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新兴旅游方式,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具活力的消费热点。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布局,而准确掌握区域内的乡村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及特点是基础。重庆东部的渝东北和渝东南远离主城区,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重庆东部区域各区县要准确了解区域内的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协同联动,着力培育乡村旅游龙头示范点,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加强与区域旅游核心品牌的联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关键词] 重庆东部;乡村旅游;文旅融合;诗画三峡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富民性、可持续性发展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现代旅游的新兴业态,近年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依托乡村丰富的优美自然风光、优良生态环境、优秀传统文化、优质特色农业等资源禀赋,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具活力的消费热点。同时有效激活了农村产业,有着强大的市场优势、强劲的造血功能、强健的产业活力和强力的带动作用,是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重要途径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布局,而准确掌握区域内的乡村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及特点是基础。渝东北、渝东南是重庆东部两块重要片区,是重庆市农村面积最大、乡村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区域,所处地形以山地为主,山水相间,风光优美、生态良好,优秀传统文化、优质农业独具特色,发展乡村旅游潜力较大。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重庆东部渝东北、渝东南两片区共281条乡村旅游资源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厘清两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点分布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重庆东部乡村旅游发展概述
渝东北和渝东南远离重庆都市,虽无主城区灿烂的夜景,但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习俗。早在2014年,重庆就提出“一区两群”城镇空间格局构建,以重庆都市为龙头,带动渝东北和渝东南发展。重庆充分认识到渝东北独特的长江三峡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深厚的文化遗址、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优势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基于对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区情判断,为加快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重庆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加快推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大旅游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并积极引导两片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渝东北和渝东南各区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以创建国家级、市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示范点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
从重庆东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渝东北、渝东南两地呈齐头并进之势,但各有侧重。渝东北地区包括巫山县、奉节县、万州区、丰都县、开州区、梁平区、忠县、垫江县、云阳县、城口县和巫溪县。相较于渝东南而言,渝东北纬度较高,临长江的区县较多。“诗画三峡”作为具有辨识度的旅游品牌,对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目前这一品牌主要体现于白帝城景区和小三峡景区。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比较突出,奉节脐橙和巫山脆李早已名声在外。以特色农业为底融合旅游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当地农产品、体验山区传统农耕生活,巴渝文化和三峡文化深深嵌入乡村旅游体验中。渝东北地区凭借其特色农业资源,农旅融合发展的模式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
而渝东南地区则是重庆市唯一的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多个民族自治县,拥有土家族、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重庆支持渝东南打造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和民俗旅游目的地,地方举办类似“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的节庆活动,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好、利用好和传承好民族文化资源,这为渝东南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生态康养和民俗旅游已成为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品牌。
重庆东部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研究表明,重庆市东部乡村旅游资源点数据共281个,各区县乡村旅游资源点均有分布,其中万州区数量最多,高达25个;其次是开州区和酉阳县,均有22个乡村旅游资源点。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仅有4个乡村旅游资源点,数量最少。各区县均有一定数量的乡村旅游资源点分布,且绝大部分区县的旅游点数量超过15个。
本文将重庆东部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类、特色农业类和民俗文化类。由于国家级和市级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包含多种类型乡村旅游资源,难以确定其主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164个示范点不纳入分类。特色农业类的乡村旅游资源有57处,为数量最多的类型;民俗文化类的乡村旅游资源有38处;自然景观类的乡村旅游资源仅有22处,是数量最少的类型。从各区县分布来看,奉节县、云阳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特色农业类乡村旅游资源数量较多;酉阳县和奉节县的民俗文化类乡村旅游资源数量较多;开州区和城口县的自然景观类乡村旅游资源较多。奉节县的特色农业类和民俗文化类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均较多,奉节县依托大乡村、大田园、大生态的资源优势,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开州区拥有全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三类资源差异较小,发展较均衡;酉阳县的民俗文化类资源异军突起,立足生态人文资源,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自然景观类和特色农业类乡村旅游也正在发展。
