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思考 时间:2012-12-20 发布者:四川县域经济网
最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陕西县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2011年全省83个县(市)实现GDP已经达到6671.26亿元,占全省的53.8%,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依然是陕西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陕西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对确保当前全省稳增长,而且对全省实现“十二五”末“三个上台阶”和进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差距与问题
当前,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与全国及发达省份相比,实力较弱,差距较大。2011年,陕西83个县(市)县均GDP80.38亿元,仅相当于全国2010年县均水平的79.8%;县均地方财政收入3.52亿元,仅相当于全国2010年县均水平的69.2%。陕西“十强县”县均GDP248.84亿元,也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52.3%;县均地方财政收入15.42亿元,也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53.1%。如果与发达省份江苏、山东相比,实力则更弱。2011年,陕西“十强县”县均GDP仅相当于上述两省“百强县”2010年县均水平的40.6%和51.4%。
2.从自身发展看,问题较多。首先,区域差距悬殊。2011年,关中县均实现GDP76.95亿元,是陕南的1.8倍,陕北县均GDP126.57亿元,是陕南的3倍。其中榆林市神木和府谷两县GDP总量达1178.95亿元,比陕南三市之和还多出111.93亿元;其次,产业结构层次低。2011年,全省县域三次产业之比为14.4∶60.8∶24.8,农业占比偏高,不仅比全省高4.6个百分点,也比全国高4.3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不仅低于全省10.2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18.3个百分点;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11年,全省83个县(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该比值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水平相当,但与江苏2.4∶1、山东2.7∶1、浙江2.4∶1、辽宁2.5∶1、福建2.8∶1相比,明显偏大;第四,强县依靠资源产业支撑。2011年,陕西“十强县”除高陵县外,其余均是矿产资源富集县(市),经济增长对矿产资源严重依赖;第五,多数县(市)经济发展滞后。2011年,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市)GDP低于全省80.38亿元的平均水平,近四成的县(市)GDP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12个县GDP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面对这些差距和问题,既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更需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断丰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扎实有效地做好推进发展工作。
二、发展条件利弊并存:优势大于劣势
陕西83个县(市)虽然地理区位、经济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各异,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总体来看,优势大于劣势,有利于经济发展。分区域看:
陕北地区,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陕西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陕北榆林、延安2市下辖23个县,按照矿产资源蕴藏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矿产资源县,另一类是非矿产资源县。从矿产资源县看,县域总数达到19个。其中,煤、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神、府、靖、定、横以及吴(起)、志、安、子、甘、黄(陵)、延川、延长13个县,近年来依靠能源经济的强力带动,工业发展迅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13个县实现GDP达2513.1亿元,占陕北县域的86.4%,占全省县域的近四成,有6个县位居全省“十强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目前虽然这些县产业结构单一、公有制成分偏重、水资源匮乏、后续产业不足,但能矿资源储量丰厚,发展潜力巨大,今后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引黄工程的加快实施,加之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普遍改善,工业将持续发力,县域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与矿产资源有关的米脂、佳县、吴堡、子洲、富县、宜川6个县,矿产资源开发有限,工业发展迟缓,特色农业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6个县实现GDP146.72亿元,占陕北县域的5%,仅占全省县域的2.2%,县域经济发展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但是今后受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带动,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同时面临国家、省上在吕梁山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实施连片扶贫政策的良好机遇,加上较好的农业特色产业基础,这些县的经济发展潜力将会得到有效发挥;从非矿产资源县看,仅清涧、绥德、洛川、黄龙4个县。其中,洛川工业相对较强,其他3个县以农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011年4县实现GDP251.26亿元,占陕北县域的8.6%,占全省县域的3.8%,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除洛川发展靠前外,其他3县均居全省后10位。但是这4个县农业优势资源明显,特色产业突出,洛川的苹果产业、清涧的红枣产业、绥德的小杂粮和物流产业、黄龙的林特产业等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且紧邻矿产资源县,具有发展配套工业的区位优势,加上国家、省上实施连片扶贫政策,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较大。
关中地区,文化积淀深厚,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良好,在我省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关中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示范区5市1区下辖35个县(市),按照区位产业发展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矿产资源县、工业县和农业县。从矿产资源县看,包括两大块,一个是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矿资源县,一个是地处秦岭腹地或周边的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煤矿资源县主要是韩城、合阳、澄城、蒲城、白水、彬县、旬邑、长武、宜君、麟游、陇县11县,多年来这些县(市)依靠煤炭资源和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煤炭、煤炭配套产业及特色农业,县域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升。2011年11县(市)实现GDP755.05亿元,占关中县域的28.0%,占全省县域的11.3%,有2个县位居全省“十强县”,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目前虽然黑腰带东部个别县(市)煤矿资源枯竭,但钢铁、电力、建材产业快速跟进,黑腰带西部彬、旬、长、麟、陇煤炭资源陆续开发,以及农业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这11个县经济将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主要是凤县、华县、潼关3个县,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铅、锌、钼、黄金产业,带动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县域经济也取得了较好发展。2011年3县实现GDP210.08亿元,占关中的7.8%,占全省县域的3.1%,其中凤县位居全省“十强县”。目前虽然存在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条短及矿产品粗加工问题,但矿产资源丰富,设施农业、特色旅游业等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在矿产品价格向好的情况下,将会保持较快发展;从工业县看,主要是地处关中腹地的高陵、凤翔、岐山、华阴、户县、三原、兴平、眉县、富平、乾县10个县(市),工业基础较好,近年依托大企业集团或传统工业,强力发展制造业,县域经济较快发展。2011年10个县(市)实现GDP1073.89亿元,占关中县域的39.9%,占全省县域的16.1%,其中高陵县位居全省“十强县”,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虽然部分县存在工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但随着关天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深化实施,以及临靠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抢抓机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从农业县看,主要是扶风、千阳、太白、泾阳、礼泉、永寿、淳化、武功、大荔、蓝田、周至11县,以农为主,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12个县实现GDP654.13亿元,占关中县域的24.3%,占全省县域的9.8%,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中下游水平。目前虽然工业发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少或规模小,但区位优势优越,苹果、蔬菜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好,又有关天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带动,以及国家六盘山连片扶贫政策的实施,加上最近几年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县域经济发展机遇良好。
