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宜宾市南溪区为例
潘伯根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副区长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在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木材需求量迅速增长与天然林资源大幅减少、森林资源总量急剧下降这一严峻现实。为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工业原料林,成为各地特别是南方各省在短期内增加木材的有效供给,缓减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随着宜宾纸业的入驻,南溪区如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增加商品林经营的经济效益,实现林农增收致富,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重点。
宜宾市南溪区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属于500mm等降雨量线以东,滨临长江,根据我国《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是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重点布局区域。近年来,南溪区林业产业发展迅速,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开始大量营造杂交竹、红椿等品种。目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28.7万亩,有林地面积26.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706503立方米,林业产业总量突破3.9亿元,并计划到2017年发展工业原料林基地30万亩,造林基础雄厚。
原料林建设速缓质低
经过多年的实践,南溪区在工业原料林建设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林纸一体化方面,进展缓慢,直接影响到了全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树种结构单一,纯林比重大。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受工业原料林建设资金限制及建设地点、树种规划混乱等原因,南溪工业原料林建设树种单一,几乎是以松、杉为主,纯林面积较大,在保持生物多样性, 病虫害防治和控制方面考虑较少。
——管理模式落后,林分质量较低。南溪区林业长期处于粗放管理状态,在林木的管护工作中,常常出现一经抚育完成,就任其自然生长的无管理阶段。同时,由于管护经费及科技投入不足,抚育管护面积有限,许多林分质量差的低效林木及生长不良林木得不到改造提高,不良林分密度过大,没有发挥工业原料林应有的经济、生态效益。
——林地权属分散,连片规模较小。南溪区农村大部分土地已经分散承包给了农民,林地使用权掌握在农民手中,一山多主、一主多山的问题普遍存在,林地使用权高度分散化,连片集中和集约经营管理比较困难。同时,林权制度改革还在探索阶段,林地流转、产权登记、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都比较薄弱,很难从法律上来保障经营者的权益,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原料林的建设步伐。
——林业市场不规范,成本居高不下。随着农业政策调整以及林业税费大幅度降低,造林已成为一种投资风险较小而又有利可图的行业,正因为如此,社会上许多游资也纷纷向林业转移,出现了低价收购林农林木转手高价倒卖等现象。由于中间环节过多,木料收购价格上涨,并未转化为林农收入的增加,同时还加重了企业造纸成本。
——采伐政策限制,影响投资热情。国家对森林的砍伐实行限额采伐,在实行分类经营后,对生态公益林和商品用材林的采伐管理还没有完全区分,商品用材林也要受砍伐限额限制。在社会资金大量投资林业的当下,投资者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林业所有权,客观上妨碍了投资者投资林业的积极性。
——融资能力有限,资金筹集困难。经测算,南溪区新造竹投资为512元/亩,新造木质原料林投资为1280元/亩,建设原料林基地需投资资金巨大。同时,受国内经济放缓影响,原料价格攀升,纸品销售不畅,增加了企业款和库存资金的规模,造成流动性资金短缺。为补足资金维持正常运行,还需向银行贷款,但目前商业贷款利率维持在高位,资金成本高,企业盈利能力被大大削弱,造成企业投资造林热情不高。
原料林建设四大模式
——自建原料林基地模式。企业通过租赁、购买林地,依法取得林地所有权或经营权,独资自办工业原料林林场,形成企业自办林场建基地的模式。其优势在于原料林基地的林地权属归企业所有,木材直接进厂,中间环节少,成本较低,便于集约经营和提高科技含量,可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缺点在于资金投入大,林场管理难度大,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合作模式。企业与拥有林木、林地的村集体或林农合作建立原料林基地,合作方提供可合作的林木、林地和组织实施以及负责林木管护,企业投资基地建设资金和提供种苗等技术保障,林木收益的兑现方式和比例由双方协商约定。具体的形式是:厂乡(村)挂钩,合作造林;企业投资,乡村经营;山权不变,林权共有;木材归厂,收益分成。优点在于投资少,扩大经营区容易;缺点在于林地分散、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且实际操作中“林权共有”无法落实,木材定向供应没有保障,基地发展缺乏动力和后劲。
——借贷建设模式。企业以优惠贷款利率的形式向乡(村)集体或林农贷款,采用分阶段借贷造林的经营模式,在商定的每一阶段造林结束,验收合格后给予林农一定借贷资金,完成基地的前期投资。森林培育、林木管护、木材生产计划安排都由合作方负责组织施工。其优点在于企业的投资风险小,便于操作,能实现木材的定向供应,并收回投资;缺点在于由于企业没有林权和采伐权,基地生产木材仍需通过市场卖给企业,所以企业必定要受到木材市场冲击,所建立基地也无法持续稳定保证木材供应。
——股份制建设经营模式。股份制把不同所有制的资金、林木、林地使用权、管护劳力、道路与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折价入股,组成统一资产,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其优点在于能以较少的投资(只需自办林场51%的资金),建设规模较大的基地,获得较多木材;以股份制为纽带,实现林纸资产的联合,可以减少在管理、效益方面的矛盾,同时,营林及木材生产能够根据公司的生产需要来安排。缺点在于涉及利益方较多,在利益协调时容易产生矛盾。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这种经营形式建立的基地面积较小,尚无法承担浆材供应的主渠道作用。
原料林建设走五路径发展
——注重统筹规划,讲究因地制宜。南溪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在规划设计上,要根据南溪本地自然条件、资源的比较优势及市场需求前景,科学制定《南溪区原料林基地建设总体规划》,确定原料林基地的建设布局、规模及产业结构,避免低级重复和资源浪费,实现区域化合理布局。在经营模式上,要引导企业借鉴在国内外已有成功经验的合作模式、借贷模式和股份制模式,在规划区域内,因地制宜进行试点发展,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要实行基地集约化经营,推行企业化经营,实行林工一体化,把传统的相对分散的生产及其产品规范化和标准化,大幅减少成本、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管理水平。要深入林农,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原料林建设的宣传讲解,使林农了解政府及企业的意图,彻底懂得工业原料林对经济发展的好处,从而积极配合,使工业原料林建设成为林区农民的“米袋子”和“钱袋子”。同时,要深刻认识到较高的管理投入是速丰林快速生长的重要原因。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提高管理水平,使种植林木的效益高于其他种植业,提高速丰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从而确保林地用于种植林木,保障企业木料供应。
——提倡多元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在当前国内经济放缓形势下,单一依靠造纸业务的林纸一体化企业如遇产品销量下降,将直接影响原料林基地林农收入,风险较大。因此,在发展原料林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在保证造纸主业的同时,积极引进林业相关业务企业,延伸造纸产业链条,形成以纸业为主,集林业、生态旅游、木工、化工、电力、医药、物流等于一体的林纸产业群体,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保障林农及造林企业利益。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林分质量。一是加大科技创新。要加大与科研机构合作,抓好优质高产原料林新品种的选育、短周期造纸用材林定向培育以及人工林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创新,力争培育出高品质工业原料林种苗体系,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二是改进营林措施。要针对市场需求,逐步调整和优化经济林、竹林和花卉品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加快政策创新,激发造林动力。在经济政策上,要增加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将一部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农业专项资金、林业项目资金等用于原料林基地及其配套建设。要积极协调本地金融机构对林业产业发展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民间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向原料林基地建设。在采伐政策上,要加快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明确林地权属,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森林资源流转市场,使林农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依法适度放宽对人工商品林的采伐管理,探索实行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采伐限额单独编制和木材生产计划单列制度,真正把采伐权还给经营者,激发各界造林热情。
(文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