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优秀传统文化+红色资源”助建和美乡村   时间:2024-11-21   发布者:《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以河北省井陉县吕家村为例

[摘要]  以吕家村为代表的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红色资源”特色的村落在打造和美乡村中独具优势。目前,吕家村在发展中还存在古建筑群接纳能力有限,文旅融合程度不足;红色资源展现形式单一,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和美乡村建设人才欠缺,专业运营团队匮乏;产业发展模式不够完善,多元需求难以满足等困难。未来,吕家村应坚持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展现形式,强化宣传推广;坚持多措并举,吸引多样人才;拓展发展路子,实现区域联动。

[关键词]  传统文化;红色资源;和美乡村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河北省井陉县吕家村兼具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优秀传统文化+红色资源”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代表性村落。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吕家村建设和美乡村的成就和经验,分析目前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优化路径建议,以期为其他乡村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有益借鉴,对于河北省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吕家村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吕家村历史悠久,元末已有人居住,清顺治年间正式定名为吕家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全村先后有33人自愿参军,是典型的红色村落。吕家村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村内民居以石为墙,依山而建,古建筑群以明清老院为主,共有76处,有特色风格的有12处,保存完整的有8家。吕家村地理位置处于井陉县城西南35千米晋冀交界处,属于太行山深山区,海拔920米。如今吕家村以绿色种植、养殖业为基础产业,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经济支柱,凭借古老且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群、红色文化、独特的石头建筑景观吸引游客,带动民宿产业兴起,经济效益显著提升,2023年游客量达3万人次。

环境美——着眼长远,大力改造村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乃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要素,是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吕家村“两委”班子着眼长远,精心编制村内古建筑修缮规划,有序开启古民居修复、河道清理、防洪护村坝建设等十余个工程。同时,吕家村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增添路灯、构建管网、改造居民厕所、完善村内公共服务设施、亮化古村落……于恢复中谋求发展,在重建里实现提升,使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产业兴——依托文旅资源,助力农家致富。吕家村结合当地实际,凭借古建筑群与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以石村街巷、石头老宅为天然布景,建成游客中心、写生基地、观山餐厅、造物民宿等众多经营性资产。当下,吕家村已将普通古民居成功改造成数套民宿院落,吸引众多投资者前来经营。村民得以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同时,“吕家剧境艺术村”的精心打造,将文旅融合的探索推向新高度,为吕家村的发展开辟新路径。

精神和——守护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党心民心。作为“石头村”,吕家村的石屋、石墙、石碾等比比皆是,演绎着乡村的淳朴生活。吕家村遵循“先保护后开发、修旧如旧、体现特色”的原则,强化对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让村子在保留原有韵味的基础上焕发出新活力,展现独特魅力。例如,在发展民宿产业时,吕家村保留了最初的建筑与装修风格,全力传承其精神文化价值。为让后人铭记红色革命历史,吕家村于村口设立烈士纪念碑。另外,村内墙壁上醒目的“抗战必胜”四字,承载着吕家村的红色记忆。古建筑群和红色资源成为吕家村独有的精神标识与情感寄托,有力增强了吕家村的凝聚力。

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现实困难

古建筑群接纳能力有限,文旅融合程度不足。吕家村的特色有古建筑群、革命旧址等。目前村内已改造21套民宿院落,自建2家餐饮点,但整体数量和规模有限;存在专业人员不足的困难,专业导游和服务人员的数量不足,难以满足高峰期(5—10月)游客的需求;因村庄主要以石路为主,平面硬化路较少,可达村庄的出行选择较少;缺乏有效的旅游管理体系,致使资源分配及游客流向的优化难以实现;文旅项目略显单一,游客的参与程度与体验感受有待增强;文旅产品较少;村民在文旅项目中的参与程度有限,未能充分发挥本地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红色资源展现形式单一,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在展现形式方面,目前吕家村的红色资源主要以传统的静态展示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的项目;在红色资源的展现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较少,使得游客的体验感有所欠缺;围绕红色文化开展的特色主题活动较少,难以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在宣传方面,宣传渠道比较少,主要依靠当地政府网站或有限的线下宣传活动,未能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等新兴渠道进行推广;宣传内容较为简单,难以激发广大游客的兴趣,与市场其他知名度较高的红色旅游品牌相比还较为小众。

