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康县地处西秦岭南麓,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养生天堂”“陇上西双版纳”。2021年以来,康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甘肃省旅游条例》,深度落实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城五地”、开展“十大行动”的部署要求,以建设“五美康县”为目标,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深入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既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游客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如何在保持乡村原有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问题。
文旅融合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促进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旅游的兴起,使得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传统村落、民俗风情、手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重新焕发光彩,随着游客的涌入,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不再被遗忘于岁月的角落,而是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和特色。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既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还能在无形中促进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且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得到了显著增强,他们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资源的保护中,形成了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
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乡村经济往往依赖于单一的农业种植或畜牧业,但这种经济结构抗风险能力弱且难以带动乡村的整体发展,而乡村旅游的兴起为乡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可以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如农家乐、民宿、手工艺品销售等,有效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使乡村经济从单一的农业向多元化的综合经济转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旅游不仅能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更能在无形中推动乡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乡村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
文旅融合赋能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加强文旅人才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文旅融合视域下,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地方政府需加强文旅人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文旅人才队伍,为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此,康县应积极与高校、职业院校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定向培养和实习实训等方式,为乡村旅游领域输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以解决乡村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为康县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应重视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提高,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他们在旅游接待、文化讲解、活动策划等方面展现出更加专业的素养,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整体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康县先后组织400余人次参加陇南市文广旅局在礼县、武都、天水举办的乡村旅游、旅游民宿管家等旅游服务培训活动,通过积极参加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旅游服务水平。除此之外,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服务,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丰富乡村旅游服务内容的基础上,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增收,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完善旅游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乡村旅游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离不开完善的旅游设施作为支撑,地方政府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整体品质,促进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道路是乡村旅游的命脉,政府应优先对其进行拓宽和硬化,确保游客能够便捷地进出各个乡村旅游点,并完善水电和通信设施,改善卫生设施特别是公共厕所的建设和升级,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例如,康县近年来累计投入数亿元资金,对乡村旅游的道路、水电、通信和卫生设施进行了全面改善和升级,截至目前,总投资2.14亿元的S331宁强至琵琶公路(两河至河口段)改建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并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对旅游景区和公路沿线的旅游公厕进行新建和改建,有效解决了游客如厕难的问题。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还要注重乡村旅游软环境的打造。例如,康县在长坝“一带一路”国际乡村论坛会址附近安装了电动汽车充电桩、修建加油站、汽车服务休息区;完善了阳坝梅园沟、王坝何家庄、岸门口朱家沟、长坝花桥4个国家4A级景区的停车场设施,并在景区周边设置旅游车辆临时停靠点,加强车辆停车管理,加大交通疏导,既解决了游客停车难的问题,还保证了景区道路车辆的畅通、游客安全顺利到达景区,进一步提高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擦亮对外推介新名片。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和宣传渠道,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此,可以采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例如,康县积极邀请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来康县采访,通过拍摄旅游宣传片,进行采访报道,突出宣传康县乡村振兴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了康养旅游的知名度,进一步擦亮了“康养旅居·最美康县”名片,叫响了“五美康县·悦豫且康”品牌;积极拥抱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通过康县发布、康县文旅公众号、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对外大力宣传推介康县旅游的最新资讯、旅游攻略、游客体验分享等内容,进一步扩大了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可以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采摘节等特色活动,以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无形中提升康县乡村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康县积极举办2024年春节、元宵节、阳坝端午节龙舟大赛、“多彩陇原、五美康县”——甘肃省美术作品邀请展、“品味康县舌尖上的美食”、“非遗文化进景区、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等非遗展示宣传活动,有效促进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吸引了省内外游客来康县旅游观光,拉动了文化旅游消费,促进了全县旅游经济收入增长。截至2024年8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45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69亿元。
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在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旅游市场主流的今天,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灵魂,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深挖当地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以提升文旅融合下乡村旅游的品质和竞争力。在挖掘和保护文化资源方面,康县不遗余力,通过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修缮和保护,对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以及民俗风情的挖掘和展示,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例如,康县依托绿色生态和多元文化优势,积极培育“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养生”等文旅康养产业新业态,并聘请国内高规格旅游专业设计团队,对原有的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微改造、精提升,推出了田园观光游、古道寻踪游、红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山水生态游等精品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了传播康县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可以开发文化旅游纪念品、特色餐饮等旅游产品,它们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在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康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陇南南部山区乡村振兴茶旅融合康养休闲产业带的部署要求,有效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实施了阳坝珍爱茶山村、阳坝茶文化园景区建设等一批茶文化建设项目,并在阳坝梅园沟建立了市级手工炒茶非遗工坊,积极申报省市级手工制茶非遗项目,开发了“茶马古道”陶艺茶具产品、“不二茶旅”茶文化产品,在重点景区设置了茶文化产品销售专柜,推出了“康南十大碗”、天麻宴、茶叶宴等系列特色美食,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体验。
发挥地域产业优势,创新乡村旅游项目。在文旅融合视域下,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乡村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使命,还肩负着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任。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将农田变成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乐园。例如,青龙山旅游度假区通过统筹整合青龙山周边的山水田林、茶马古道、美丽乡村和特色农业资源,打造了五大神龙为主的经典登山游线路引擎项目和16个重点建设项目,把青龙山打造成了“网红文艺之山”“休闲度假之山”和“运动康养之山”。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还能亲身参与到采摘、垂钓等农业活动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既满足了游客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双赢。同时,政府应注重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包括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以丰富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例如,康县通过承办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指数发布暨陇上户外运动旅游启动仪式、陇南茶旅融合发展现场推进会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阳坝文化旅游采茶节、山水茶园徒步健身走、阳坝户外山地自行车骑行、阳坝端午节龙舟赛等活动,不仅丰富了茶旅康养休闲旅游项目,还促进了康县茶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满足了游客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推动了文旅融合下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和乡村旅游市场的不断拓展,康县应继续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内涵,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
(文/郑玉邦 中共康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