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县域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的微观考察   时间:2024-03-13   发布者:《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摘要]  本文从企业供应链入手,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依托企查查等多个数据来源,根据企业披露的供应商和客户数据,对杭州、武汉、成都等试点城市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产业链供应链重要环节开展比较分析,从经营主体的微观层级梳理供应链结构。研究认为,县域视角下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推进多主体间的“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优化县域创新环境;二是依托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推动产业战略升级和绿色发展;三是发展中小配套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建设“稳定配套联合体”,培育创业“种子企业”;四是注重多方参与和协同的生态体系打造,建设和完善支撑机制和保障体系。

[关键词]  产业链;供应链;县域经济

[基金项目]  青岛统一战线智库2023年度立项课题(QDTZZK2023002);2023年度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QDSKL2301296)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党校

企业供应链与区域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是共生关系。县域政府关注的产业链建设,在微观层面体现为县域内企业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加快构建良好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对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市产业链供应链

生态体系建设现状

2022年10月,工信部确定成都、杭州、武汉等12个城市作为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城市,要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增强稳定性和竞争力。近几年,青岛在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上成绩显著,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良好。智能家电、轨道交通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全国仅45个集群上榜),另有多个集群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工信部认定的中小企业特色集群(胶州智慧家居、城阳橡塑材料)和科技部认定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轨道交通)。尽管成绩显著,但与先进制造业集中地深圳、广州、苏州以及中西部的武汉、成都等地相比,青岛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面对城市间日益激烈的竞争,青岛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生态体系,找准问题,补齐短板,实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主体之间的协同升级,以此来提高企业、产业、区域的多层级竞争力。

存在的问题

县域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不够强。工信部建设试点工作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是创新的主体,是产业链供应链全面升级的关键支撑力量,但却是县域发展的短板。相对于国内大多数城市,青岛市县域经济发达,所辖县均为全国百强县,各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并且山东大学(青岛)等一批高校和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位于县域。青岛县域存在的问题在全国是具有普遍性的。主要问题集中在:

一是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仍不多。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上,青岛稳居山东省首位,但与国内发达城市比仍有差距。截至2023年11月,青岛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5家,数量仅为武汉(912家)的21.3%,深圳(754家)的25.8%,青岛仅有6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县域(胶州34家、平度16家、莱西10家)。相比之下,合肥19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70家位于县域。若考虑广义县域,杭州仅余杭区就有69家“小巨人”企业,更是远远高于青岛该指标数量。

二是高校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升。目前,青岛有普通高校24所(含专科11所),高校数量上全面落后于国内主要工业城市,数量仅为广州和武汉的28.9%、成都的41.4%、合肥的44.4%,且“双一流”高校数量少、在校生数量少。从2022年全国高校专利授权数来看,青岛总数为8907项,数量仅为成都的24.9%、杭州的28.4%、广州的29.9%,也落后于济南市(13762项)。

三是驻青研究院创新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为弥补高校数量和质量的差距,青岛近几年大力引进和支持高校驻青研究院建设,但驻青研究院的创新水平与深圳、苏州仍有一定差距。近三年驻青研究院专利授权年均总数为85件,而深圳各研究院年均总数约800件,苏州各研究院年均总数约190件,驻青研究院在建设质量上仍需进一步提升。

龙头企业供应链关键环节本地配套率低。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重要地位,部分企业在产业链中话语权较强,成为可带动全产业链升级的链主企业。

一是青岛在龙头企业总数上落后于国内工业强市,且县域上市公司很少。截至2023年11月,青岛共有上市公司66家(包括北交所),数量远少于深圳(423家)、杭州(226家)等城市,甚至落后于后起之秀合肥(82家),其中仅有8家位于县域(胶州市7家、平度市1家)。相比之下合肥市有15家上市公司位于县域(肥西县6家、长丰县4家、庐江县3家、巢湖市2家)。如果以更广义的县域来看,杭州余杭、萧山等地更是远远领先于青岛即墨等地。从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来看,青岛市前三位分别是批发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相比之下,其他主要工业城市上市企业多数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软件信息服务、研究和实验发展、商务服务等产业。

二是青岛龙头企业关键环节本地配套率低,位于县域的配套企业很少。根据上市公司年报和半年报披露的供应商数据(截至2020年2月),青岛供应链上游本地企业占比为17.2%,低于广州(30.4%)、深圳(30.4%)、武汉(29.3%)、成都(28.2%)等主要工业城市。从企业层面来看,澳柯玛、一汽解放等企业的本地配套率较高,均超过40%,但位于县域的配套企业较少。澳柯玛的本地配套企业中仅有8%位于县域(胶州6%、平度1.5%、莱西0.5%)。类似,一汽解放、中车四方位于县域的本地配套商分别为3%和6.5%。而海信、海尔、特锐德等一批企业本地配套率不高,位于县域的配套商比重更低。

区域内企业间协作较少。企业间的生产协作、创新协同、物流共享等内容构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重要构成部分。上海—苏州—杭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区域协作构建了我国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多个产业集群。而青岛在胶东区域和市域内各区(市)间的协作两个层次都有所欠缺,体现在:

一是胶东区域内企业协作较少。青岛的龙头企业如海尔、海信、一汽解放等企业上游产业链较长,有作为链主企业带动区域内“补链”的潜力。但根据大数据的分析,青岛大多数龙头企业在胶东(不包括青岛,下同)的配套率不超过4%。海信和海尔仅有个别供应商位于潍坊、日照,数量远少于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供应商。本地配套商较多的澳柯玛和一汽解放在胶东的配套率分别为3.9%和2.4%。