重庆东部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缺乏龙头性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重庆东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均匀,几乎每一个区县都拥有15个左右的乡村旅游资源点,数量较多的资源点主要位于渝东北居中位置的万州区。万州区是渝东北经济比较发达的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方便城市居民以及外来游客进入当地体验乡村旅游。但万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点只有22个,仅高于平均值约6个。整体来看,重庆市东部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均衡,各区域乡村旅游争相发展,但个体规模不大、经营分散粗放,缺乏具有带动力、引领性的乡村旅游示范点,难以形成乡村旅游集聚效应。
渝东北乡村旅游与“诗画三峡”联系较弱。从乡村旅游资源点分布数量来看,渝东北的万州区和开州区在受益于自身经济发展良好的基础上,拥有不错的乡村旅游资源,并被游客所认可。而万州区和开州区距离渝东北的AAAAA级景区较远。临近小三峡、白帝城等知名景区的巫溪县、巫山县和奉节县中,奉节县的乡村旅游资源点涉及特色农业和民俗文化两种类型,相对发展比较全面,这得益于奉节当地特色的脐橙产业以及临近人文历史丰富的白帝城。反观靠近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巫山小三峡的巫溪县和巫山县,其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分布远不及奉节县。从渝东北整个区域来看,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依靠城镇发展、特色农业和景区带动。“诗画三峡”作为渝东北旅游品牌,虽有系列的政策支持和较强的影响力,但当地的乡村旅游与其联系不紧,并未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
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点类型较单一。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以民俗文化为主,主要分布于酉阳县。虽然奉节县也有一定数量的民俗文化类乡村旅游资源点,但与生态文化联系较为紧密。而渝东南基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优势,乡村旅游民族特色鲜明,但乡村旅游多元化表达不足。同时,渝东南地处武隆山脉,有着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丰富的森林资源,自然景观类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综合来看,民族文化与当地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发展农业相关的乡村旅游,促进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呈现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有助于满足多样化的游客需求。
重庆东部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龙头示范,推动两区域协同发展。重庆东部旅游资源点分布比较均匀,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要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在突出渝东北、渝东南两区域特色的同时加强两区域协同发展,培育乡村旅游龙头示范点,引领和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要加强两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乡村旅游市场变化,打造乡村旅游专线,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要依靠当地特色农业或核心景区带动全域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与区域旅游品牌相结合,培养龙头性的乡村旅游示范点。要重视旅游营销,运用新媒体展示两区域旅游各类信息,两区域进行旅游活动联动和宣传。要深入挖掘并整合两区域乡村资源,招募乡村旅游人才,开发促进两区域协同发展的乡村旅游产品,例如制定连接两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将区域内各乡村旅游点串珠成线,从而提高重庆东部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加强与区域旅游品牌的联系。依托区域旅游品牌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渝东北的特色农业类乡村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云阳县、开州区和万州区交界处,大致位于渝东北的中部地区,该区域有重庆主城直达的动车,交通比较便利,自然环境优越。可坚持立足于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借助奉节脐橙和巫山脆李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或举办农文旅结合的节庆活动,深度融合巴渝文化和三峡文化,例如在农事体验中添加巴渝文化和三峡文化讲解。
渝东北的自然景观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城口县和开州区北部,该地区纬度较高,山地地形多,夏可纳凉,冬可观雪,是南方人理想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该地区未来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景色,完善相关的休闲游憩设施,打造渝东北“诗画三峡”新诗篇。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促进乡村文旅融合。渝东南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且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俗文化是当地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当地可引进专家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产品。例如,依托渝东南的土家族、苗族文化,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渝东南以特色民族文化为依托,寻找民族文化与当地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联系,将民族文化创新融入乡村生产生活中,为特色农业和自然景观类的乡村旅游融入更多人文要素,增加游客体验当地民族文化的方式,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例如,黔江鸡杂作为渝东南一道地道美食,让游客了解这道菜的食材源头、烹饪手法以及背后的诸多美食故事,这可以让游客既品尝了美食,也感悟了背后的故事。游客在旅行过程中多感官参与,从农业养殖、生产到匠心独具的烹饪,游客体验感将得到提升,收获感也将倍增。
何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