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河源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时间:2024-04-24   发布者:《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摘要]  县域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区划单位和关键环节。建市30多年以来,河源市县域经济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但与广东省先进地区相比,县域经济在体量规模、质量结构、速度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针对目前在制度、生产要素、产业等层面的制约因素,应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生产要素保障、提升产业发展层级、推动区域资源整合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河源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县域经济;河源市;特色产业;河源米粉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河源市委党校重大课题“河源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和支柱,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固本强基的作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区划单位和关键环节。河源作为农业大市,与广东省先进地区相比,县域经济在体量规模、质量结构、速度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出河源现阶段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符合河源实际、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河源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广东省有57个县(市)列为县域统计范围,河源市东源、和平、龙川、紫金、连平5个县均列其中。2022年,河源市5个县的县域面积总和为14866.47平方公里,占全市辖区面积(15654平方公里)的94.97%;常住人口213.22万人,占全市(284.09万人)的75.1%;GDP762.34亿元,占全市GDP总量(1294.5亿元)的58.89%。

近年来,河源市域经济总体规模不断增长,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此同时,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较突出。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整体实力还不够强。近年来,河源各县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5个县的GDP由2018年的612.31亿元增至2022年的762.34亿元,年均增长3.86%;县均人均GDP稳步增长,由2018年的24470.8元增长到2022年的36813.19元,年均增长10.75%。但从全省看,河源市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增速较低。2018—2022年,河源市县均GDP增速为3.86%,低于全省县均4.64%及生态发展区县均4.54%水平。此外,从产出比来看,河源县域占全市94.97%土地面积仅创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8.89%,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突出。

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近年来,河源市县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12—2022年,5县县均三次产业构成从18.82∶42.14∶39.04调整为20.95∶28.34∶50.71,产业结构逐步向着合理化方向转变,初步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体系。但与全省、全市的产业结构相比,当前产业内部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过高。2022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1∶40.9∶55.0,河源市产业构成为12.6∶36.2∶51.2,河源市县均第一产业比重20.95%,远高于全省的4.1%和全市的12.5%。工业化水平较低,2021、2022年,河源市县均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广东省县均及生态发展区县均比,产业层次仍然偏低。

县域产业集群化不断加速,但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够强。各县在全市培育发展“五大产业”的总体布局下逐步形成各自县域的主导产业。但总体来看,由于各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起步晚,大项目和大产业发展的基础与载体不够健全,三大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仍较低,产业关联带动能力较差。如农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较差,农业现代化进程慢。工业上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为主,各县主导产业的规模不大,绝大多数在全省甚至在全市也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产业仍占主导,以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发展明显不足,县域生态旅游发展还在起步阶段。

河源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行政效能有待提升。部分县域政务服务不够到位,行政服务中心的部门(事项)进驻率不高,部分事项无法在政务服务大厅办理。涉及部门较多的项目依旧表现出申报材料多、办理流程复杂、服务效率不高等现象,行政效能和群众期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企业竣工验收流程,既涉及县级层面又涉及市级部门,总体项目验收效率较低,一个项目从启动验收到完成费时长,影响企业竣工投产效率。

资源要素开发利用不充分。一是发展资金保障不足。县域财政拮据,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二是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生态发展区以农业用地为主,有耕地保护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发展区县域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大的问题影响县域招商引资和企业扩建增产。如某县的产业园区扩园中因有用地未纳入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影响城镇建设指标报批,导致平台开发建设速度和落户项目建设受到较大影响。三是人口流失情况严重。各县域常住人口持续减少,外来劳动力少,本地劳动力积极性不足,园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级技工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助推力。工业化起步较晚,原始积累较少,导致工业化水平较低下,进一步影响着后续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速度和效率,从而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传统优势产业方面,受能源、土地、环境容量、资金等要素制约,产业链延伸和企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各县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小,特别是创新发展能力不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动力。

加快河源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活县域发展动力。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配套政策支持,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一是增强省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建议加大全省范围内县域经济统筹协调和有机统一力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县域实施不同的扶持政策。二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营商环境补短板强弱项专项行动,对开办企业、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政务服务等事项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整改,推动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完善硬件设施、提升一网通办率。三是保障惠企政策落地。要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将相关惠企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强化制度保障,建议出台惠企政策兑现相关工作和资金兑现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为惠企资金顺利兑现提供制度保障。

增强生产要素保障,夯实县域发展基础。针对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中涉及关键要素的问题,要探索更多方式予以保障。一是努力解决资金瓶颈。探索在市级层面成立发展基金,撬动金融机构、社会资金,并探索推进股权投资、品牌或专利质押等融资方式。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通过政府贴息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创新人才留用方式。探索与广州、深圳、河源相关院校合作,尝试建立多产业人力资源供给基地,形成良好的人才储备机制,为主导产业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支持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农民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找准适合县域发展的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强县、工业强县、科技产业强县、旅游文化强县等等,因地制宜形成产业集群,发挥品牌和规模效应。一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对接省里政策措施,积极承接珠三角等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通,引进、培育、壮大市场前景好的新兴产业,比如各县已有一定基础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二是借力“飞地经济”。各县要更加积极主动与对口帮扶城区进行对接,争取在园区建设、运营管理、产业导入及配套服务方面与对口帮扶城区形成深度合作,引进更多优质项目。三是推动集聚化规模化。以打造产业集群为抓手,进一步延长、完善产业链条,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农业方面,要突出抓好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河源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5县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含广东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的建设工作;工业方面,注重发挥各县工业园区主阵地作用;服务业方面,加强各县A级景区建设,大力发展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养老康养、研学培训等特色生态服务产品。

整合区域资源,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要努力克服经济上的“地缘冲突”,大力促进县域经济融合。一是依托优势产品打造区域品牌。要借鉴郴州打造东江鱼品牌、柳州打造螺蛳粉品牌的经验,推动产业、品牌等全方位融合,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公共品牌。比如,加快制定出台河源米粉的品牌创建、推广宣传等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好河源米粉推介会、河源米粉节等活动,真正实现“小米粉”蜕变为“大产业”。二是发挥大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对接和服务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在市域内不同县域建加工厂、建种养基地、建营销中心,实现资源整合,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肖小爱  李龙英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