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为例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与先导。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产业集群能够实现规模效应、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各国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明确提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目前,部分省市相继出台了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行动方案,比如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关于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江苏省印发了《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从省、市级层面指导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但从区县层面出台的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具体措施还不多。为此,本文从区、县层面出发,以新材料产业基础良好的扬州市江都区为例,探讨培育壮大县域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可行性路径,符合现实需要并且具有重要意义。
江都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但集群效应尚未形成。目前,江都区已有新材料规上企业70多家,涉及新材料领域的多个行业,基本形成了特钢新材料、新型功能涂层材料、耐火材料和特种陶瓷等产业板块。新材料产业领域近年先后引进了一批体量大、成长性强的项目,产业规模逐步发展壮大。尤其是纳力新材等项目的引进,正在推动江都逐步形成新能源材料产业集聚区。但是从新材料几大产业板块看,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步形成或正在形成阶段,集群效应尚未得到发挥。在特钢新材料产业板块,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不够,未能形成纵向延伸和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集聚格局。在新能源材料产业板块,一方面企业数量离产业集群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新招引的企业尚未形成明显的产能和规模。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但企业质态整体不高。江都区已培育了两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若干家重点龙头企业,对相关企业的带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但整体来看,江都区新材料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数量还较少,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质态不佳。2023年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仅占全区的9.2%,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开票销售仅占全区的11.6%,尚未能形成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新材料重大项目数量增加,但项目推进速度不快、成效不大。2022年以来,江都区新招引了多个新材料重大项目。但从项目建设看,推进速度较慢,项目成果不显著,还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加快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落地、转化,成势见效。
江都区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优势
政策优势。当前,从国家到省、市层面都在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要求。江苏省出台了《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强调要推动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扬州市印发了《扬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支持江都区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这些国家、省、市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政策和方案为江都区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区位优势。江都区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长三角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国家战略交汇点,为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江都区正在打造现代物流集聚区,重点打造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四大物流枢纽,这必将提升新材料集群企业的交通便利度,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产业优势。江都区特钢新材料产业、新型功能涂层材料产业等产业基础厚实,产业规模居扬州市前列,新引进的纳力新材料等重大项目,与扬州邗江区、广陵区、仪征市等周边区县的新材料产业形成错位发展、异质竞争之势。此外,江都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完善的产业体系,为新材料企业的产品应用提供了丰富场景。
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
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不完善。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必须抓住产业集群发展的本质要求,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要实现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其次是要构建起企业间的关联关系。江都区培育壮大新材料集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不完善,某些领域的新材料企业还未实现空间上的集聚。主要表现在新材料企业分布较散乱,行业发展较杂乱。比如,在先进化工材料领域,虽有20多家先进化工材料规上企业,但企业分布还比较散乱。新材料企业未能实现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区级层面统一的先进化工材料集聚区有待构建。二是新材料集群企业之间、新材料产业与区内其他产业之间关联性不强。新材料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联系松散,合作协同程度不高,甚至存在相互挖墙脚现象。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我国颇具规模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基本都是龙头企业或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网络结构。反观江都区,新材料产业领域龙头企业数量少,且企业竞争力和牵引力不强。一方面江都新材料龙头企业对产业创新的技术推动能力不足,虽然技术研发领域有一定创新突破,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率不高,各个产业领域的高端产品较少;另一方面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意识不强,虽然在个别行业拥有“单打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重点企业,但这些企业受自身战略格局局限性的限制,产业链整合能力较弱,无法起到引领和带动中小新材料企业发展的作用。
中小企业发展质态不优。江都区现有新材料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较短,部分企业还处在初创期,企业质效不高。多数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生产过程相互独立,市场竞争力较弱。从生产能力看,大部分企业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受技术、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产品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尚待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终端产品。
