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平凉市秉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厚植动能、做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加固,特色环保产业加快发展。但是,与省内其他市(州)和邻省其他城市相比,平凉市环保产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发展速度较慢、产业规模较小,环保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应从项目支撑、加强招商引资等方面持续加强环保产业基础,巩固提升环保产业水平。
[关键词] 环保产业;产业链;平凉市
[作者单位]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行政学院)
环保产业作为保障性、基础性产业贯穿在各产业之中,特别是在生态环保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平凉市各大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年来,甘肃省平凉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扣“三新一高”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行业竞争力。
发展现状
建立发展生态环保产业链是目前平凉市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同时也是重塑产业体系新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生态环保产业链在内的九大产业链。而环保产业贯穿于全部产业链体系之中,为平凉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为改善人居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贡献了强大力量。
平凉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结合平凉市产业发展实际,平凉市委、市政府集中深入生态环保产业相关企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生活垃圾处理等专题调研和重点项目实地督查,为打造环保产业链,促进环保产业提质增效持续用力。目前已完成了《平凉市生态环保产业链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结合7县(市、区)打造生态环保产业的实际,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重点问题,印发了有关工作要点和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提出了链长制考核办法,健全了环保产业链工作机制,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全力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链破题开局。
在项目支撑方面,平凉市建立了2022—2026年生态环保产业链重点项目库,年均计划实施项目60余项,投资130亿元以上。同时,着眼构建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黄河专项支持领域,积极申报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治理等项目30余项。抢抓国家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的政策机遇,提出华亭—崇信—崆峒—泾河川地区集中连片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计划治理废弃矿山面积10平方公里。提出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利用5年时间实施森林和草原两大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治理总面积68万亩,项目总投资4.1亿元,已完成可研批复。完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规划纲要,积极实施水源涵养、水生态功能修复、水系治理等项目。争取到位19.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继续在5个县实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项目,崇信县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通过省级评审。在企业发展方面,海创公司生活垃圾焚烧发电、12.5万千瓦风电项目并网,平凉市医疗废物全五类处理项目建成。5万吨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10万吨有机肥、40万千瓦“光伏+”、邵寨煤矿煤泥煤矸石综合利用、华亭采煤塌陷区治理、崇信独立工矿区改造、汭河水资源涵养及泾河葫芦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达溪河流域生态治理等31个续建项目已全部复工建设。19.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3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固沟保塬综合治理、黄河流域面源污染治理、4万吨废旧轮胎循环利用二期、6.5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试点等23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各类产业相关工作有序加快推进。
此外,平凉市全面梳理了生态环保产业方面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支持的方向,编印了生态环保产业项目申报指南。按照全省统一有关工作要求,多方推介宣传招商引资,积极与中煤国地、上海电气、省公航旅等企业洽谈对接,确定合作的压覆矿开发及采煤塌陷区治理、新能源项目开发、煤矸石利用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通过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引领,积极探索以生态环境导向的EOD开发模式,争取实现产业生态环保化、生态环保产业化。
存在的问题
平凉市环保产业目前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与省内其他地(州、市)和西部地区整体环保产业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一些问题。
市场竞争秩序比较混乱。市域内环保企业之间出现了低价与恶性竞争的现象,而且一些建设项目的生产成本与利润背离或违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从而造成项目前期工程建设以及后期的工作质量都达不到预期效益,不仅产生了许多资金浪费,而且造成了消极影响,对后续产业发展起到了反作用。同时,民营公司很难独立承包地方政府建设项目,发展困难进一步加剧,只能采用分包的形式参与建设项目的部分内容,导致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变慢。
民营环保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地处西部内陆的平凉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地方性政策相较于我国东部、南部地区仍然比较保守,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力度有所欠缺,很多银行落实该领域政策还不够到位,这直接导致生态环保企业在资金基础和后续发展上比较乏力。
