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保持定力抓发展求突破   时间:2015-08-13   发布者:四川县域经济网

“新常态”下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建议
孟进
四川省广元市政府副秘书长、利州区委副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实际,提出了全面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两大跨越”战略布局。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特别是在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后,对新形势下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战略谈谈认识和建议。

      专注定力  推进发展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解决当前所有问题,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一方面,必须把“新常态”作为思考和谋划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总依据,贯穿于经济发展实践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四川省与全国相比较,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客观存在,不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与全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全面小康社会就会落空。同时,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关系到全省的就业、社会稳定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各地各层面都既要共性,又要注意个性。所以必须处理好全面与局部、面与点、特殊与一般等方面的关系,我们目前不能等靠,要切实转变抓经济工作的方式,要在危中求机、狠抓发展、保持适当发展速度。尤其是要吸取教训和注意当前资金流向,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对大量资金进入资本运作和股市等领域的现象要积极引导,防止经济虚拟化和泡沫化问题出现,进一步梳理地方性债务,防止债务风险。
     “旧常态”时期,推进经济发展是靠政府力量,主要是靠以生产要素投入、人力物力、土地等为依托,主要是实现量的积累。然而现在我们必须采取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推动全面发展。当前,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根据四川省实际,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职能回归到“宏观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生态保护”上来。目前,实实在在的是要简政放权,限期制定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等,真正下放权利,给市场主体松绑。同时针对市场发育不健全的现实,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应大力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市场培育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渡期中,政府不能缺位,应该大有作为,应启动政府和市场双引擎,发挥政府对转调结构的体制牵引、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作用,切实解决在新形势下政府工作人员怕出事“ 不作为”,动力不够“不想为”,解决能力欠缺“不能为”,压力之下“乱作为”等问题。
      重中之重是要使用一批好干部,建立起激励机制。四川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发展状况均不一样,尤其是在基层,面对的问题多、矛盾多、压力大。另外,四川省还有些特殊情况,如地震自然灾害等问题,所以有必要起用一批认识明确、敢于担当、有办法、能作为的干部解决问题,强力推进发展。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引导措施,鼓励破难攻坚、创新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使其能够担当、敢于担当、主动担当,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使全省党员干部真正凝神聚力、专注发展。

      细化规划  优化布局
      ——进一步深化多点多极战略具体布局。一是对多点多极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可借鉴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经验,在四川省布局2-3个核心城市,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对四川省的“四大城市群”再审视,进行具体规划布局,坚持适度规模、适当速度,突出人口城镇化、风貌特色化、产城一体、统筹城乡,防止“有城无业、有城无市、有城无人”的现象出现。对“多点”布局再进行具体深度规划,加强产业分工,打破行政分割,避免产业雷同、同质化竞争,如:积极规划引导川西北等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其中可以定位将广元打造成我国西南通向西北重要枢纽城市,四川北向、西向开放高地,川陕甘旅游中心城市。二是全力支持首位城市成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可借鉴上海、南京等核心城市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空间布局。三是进一步夯实底部基础,强化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整个四川经济发展的关键,能惠及一般老百姓,使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针对县域经济普遍较弱、问题较多、发展手段欠缺等的问题,应集中进行研究、全力突破。
      ——优化产业布局。一是坚持“全域规划、均衡发展”理念,对四川省的产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再优化布局。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发展,四川省将涌现出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红利,可对现有产业布局进行再优化。如:以成都为核心,在东南西北方位以及空、港、铁等位置布局现代大型综合物流,建成真正的中国西部物流中心。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型科技。二是优化贸易结构,扩大重点区域产品出口。重点是要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一带一路251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规划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推动行业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加快富裕产业转移,促进四川省产业转型升级,与国家的发展大战略相对接,融入国内大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逐步国际化,促进大发展。三是借鉴“美国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和“德国工业4.0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高起点谋划四川省“十三五”产业规划,进一步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继续发展“七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的基础上,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等多项战略重点,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重大工程中抢得“一席之地”,打造“四川产业航母”。大力推进“三大转变”(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四川速度向四川质量、四川产品向四川品牌转变)。抓住产业规划调整契机,首位城市成都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突出发展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及相关产业等服务业,尤其要明确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非环保型产业向省内其他“点极”转移,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加强技术扩散、资本产业、信息扩散机制,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与合理经济规模的要求,与省内外其他区域城市联动。
      ——进一步强化大交通促大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和快速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抓紧规划实施四川省东西南北向的大通道建设,强力推进省内近20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形成连通重点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省界的高速公路网络,真正让大交通促大开放、大发展,快速实现出省出国出海和省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发展高铁和高铁产业。充分发挥高铁辐射带动力强、成本低,与高速相比天气影响较小等优势,把铁路运输和高铁产业列入全省交通建设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川内城市带、城市群以及省内外城市圈融合发展。在现有实施高铁的基础上,完善规划实施“一环一线”高铁运输线路,即“一环”:广元-巴中-达州-广安-遂宁-自贡-泸州-宜宾-乐山-雅安-成都-西成客专,“一线”:成都-甘孜-昌都-西藏。同时,可将高铁产业规划在川陕甘交界处的中心城市广元,真正使四川省到2020年,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连接中亚、东南亚的西部交通枢纽,推进四川新发展。