区域创新动能不足。江都受区域局限性,创新资源较少,区域创新动能不足。一是新材料产业领域优质创新资源较少,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中心不多,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数量相对较少。二是产学研用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新材料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仍存在脱节问题。三是创新人才支撑不足,中小企业急缺创新型领军人才,重点企业急缺把发明和专利转化为产品、产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江都区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路径
在顶层设计上发力,做优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做好发展规划,需要精心编制新材料集群发展路线图,推动新材料优势产业聚环成链、聚链成群、聚群成势。一是推动特钢新材料产业“聚群成势”。发挥泰富特材等重点企业的集聚效应,引进具有带动作用的特钢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和项目,扩大集群规模,聚群成势;引导企业攻关新型钢材钢管产业前沿新技术,提升高端产品占比。二是布局新能源材料产业“聚链成群”。依托纳力新材料等重点项目,聚合上下游企业的招引力度。打造新能源材料专业产业园区,聚链成群,快速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制定明确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并加强对集群培育的质量评估与动态监管。三是延伸新型功能涂层材料产业链条“聚环成链”。首先围绕金陵特涂等重点企业,在高新区着力培育新型功能涂层材料产业集群。提供土地、厂房支持,引导区内其他乡镇的同类企业向高新区搬迁集聚,进而优化先进化工材料产业链配置,发挥集群优势。其次促进产品创新应用和市场推广,在集中区每年至少组织一场企业专题产销对接活动,推动本地化应用,并针对需求特点加快研发新产品,努力聚环成链,延伸产业链条。四是强化部署落实,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建立区四套班子领导挂钩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机制,在三大新材料产业板块实行区主要领导负责制,形成领导带头抓、镇区主动抓、部门参与抓的协同发力的产业推进工作格局,为江都区新材料产业聚链成群提供机制保障。
在主体培育上用力,打造新材料企业“雁阵”。企业特别是领军企业,对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必须建立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打造“头雁引领、强雁振翅、雏雁成长”雁阵齐飞的发展格局。一是引进培育领军企业,发挥“头雁”引领作用。根据区内重点新材料企业发展特点,制定“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军企业”等目标企业库。对目标企业的上中下游进行链条式项目投资和企业引培,为目标企业持续壮大发展提供增量支撑。引导、帮扶目标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支持发展一批跨市、跨省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帮助企业做大规模的同时,督促产品质量、品牌与标准化水平的持续提升。通过引导企业强化链式思维,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中小企业联动融通。二是发展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助力“强雁”振翅提能。继续深入实施“专精特新”培育计划,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新材料高技术企业,推动新材料领域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倍增,打造集群生力军。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做精做尖,专注技术研发,建立产品竞争优势,与龙头企业形成分工明确、互补配套的生产协作体系。三是多举措支持中小企业提质增效,推动“雏雁”进阶升级。搭建“雏雁”选育平台,通过以赛培优、以赛选优等方式,吸引孵化和培育新材料领域的优质小微企业。引导新材料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开拓以产品创新为驱动的成长模式,鼓励加大技术、产品、模式等研发,给予一定比例的研发配套奖励。充分发挥区政府投资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更多支持初创型新材料企业发展。
在科技创新上聚力,激发产业集群发展动能。一是搭建新材料产业融通创新服务平台。为破解新材料企业创新“孤岛”,服务共性需求,建议江都区科技局牵头搭建新材料产业融通创新服务平台。汇聚省内重点高校院所、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各类创新资源,为新材料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攻关、中试生产、成果转化、产品检测等专业化共享服务,促进新材料学术交流,提升创新能力。聚焦区内新材料产业创新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同一产业链上的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二是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围绕特钢新材料、新功能涂层材料等优势领域和纳力新材料等快速发展领域,鼓励企业着力攻关关键技术,打造领先的品牌产品。灵活采用“里程碑式资助”“揭榜挂帅式资助”等方式支持重点创新项目。三是强化人才、金融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激发集群发展动能。充分发挥区内天使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作用,对新材料企业重点创新项目进行投资,“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创新。引导投融资机构、企业共同设立专项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深度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在区内探索组建科技保险机构,积极开发针对不同阶段创新的保险产品,降低企业创新失败的风险、增强企业创新意愿,激发集群发展动能。加快企业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引进,引导企业与高校建立“代培式”人才培养机制。
在产业生态上蓄力,形成协同高效集群网络。一是完善生产性服务体系。首先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在集群内部建设稳定的、高水平的职业培训基地,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实现生产性技术人才的充分集聚。其次健全集群绿色制造支撑体系。立足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发展需求,通过引进智能制造服务供应商的方式,为集群企业量身定制产品绿色设计与智能制造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帮助集群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开展智能化生产,提升绿色生产整体水平。二是搭建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建设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协调推进集群企业创新发展,促进集群产品、技术整体提升。三是构建产业协同网络。首先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跨领域、跨产业、跨集群融合,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比如推动特钢新材料集群、汽车零部件集群、船舶海工装备集群加强合作,引导三大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其次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区域联动发展。主动联合邗江区、高邮市等周边地区突破区域间的产业壁垒,促进江都区新材料产业集群与周边区(县)的新材料集群一体化发展。四是完善体制机制,保障集群网络高效运行。建立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评价机制,对政策执行、规划落实、项目实施、工作推进等情况进行调度、评估和修正,保障集群网络高效运行。
(文/张彩莲 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党校;花志荣 扬州市江都区人大常委会;潘浩 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