和美乡村建设人才欠缺,专业运营团队匮乏。吕家村现有126户393人,其中常住56户86人,人口流失较为严重。常住人口中年轻人较少,常驻专业人才不足。一方面,乡村往往难以吸引具备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旅游开发等专业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来规划和执行乡村发展的各项举措,导致项目推进缓慢,成效不显著。人才短缺和专业运营团队的匮乏直接影响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工作进展,导致村庄在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动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和持续发展机制。这不仅限制了村庄的经济效益提升,也影响了村落文化的传播力和对外吸引力。

产业发展模式不够完善,多元需求难以满足。吕家村收入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现有一三产业之间缺乏有效联结,未能形成完整产业链,还有待于进一步升级。如村子里虽有水果采摘园,但仅停留于传统的买卖模式,还未达到观光园的标准,缺乏与观光农业相关的建筑、加工、运输及特色服务。同时,吕家村缺乏发展支点,对于“旅游+”或“+旅游”等联动模式认识不足,未能有效整合一二三产业资源形成产业闭环,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影响游客消费和二次参观。总体来说,吕家村在旅游业、民宿产业等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如能促进各产业融合发展可带来更加持续的发展效益。

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坚持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是建设和美乡村的根本保障。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只有不断强化党的自身建设,才能确保和美乡村建设稳健推进。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做到“一个支部一种特色、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定期邀请理论宣讲团到村里开展理论宣讲与微党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队、进户、深入人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增进村民保护与利用本地资源的自觉意识,激发赓续红色血脉的自豪感。

发挥党支部组织协调作用,开拓乡村发展的新路子。村“两委”牵头,吃透和美乡村建设的各项政策,积极探索“党支部+”新模式。一方面与本地或省内企业、高校及其他部门开展中长期合作,形成长效发展模式,解决发展难题;另一方面主动寻求县级及以上的先进资源,将城市的先进观念、先进科技、先进规划、先进人才引进来,统筹协调各方优势资源,推动和美乡村发展。

创新展现形式,强化宣传推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要创新展现形式,做大做强当地文化品牌。需关注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注重游客参与,紧跟数字化潮流,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创新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让游客深切感受当地文化的内涵与美感,给予游客别样的体验。可以推出“优秀传统文化+个性定制”“红色文化+个性定制”等服务。例如借助本村的古建筑群开展古装拍摄,借助红色资源开展沉浸式剧本杀,增强游客的体验感。既能让游客放松身心,又能使游客接受教育,带走一份美好的回忆。

同时,要拓宽传播渠道,强化资源宣传与推广。其一,稳固传统宣传阵地,依托县里建立并运营好专属网站,定期更新网站信息板块,及时向上级文旅部门投递优质稿件等;其二,抓住现代宣传浪潮,体现在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小红书、美团、新浪微博等互联网渠道吸引游客。此外,还要积极探寻附加宣传渠道,依据本地区的资源承办各类会议、赛事、党团活动,提升知名度,推动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

坚持多措并举,吸引多样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在此背景下,一是打造特色产业,这是人才返乡的根本所在。结合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产业兴旺为人才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乡村综合实力,为乡村“塑形”“铸魂”筑牢坚实基础。二是营造良好环境,这是人才返乡的重要因素。在为返乡人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人才住房、就医、子女教育等系列问题。同时,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社会氛围,满足人才的心理需求,使人才从“我可以留”转变为“我想要留”。三是搭建多方平台,这是人才返乡的重要桥梁。一方面构建信息平台,为人才提供可靠信息;另一方面搭建培训平台,为人才提供发展机遇。四是形成有效机制,这是人才返乡的关键要素。提高返乡人才薪资待遇,开通人才绿卡,给予优惠补贴,提供晋升机会等。通过稳定的体制机制,让人才返乡安心、工作放心。

拓展发展路子,实现区域联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于此,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解决文旅融合不充分、留不住游客的问题不能局限于本地区,要放眼县域、市域乃至省域,推动资源联动发展,以实现更优目标。

一方面打造镇域精品线,注重本地区内部的整合联动。以资源丰富的村落为核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村庄开展合作互补,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体验,带动多地居民增收,形成联动致富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打造县域精品线,着眼于大范围内的资源整合联动。如此,既能发挥特定区域的传统资源与红色资源优势,又能加深游客对河北文化的了解,打好河北文旅牌。

冀炳鑫  孙畅  李佳欣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