      强化科创  拓展新动力
      ——强化科技创新。创新驱动的本质就是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多年来,四川省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等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应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着力解决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推进四川实现转型发展、跨越提升。当前,主要是着力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力量进一步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公共性技术,支撑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产品开发,实现“三个转变”(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从制造工厂向创新工厂、以政府为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建议四川要在培养创新人才、制定创新政策、营造创新氛围上下足功夫,发挥大众热情,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态势。
      ——培养经济增长新动力。四川发展已进入了“三期叠加”阶段,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的拉动力均表现乏力。但是,四川省在这些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还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仍然要在这些方面深入挖掘。同时,四川省经过多年发展,社会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据分析,四川省在城市化、信息化、民生建设、产业结构升级、资本化、金融化均可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会成为新的增长点,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培养。
      ——大力开辟新领域。四川省还有一些新领域处在萌芽状态,有些还未触及,我们要加强“开辟蓝海”,打造新兴产业,大力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等。

      破解难题  提高效益
      四川省当前重点是要在农村改革、行政体制、国有企业、事业体制、金融体制、土地制度、投资制度、商事制度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改革过程中,个别地方存在着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尤其是基层干部对改革存在着等、看、推等现象。建议一是要切实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进一步大力倡导敢为人先的精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解决目前顶层设计热情、改革主体参与冷淡的问题,解决改革由本单位、本行业自己推进的模式,坚持防止“复古式”折腾和以改革为名实为与民争利,以改革为名实为强化既得利益等问题。二是要遵循“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思想,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但在具体改革过程中,允许部分行业、部分地方大胆创新,调动群众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的良好改革局面,解决改革中措施与现行一些部门法规相抵触问题。三是要对深化改革组织机构专职化、改革队伍专业化。改变目前“龙多不治水”“自我难革命”的现象。四是正确处理改革主体与市场关系。在推进改革中,大力发动地方政府,国企、民企以及大众等五大主体的积极性,改变改革“上热下冷、参与主体单一”等问题。

      转变思路  可持续发展
      中央和省委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要有根本转变,在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理念、制度体制等方面进一步转化。还要转快,谁转得快、谁转得彻底,就得先机。
      四川省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尤其是人多地少、环境容量小。要坚持生产和消费双管齐下,一方面划定生态红线,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经济,另一方面大力引导城乡居民树立健康消费理念,形成绿色消费方式,这个工作任重道远,也是四川省经济未来是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同时,既要把经济发展上去,又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坚守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的生态界限。由于四川省环境容量太小,一些新兴产业根本无法尽快上马,应认真研究、积极应对,特别是要运用经济、法律及技术等手段,快速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有效保护环境。

(文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