陕南地区,水、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是我国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地,而且是我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主战场。陕南安康、汉中、商洛3市下辖25个县,按照工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2类,一类是工业县,另一类是农业县。工业县主要是石泉、柞水、南郑、勉县、平利、略阳、旬阳、白河8个县,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积极培育林特产业,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8个县实现GDP418.53亿元,占陕南县域的39.2%,占全省县域的6.3%。目前虽然综合发展实力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中下游水平,支撑全局的大项目、大企业不多,但是县县拥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和林特资源,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县域工业园区,加上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政策实施,以及陕南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将会迈出新的步伐。农业县主要是除上述8个县之外的其他17个县,工业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2011年17个县实现GDP648.49亿元,占陕南县域的60.8%,占全省县域的9.7%,大部分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下游水平。目前虽然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为主,但拥有上述8个县同等的发展机遇,且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引导下,凭借丰富多样的优势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实施大工业战略,一批大项目已引进落地并加快实施,加上林特产业整合提升,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县域经济发展将会提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之路:路径与措施
当前陕西县域经济继续保持着竞相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势头,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不松懈,不断完善发展措施,更加突出优势,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就能在整体水平上推进县域经济实现大提升。分区域看:
陕北地区,要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就矿产资源县而言,首先,发展的重点在能源化工产业,关键是要加大能源深度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要提早动手,做到未雨绸缪,从陕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快发展非矿产资源工业,力争形成多元化工业发展格局;其次,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大力发展地域优势特色农业。陕北矿产资源县其实也是特色农业县,神、府、吴(堡)、佳及两延(延长、延川)的红枣,富、宜、延长、子长、黄陵的苹果,神、府、靖、佳、横、吴、志、安、两子(子长、子洲)两延(延长、延川)的马铃薯和羊子,以及横、志等县的小杂粮,品质优良,驰名中外,是传统产业,也是富民产业,关键是要从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上扶持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形成农工互动、产业相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第三,积极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工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服务业发展能力,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清涧、绥德、洛川、黄龙非矿产资源县而言,发展的重点在农业,要立足优势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按照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发展要求,做大做强县域支柱产业。此外,要充分利用与矿产资源县相邻的区位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展“飞入地”工业,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
关中地区,要把创新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对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炭资源县而言,首先,与陕北能矿资源县一样,要依靠高新技术加大煤炭资源转化力度,提高煤炭产业附加值。面临资源枯竭或开采后期的县域,要尽早加快产业转型,借助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借助中心城市科技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其次,地处渭北黑腰带的煤炭资源县同时也是我省苹果产业的优生区,要继续发展壮大果业和果品加工业,带动农民收入上台阶;对地处秦岭腹地或周边的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县而言,要加强技术创新,改造生产工艺,加大矿产品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如华县的设施蔬菜、凤县的花椒,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推进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关中腹地的10个工业县而言,高陵、凤翔、岐山、户县、兴平要依靠大企业、大集团加强配套协作,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上提高产业关联效应,壮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眉县、三原、华阴、富平、乾县要立足工业园区,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对于关中农业县而言,一方面要突出农业发展特色,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快粮食生产向种粮大户集中,建设现代农业。同时要规划农业特色产业功能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农业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抢抓关天经济发展区战略、六盘山及秦巴山区国家连片扶贫机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区位优势,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民营工业,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陕南地区,要把循环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不论是工业县还是农业县,都要围绕水、生物、矿产、旅游四大产业发展优势,实行生态优先,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对于工业县而言,首先,要加大对绿色食品、蚕桑丝绸等优势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促其转型升级;其次,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环境,整合优势矿产资源,大力招商引资,使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大企业、大集团落地发展。第三,要围绕优势林特产业和特色旅游景区,打造产业亮点,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对于农业县而言,发展的重点在农业。首先,要把林特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形成一批茶叶产业大县、绞股蓝产业大县、魔芋产业大县、中药材产业大县等特色产业大县。其次,要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加大投资力度,搞好景点开发,使旅游产业上水平、出效益,带动关联产业快速发展。第三,要以优势矿产资源为切入点,强化招商引资,发展矿产工业,使资源优势尽快形成经济优势。(陕西省统计局)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