合作力度,实现向发达学习,与强者为伍。要推出一批激活市场、激发活力的改革举措,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特许经营、PPP模式等,吸引社会投资,着力营造释放消费潜力的体制机制环境,降低投资产业门槛。把教育、医疗、健康、金融和文化娱乐作为加快服务业开放的重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服务业企业走出去。
       ——激发干部的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从严查处一批小官贪腐、为官不为的典型,发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市级相关部门、政法机关、组织部门、以及纪检监察机关等主体作用,综合经济、行政、组织、法律、纪律等措施,稳步推进,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文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