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政务数字化背景下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建设路径   时间:2025-02-17   发布者:《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以政务数字化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是适应信息化发展时代趋势、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大力推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预算一体化改革、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县域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单位,其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对于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而建设财务共享中心是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实现财务数字转型的重要举措。

政务数字化场景

与财务共享中心有机结合

政务数字化场景蓬勃发展。政务数字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政府社会治理和政务服务的各个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与“电子政务”“政务信息化”等一脉相承。政务数字化通过构建数据驱动的政务运行新机制,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加强政府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和公众满意度,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和内部运行协同化。如成都市政务数字化建设近年发展迅猛,涌现了“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事全办”“最多跑一次”“蓉易贷”“蓉易享”等众多新型政务服务模式,政务APP、微信公众号等移动政务平台进一步拓宽了政务服务渠道和服务场景。

财务共享中心是政务数字化的有效应用场景。财务共享中心是将单位不同部门或机构的财务业务集中到专门平台运行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其统一的核算方法、操作流程和标准,有利于实现财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

从财务共享逻辑层面看,财政系统收支两条线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为行政单位实施财务共享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财务业务自身特点,财务部门是各单位天然的数据中心,而行政单位财务业务规范性强、类同项多、基础扎实,在组织架构、制度建设、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审批流程、内部管理、财务人员、信息建设等方面,各单位基本一致,有利于财务共享实施。

从财务共享技术层面看,近年来的政务数字化建设让县级以上行政单位具备了财务共享中心所需的服务器、网络设备甚至云计算平台等坚实硬件基础。2020年财政部发布《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试行)》,在财政系统内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将基础信息、预算管理、单位会计核算、银行账户、预算绩效、资产管理、工资管理、部门决算、政府财报整合到一个系统,打通各操作系统数据壁垒,为财务共享中心提供了主要软件支持。行政单位可以在此基础上与单位OA办公系统对接,整合资源,搭建财务共享中心操作平台。

由此可见,财务共享中心是政务数字化的有效应用场景,在行政单位设立政务数字化赋能的财务共享中心,可起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风控能力等作用。

县域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县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行政区域,县级政权是最基层的完整政权。在县域建设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能有效提升县域财政管理效率和透明度,促进县域财政资源的合理统筹配置,推动县域行政单位共性事项集约化管理和政府职能转变,对进一步推进县域行政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数据横向打通,实现共性事项集约化管理。建设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能破除县域行政单位之间的财务数据壁垒,系统推进政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县域政府共性事项集约化管理,促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流程,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可以大幅提升县域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和人为错误,节约人员编制,降低人力成本。同时,可以有效减少部门间任务下达、数据上传的时间成本,为县域数据底座及时、准确、完整、高效地传输数据,助力县级政府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提高财务数据利用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能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推进数据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财务管理协同,提高财务数据利用率。目前各部门和单位都有专门财务人员,但精通财务工作的领导相对较少,不利于单位财务实时管理。通过建设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将各行政单位共性财务事务抽离合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各部门领导能集中精力抓业务,做到各司其职。同时,建立财务共享中心需要捋清各单位业务与财务的关联逻辑,这个过程也是对各部门和单位业务流程的再梳理、再重塑,有助于推动部分行政单位职能重构,理顺工作流程,精简政务环节,压缩审批时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此外,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对其他县域行政共性事项,比如共享人力资源管理、共享后勤保障管理等均有重要借鉴意义。

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建设路径

建立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的管理机制。在主体架构上,以县级财政部门为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平台建设主体,将各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和部分财政内容纳入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包括预算管理、经费开支、财务核算、绩效评价、数据分析等基础性、重复性财务管理内容统一纳入共享平台。财务共享中心内部组织架构可按照县级领导分工设置相应部门进行管理,方便领导及时了解情况,进行科学决策。

在管理模式上,可采用“分级管理、上下对齐”的方式,在县财政部门建立的财务共享中心,负责县级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及部分财政工作,在乡镇设置财务共享分中心或办事处,负责各乡镇财务工作,同时负责对接县级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工作。县域财务共享中心试行成熟后,可以在市级部门甚至省级部门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再逐步把行政单位下属事业单位对接纳入,打造一体化、高水平财务数据平台,实现区域内真正的财务管理一网通,从财务角度推动构建完善一体化政务大数据服务体系。

在制度建设上,建立健全与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标准,探索推进财务管理变革与制度创新,重点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会计核算、费用报销、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政府采购、内部控制、数据共享等相关制度。完善规则规范和审批流程体系,制定财务共享中心全流程贯通的全模块全业务操作规程,分类梳理会计核算、费用报销、资产管理等业务审核标准及流程,制订统一的审核制度。明确结算中心内部组织架构与管理秩序,厘清结算中心与各行政单位之间的往来关系,重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审批流程。

建立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行机制。在运营管理上,建立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服务运营体系,优化新型政府数字化运营生态圈,打造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长效运营机制。探索建立运营预算和考核机制,重点根据部门业务需求构建行政单位运行和治理智能财务管理系统。实际操作中应当在集中统一、提质增效原则下,重点探索建立“实体共享”模式,即统一共享系统操作,统一人员办公地点。各行政单位不再单设财务人员,只放置终端机扫描相关报账票据(或由报账员统一收集),上传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统一进行账务处理。

在人员管理上,可探索将目前各单位财务人员编制集中到县级财政统一管理,或者在县级财政下设事业单位,采用编制内人员加外聘专业人员的模式组建。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要制定人员管理办法,明确任职人员的标准和规范,明确聘用人员流程、考核及奖励办法等。应当结合机构特色编制岗位手册,明确工作人员的职位目标、基本职责等内容。重视财务人才培养工作,通过继续教育、轮岗锻炼、进修培训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财务专业能力、数据分析与洞察能力、信息系统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在信息系统运维上,探索在县域行政财务共享中心建立统一规范、高效协同的信息系统运维体系,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系统运维应当注重线上线下融合,重点研究转型规划设计、数据互操作、运营运维等标准规范,推动财务共享中心的整体优化和提升,促进县域全域财务管理转型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建立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的保障机制。在推进策略上,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关系到各行政单位财权再分配,涉及人员编制、部门职能重构等问题,牵涉面广,影响深远,应统一思想,从长计议。各级领导尤其是各行政单位一把手,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数字化发展是大势所趋,财务管理改革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远来看设立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有利于本单位更好发展。可建立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规划、建设、运维、运营领导责任制,统筹推进共享平台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实施中可采取阶段性推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先将会计核算人员集中,各单位保留一位报账员(原出纳),负责与县域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对接工作,后续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逐步减少人工,提高智能应用场景。

在机制保障上,充分发挥行政单位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指导、协调、监督相关部门做好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工作,加强对财务管理变革的重视,研究制定配套措施,确保财务共享中心依法依规共享和高效利用。可由财政部门统筹合理安排经费,切实加大对财务共享中心建设运行的支持力度,各部门推动行政单位财务架构重组,持续聚焦财务共享中心建设需求,通过建立动态评估、监督纠偏和奖惩问责机制,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方案。

在风险防范上,应重点针对数据共享难和信息安全问题,强化安全主体责任,健全保障机制,完善数据安全防护和监测手段,优化建设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数据共享开放机制,破解信息孤岛现象。加强数据流转全流程管理,可通过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回流共享机制,完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和共享交换标准规范,形成制度规范、技术防护和运行管理三位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

向航萱  刘俊荣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中共成都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