政府服务效率有待提升。政府部门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地位并不对等,市一级单位虽然为发展生态环保产业贡献力量的愿望强烈,但是在能力上有较大的短板,且一些部门的管理流程繁琐、服务效能较低。政出多门、监督管理相互脱节,政策措施间没有系统性、协调性,严重影响改革开放、统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市场主体在经济增长明显减缓背景下对环境治理的支持能力也不强。
价费机制、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通过管理收费已不能有效保证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且各企业进行的收费调整往往只考虑部分因素,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和社会调研,这进一步造成社会不买单、企业赚钱难的情况。农业废弃物、垃圾项目没有形成完善的盈利模式和运转链条,多数情况下对财政投入、费用和资金依赖性很大,县(市、区)有限的财政能力影响着环保产业的良性发展。
对策建议
深化产业链党建联盟,带动环保产业整体提升。作为提升产业水平的重要抓手,平凉市九大产业链党建联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因此,要更进一步充分发挥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作用,把党的建设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积极探索产业链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强化各级党组织作用着力破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实际问题,让环保产业的发展更有活力,为各类型产业提供更好支撑,有效融入其他八大产业链。
以项目为支撑,扩大基地规模。应结合西部地区整体发展区位优势和省内软硬条件,抓住用好“双碳”、黄河战略等发展机遇,持续完善《平凉市生态环保产业链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出一批全产业链项目,将生态环保产业融入其他各个产业链,实现全景式规划、系统性治理、一体化推进。持续做好撂荒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分期分批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和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积极与省级有关部门联络协调,将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纳入国家投资计划,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提升碳汇能力。进一步突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城市垃圾污水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
开展招商搭建平台,提升产业对接层次和外向度水平。破解生态产业“碎片化”治理、“点状式”布局问题,突出全域观念,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充实平凉市生态环保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集中攻坚,促成与相关企业洽谈合作的压覆矿开发、采煤塌陷区治理、煤矸石综合利用等项目落地,引进有价值可推广的项目在平凉落地,借助外部力量提升产业实力,将产业整体的发展导向由解决问题向预防问题转变。
发挥好政府职能,扶持壮大产业主体。主动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发挥协调联动作用解决堵点难点问题,精准服务、因企施策、重点培育,引领带动整条产业链提质扩能、加速发展。组织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企业家外出实地考察、交流学习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价值实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主动将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等项目和资源、产业发展建设等项目有效融合,研究适合平凉的EOD、PPP等新发展模式,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
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全链全域发展格局。由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政策和规制管理的手段,对环境保护企业实施经营奖励和补偿措施,对污染企业实施收费、处罚措施,形成市场化的投融资规模激励机制,将环保行业变成政策驱动、市场化运营的产业链条,以便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并充分地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加行业竞争的积极性,进而提升环保产业的整体运营效益。
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市场化转型。提高政府部门环保管理的实施能力,强化对关键企业主体的监督,用法规的方式使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民对产品所需环境成本,以及对所造成的污染问题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从而提高和扩大对环境保护技术与产品的市场需求。把环保管理作为各领域经济管理的评价制度,通过投资、科技、环保优惠政策等措施促进环境保护社会需求向实际市场转化,为环保行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
鼓励企业创新,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各类中小企业要结合平凉市的发展实际,开发适合的项目,运用合理技术手段,创新科技。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科技创新的后继阶段,促进高新科技的生产化,获得业务盈利。选用具备市场发展前景的环保科技,针对平凉市实际状况以及公司本身的人员、资本和科技情况量力而行进行研究发展,紧盯平凉市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突破,加大高新人才的引进力度。
建立监督机制,科学推动产业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完善有关机制建设,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环保参与性权益,用较高的社会参与度加强对行业、产业的监督管理。确定环保产业的内涵和范围,统计数据范围,防止因为数据口径差异导致的信息不一致和部分领域的信息错误、不完整的情况。通过全面统计、抽样调查、重点研究和专业推算等手段,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行业统计,逐步建立健全环保产业管理的数据网络。通过数据分析科学测算环保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帮助政府部门精确分析环保产业的相关情况动态,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环保产业的运营管理水平。
袁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