二是县域间产业协作较少。这两年青岛开展了“莱西攻势”“平度攻势”,加强了产业在区域内的平衡布局和发展,但从企业层面的大数据来看,产业平衡布局并未带来县(市、区)间的产业分工和协作。以汽车产业为例,西海岸、李沧、即墨、莱西都有主机厂分布,零部件企业也分布于青岛各区,特别是即墨区的汽车零部件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仅次于重庆渝北区,但各县区竞大于合,不利于青岛市整体产业协作发展。

对策建议

优化创新环境,高质量推进县域间“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龙头企业是县域创新的“鱼”,供应链产业链生态体系是创新的“水”。需发挥龙头企业牵头作用,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市场机制为保障,联合配套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用户等打造协同创新联合体。政府的作用是协调人和制度供给者,应想联合体之所想,急联合体之所急。

一方面,县域政府应大力推动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各县应在优势产业集群中确立牵头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确立创新和技术攻关的主要方向,联合配套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并明确主体间技术衔接、专业分工。政府应出面协调各主体的利益,建立包括资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训等各方参与和共享的共同利益机制。县际政府可将联合体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作为评价目标,政府基于运行效果给予经费、土地及其他配套政策的支持。

另一方面,促进高校和县域企业的协同创新。政府部门可牵线搭桥,促进高校与企业的交流。应鼓励高校教师走进企业,协助企业提升技术能力,并使高校教师更了解产业研发和创新需求。此外,县域政府可借鉴青岛引进或共建科研院所的经验,借助科研院所培养在职人才,并将其逐步打造为产业与高校合作的平台,缓解县域高端人才不足的问题。

依托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推动产业战略升级和绿色发展。链主企业是产业链在本地聚集和延伸的关键,其核心特质是位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在上下游市场定价上都具有发言权。县域政府应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在土地、金融等资源上给予倾斜,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或托管运营专业产业园区,吸引上游配套企业本地聚集。

一方面,支持战略性领域龙头企业成长为链主企业,提升链主企业创新能力。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减税优惠,通过创新券、技改资金、科研成果奖补等方式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搭建平台,引导和支持链主企业、科研机构和创投机构之间合作,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交流与转移。同时,政府需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防止不正当竞争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为链主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在认定链主企业、制定支持政策、表彰社会贡献时,需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县域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荣誉表彰,授予更多民营企业家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并将企业家荣誉与具体的扶持政策相联系,提名更多的民营企业家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加强对创业企业的肯定性支持,尝试设立“创业家风云榜”等,每年评选在创业创新领域有突出表现的民营企业家。

此外,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发展能力。落实双碳战略的减排规划,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环保智库共同协助企业制定转型策略。鼓励企业利用厂区空间发展太阳能供电,利用废弃物、生物质燃料、市政固体废弃物和替代燃料来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减少碳排放和自然资源消耗。

依托中小配套企业建设“稳定配套联合体”,培育创业“种子企业”。链主企业供应链的运转离不开大量配套企业。中小配套企业也是县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县域政府应探索稳定配套联合体建设。由政府出面协调,龙头企业牵头,中小配套企业参与,共同明确联合体发展目标,并在政府协调和指导下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

一方面,县域政府支持本土配套企业成长。政府需加强与链主企业的沟通,积极推介本地配套企业,协助本地配套企业办理和完善各种资质,提升本土企业进入链主企业供应链体系的比例。政府可鼓励链主企业走进本土中小企业,协助中小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支持本土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县域政府应为配套企业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政府规划部门可与链主企业协作,规划配套企业产业园区,鼓励相关企业向园区聚集。由链主企业负责整合和协调园区内的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装配企业和销售商。县域政府应优化创业环境,培育“种子企业”,加强对关键产业链上的创新型企业的孵化与扶持,加强高校双创孵化器的建设,支持链主企业人员作为行业专家担任创业导师等。

另一方面,县域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配套企业引进。应发挥好链主企业、专业招商机构、产业园区在产业链招商中的作用,做好“以企引企”的工作。围绕县域重点发展的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定向招商,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等机构的联系,举办招商会、高端论坛等活动。链主企业与政府协作推动相关的政策制定和改革,为招商引资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使用权优惠和市场准入便利化等政策优惠。

注重多方参与协同的生态体系打造,建设完善支撑机制和保障体系。支撑保障体系是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多方参与的信息化建设,更精准地对接多主体间的资本、人才的供需关系,并通过多方互信机制的建立,降低交易成本,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高效运转。

一是建立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智赋能机制。支持重要产业链龙头企业建设二级节点,支持企业在工业互联网改造中掌握主导权。例如,青岛市支持海尔卡奥斯、酷特智能等一批从事生产线数字化改造的企业发展,借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壮大企业。

二是建立供需精准对接的融资服务机制。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应该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倾听企业的需求和意见,为企业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及时为企业提示风险。政府和银行之间应加强数据共享,银行可根据政府不同部门的大数据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决定授信额度。

三是建立协同推进人才引培机制。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发起,建立产业用人单位间的人才协同发展机制,开展人才培养、人才供需对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政府、企业、高校可以共同建设人才培养项目、建立实习计划、开展职业导师制度等,以培养适应县域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是建立多方互信的信息共享机制。由政府牵头成立由链主企业、主要配套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联系会议制度,推动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共享。同时,由政府平台公司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企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产业链企业提供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科研中试、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服务。

当前,全球贸易争端、地区冲突和流行病仍可能影响供应链的顺畅运作,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确定性,给地方经济安全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在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时应充分考虑供应链的安全问题,通过提升供应链韧性,增强供应链抵御黑天鹅事件的能力。对县域政府而言,既要建立多元供应链体系,优先推动供应链本地化,又要建立多元的产业体系和安全的储备体系,建立信息共享和预警平台,提升危机处置能力。

段昊  邵晓燕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