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山东德州做好“两大战略”有效衔接对策   时间:2024-01-26   发布者:《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两大战略,两大战略有效衔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在分析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结合德州市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对德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提出了推动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有效衔接

[基金项目]  山东华宇工学院2021年度校级科研计划项目“德州市做好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21RW23)

[作者单位]  山东华宇工学院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新成效。德州市作为山东省的农业大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脱贫攻坚是从“面上”消除绝对贫困,是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是“从0到1”的过程,而乡村振兴是从根上解决贫困人口从脱贫摘帽到逐步实现富裕的问题,是“从1到100”的过程。

由于历史遗留、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教育程度、发展不均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到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我国仍然存在大量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自此,各地政府在政策资源、社会保障、就业指导、产业扶持等各方面全面攻坚,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最终按时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使贫困地区全部脱贫摘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先决条件。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加固和延伸。“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党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贫困人口脱贫后,如何不返贫,最重要的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实现“从1到100”的过程。因此,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加固和延伸。

德州市脱贫攻坚成果

德州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总面积约为10356平方公里,共有105个乡镇、29个街道和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904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560万,其中农村人口249.77万。2016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760户共计95902人,其中,因病致贫29414户、占比64.28%,因残致贫5198户、占比11.36%,因学致贫526户、占比1.15%,因缺资金致贫1657户、占比3.62%,因缺劳力致贫5953户、占比13.01%。

德州市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累计脱贫100405人,75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519元增加到2020年的8608元,年均增幅27.9%,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主要脱贫攻坚成果如表1所示。

德州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德州市政府分“三步走”,即“发展规模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构建小城镇体系吸引留住农村人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发展规模经营。2021年,德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百万亩“吨半粮”示范区。2022年“吨半粮”生产能力首年告捷,通过规范化经营与专业化服务核心区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73公斤、818公斤,全年粮食总产178.4亿斤,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目前,德州发展农民合作社1.49万家、社员49万户,家庭农场9407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844个。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11.85万亩,占农村承包地面积的50.23%,加上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托管,土地规模化经营占比在78%左右。

壮大乡村产业。德州市立足“吨半粮”创建和高品质原粮基地基础,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快补齐粮食深加工短板,助力打造中国食品名市,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搭建园区化平台,推动乡村产业集群化发展。例如在禹城市辛店镇建设两个工业园区,吸纳企业38家,2160余名群众实现就地就业。2021年、2022年,产业园区税收分别为92万元、168万元,2023年1—4月就达到232万元。工业园区不仅扩宽了农民就近就业渠道,更为乡镇发展提供了崭新平台。

构建小城镇体系。通过实施“双镇百村”工程,德州市重点围绕统筹产城融合综合配套,按城市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和商贸、金融等服务功能,做好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加强城镇综合治理,不断提升乡镇吸引力,推动构建“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乡镇(小城镇)”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镇村人口承载力、吸引力。

德州“两大战略”有效衔接

存在的问题

脱贫主体与乡村振兴主体转换不畅。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德州市部分脱贫主体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一些贫困户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后摆脱了贫困,却形成“等、靠、要”的散漫意识,缺乏主动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让农民成为主体,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实现从“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的转变。

在脱贫攻坚阶段,为了解决贫困群体的“两不愁三保障”,政府派驻帮扶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实施精准帮扶。但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外部帮扶队伍逐渐退出,如果不注重本地人才队伍发展,仅依靠短暂的外部帮扶,是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的。因此,人才短缺与乡村人口空心化是制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衔接缓慢。脱贫攻坚阶段,为了尽快实现脱贫目标,更多地倾向于选择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扶贫产业。但是许多扶贫产业特色不突出,产品同质化较高,导致扶贫产业短期化比较普遍,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如武城的电动汽车行业。

乡村产业规模不大,缺少品牌效应。德州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在全省已经评选出的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相对较少,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符。由此可见,德州市两大战略无法顺利衔接的关键因素是单一化、低端化的扶贫产业不能及时优化升级成为规模化、品牌化的优势产业。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不紧密。脱贫攻坚政策主要针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的精准投入,强调精准性和突击性,而乡村振兴则旨在通过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种手段,推动乡村发展,强调政策实施的综合性以及成果的普惠性。基于乡村振兴具体要求,德州市制定并颁布多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二者有效衔接的意见。但目前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通过深挖各项政策发现关于二者有效衔接方面缺少地域性差异化指导,导致两大战略衔接实践在政策上出现缝隙,难以实现两者平稳过渡,达到理想效果。乡村振兴是全方面、全领域的振兴,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振兴,因此两大战略发展的均衡性与可持续性是其在政策机制衔接上的关键难题。

德州做好“两大战略”

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由“被动扶”向“主动兴”转变。一是要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这就需要培育农民主体意识,让脱贫农民彻底打消“等、靠、要”的思想。一方面要从思想层面入手,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民主体意识,增强农民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新型农民培训教育,使他们成为既懂传统农业,有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又懂现代农业理论知识的新农人。可以联合高等院校、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打造专业化的农业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农民。让农民不但成为乡村发展的直接受益者,更成为直接参与者。二是强化人才支撑,从扶贫尖兵到振兴人才。人才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素。因此要“用活存量”,让在脱贫攻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继续为乡村振兴发挥作用。同时要“吸纳增量”,积极主动引导在校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等回乡创业,打造新一代农村乡贤、发展致富的领军人物。要创新乡村人才引进机制,提高人才待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加速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化。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实现产业升级是两者有机相连的重要着力点。脱贫攻坚完成后,要推动扶贫产业由有到优、由弱变强,成为产业振兴的支柱。要坚持扶贫发展政策不收官,继续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持续促进扶贫产业的发展。要推进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产业化程度,完善产业链分享利润增值机制,发挥带动性作用。同时要利用好区域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按照“绿色、安全、生态”的要求,推进产业的融合,发展新的农业业态;积极打造品牌,多方面提高产业竞争力,把扶贫产业打造成金字招牌。例如,齐河县整合2021年度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00多万元,与企业共同实施推动扶贫项目向扶贫特色产业基地乃至特色产业园区转变工程,切实保障了脱贫群众持续稳定收益。

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方面,需要着眼长远,尊重产业发展规律,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统筹完善“两大战略”政策机制衔接。一是要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胜利后,需要建立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机制,确保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脱贫攻坚期内出台的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各项政策措施,过渡期内保持总体稳定。加强政策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逐步实现两大战略的平稳过渡。

二是有机整合政策体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必须在对前期工作进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规划好“城乡融合、区域一体”的体系,把握好“支柱产业和乡村治理”这两个关键。同时要根据区域特点,对现有政策进行分类管理,重点归类脱贫攻坚成果显著的政策体系,用于完善两大战略衔接的政策体系。

三是政策机制多元协作。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结合各乡村的实际,把民俗村史、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等一系列资源要素,有机融入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乡村振兴把方向、控节奏、聚力量,引导各主体积极参与到“扶贫”与“振兴”的融合之路中。要激活市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提供公共服务、有效配置资源以及培育农民群体市场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要创新政策举措,建立衔接考核机制等,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以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得以全面推进。

王琳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