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董进智:把握新形势 探索新路子 建设新农村   时间:2012-08-09   发布者:四川县域经济网

借此机会,交流三个问题:把握新形势,探索新路子,建设新农村。题目很大,回旋余地也大。这里,重点介绍省上的一些精神和我们的一些思考。

一、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关于这个问题,最近我们进行过一些调研和思考。基于我们的专题调研和学习思考,谈三个充分看到:

(一)充分看到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008年10月,省委九届六次全会作出用五年时间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新台阶重大决策,并确定了农业结构调整、现代畜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撑、农民增收“六个上台阶”目标。

去年底,我们承担了省十次党代会报告起草组下达的课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新台阶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估。基本判断是,四年多来,编制实施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启动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新增1000万头优质商品猪生产能力等重大工程, “六个上台阶”不断取得新突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跃上新的台阶。主要表现是:

1.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基地。马铃薯、茶叶、蔬菜产量居全国第一二三位,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量进入全国前列。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达3178亿元,四年翻了近一番。

2.现代畜牧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建成现代畜牧业重点县32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2885个;主要畜禽规模养殖面达55%,四年提高29个百分点;新增出栏优质生猪能力1200万头,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从48个发展84个,占全国的16.8%。

3.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新阶段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238家,销售收入上亿元的达580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7696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8441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59%。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新台阶

建设大中型水利工程25处,新增有效灌面26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781.6 万亩,新增高产稳产农田781.6万亩;新增森林面积204万亩,新增森林蓄积16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1%。

5.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育成主要作物和畜禽新品种217个;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生猪三元杂交面分别达95%和71.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35%,提高1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 .5%左右,高于全国1个多百分点。

6.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翻一番

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8.6元,比2007年增加2581.9元,年均增长14%,高于上新台阶目标6个百分点,在2006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92:1。

与此同时,汶川地震重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村建设跨越了一二十年,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新村建设特别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连片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应当说,这几年是我省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重要“黄金期”。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台阶实际上是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上台阶,它表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这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力量。

(二)充分看到新村建设成为农村变革的伟大力量

这一点,我想放到最后一个问题中去展开。

(三)充分看到“两化”互动和统筹城乡带来新的机遇

这里,仅对“两化”互动谈一点认识。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刘奇葆书记在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际工作中,我们对“两化”互动这一战略,还有一个认识过程。记得,省委提出“两化”互动的时候,就有一种担心,怕忽略农业现代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当说,“两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都是全覆盖、全方位的。

就工业化来讲,它不仅是工业自身的发展或工业现代化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要用工业文明或工业主义去改造经济社会,这就包括了对农业的改造。只要我们熟悉发展理论,只要我们清楚历史脉络,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正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正是用工业去装备农业,去“化”农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讲的农业现代化,就是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前三化就是用工业来“化”农业;水利化,也得靠大型机械设备去推动。现在我们讲现代农业建设,集中讲“六个用”,其中第一个“用”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所谓现代物质条件,包括拖拉机、收割机等等,无一不是工业产品。可以说,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情况也相类似,其重要途径是“化”农村,既把农村人口化进城,又把现代文明“化”到农村去,带动农村的现代化。

既然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两化”互动的题中之义,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三化”联动、“三化”同步呢?这应当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化”的领域很宽,有一个排序问题,强调“联动”、“同步”就是要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排在“两化”所“化”对象的重要位置,就是要加快去“化”农业农村,联动、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点非常重要。回顾历史,在工业化、城市化其“化”的一定阶段,农业的停滞、农村的衰退也是有过的。客观地讲,现在我们的城乡差距这么大、“三农”问题这么突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在于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政策。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两个趋向”论断就揭示了其中的规律性。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更有一个主动融入“两化”、主动接受“两化”的问题。在“两化”互动中,是被动等待,还是主动融入,其结果大不一样。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当充分看到“两化”互动给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的新机遇,按照李昌平常委的要求,自觉把“三农”工作放到“两化”互动的大战略中去谋划,去推动,去落实。

在充分看到农村发展的基础和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诸多挑战。如:农业战略性资源约束趋紧,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农业进入高成本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仍然滞后,缩小同全国、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任务仍然艰巨。

以上对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的分析,仅仅是局部的和初步的,但也足以增强我们的信心,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来。

二、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子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对“三农”工作来讲,就是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个现代化”中排在首位。自五十年正式提出以来,我们已经为此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央精神,结合四川实际,去年8月,刘奇葆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提出“积极探索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一)探索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奇葆书记强调:当前,我们必须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立足四川实际,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子,努力实现四川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

这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命题。在前面提到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课题研究中,我们从六个方面对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子作了初步的理解:

1. 走联动发展路子

就是要更加注重“三化”联动,把农业现代化融入“两化”互动同步发展。“三化”联动发展,核心在新型工业化,依托在新型城镇化,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必须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同时,联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要加快建设西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突出抓好新村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2. 走内涵发展路子

就是要更加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把农业农村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切实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 走特色发展路子

就是要更加注重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特色出效益,特色出竞争力。我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资源气候复杂多样、农业物产丰富多样,必须在特色上做文章,发展壮大特色效益农业。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进一步促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市场,提升四川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 走绿色发展路子

就是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化。绿色发展是时代潮流和历史必然,更是西部地区的重大机遇和后发优势,我们必须打好生态牌,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要加快建设生态四川,推进生态化发展。把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作为重要取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增强绿色竞争力。

5.走民本发展路子

就是要更加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人翁、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始终维护农民权益,更加注重农村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6.走跨越发展路子

就是要更加注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力争每五年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建设农业强省任务艰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在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新村建设、连片扶贫开发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使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

(二)探索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目标

我们的课题报告提出,经过五年奋斗,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整体达到农业现代化初级水平,成都平原、安宁河谷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利、特色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特色水产业、现代林业、生态农业和新农村综合体进入全国前列,初步建成全国特色农业强省。

1.核心目标

课题报告提出,到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跃上10000元台阶,力争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我们提出的这个目标,符合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三个翻番”目标之一,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要实现这个目标当然是比较难的,但跳起来完全可以摸到。前面已经提到,过去五年我们的农民收入就翻了一番。

2.相关目标

课题报告提出,到2016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4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粮食总产量增长2%左右,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翻一番;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万个,新增出栏优质商品猪生产能力1000万头,生猪外销出口占全国的30%;新建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10万亩;亿元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8万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到7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森林覆盖率达到37%;建成新农村综合体500个。

(三)探索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任务

奇葆书记在署名文章提出了五大任务:

1.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奇葆书记强调,必须增强粮食安全的忧患意识,坚持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目标不动摇,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作物、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稳定粮食尤其是口粮生产,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2.坚持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水利建设不仅事关发展,而且事关民生,更与农业现代化息息相关。奇葆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治水兴蜀”方略,把水利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努力做到科学治水、用水、管水,力争用5至10年时间从根本上改变全省水利建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支撑四川长远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3.坚持立足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奇葆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一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举措来抓,努力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上求突破,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4.坚持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农民美好家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常抓不懈,扎实有序地推进。近几年,我们成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奇葆书记强调,必须继续坚持规划先行,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跨乡连村、成片推进、以片带面的新机制。

5.坚持集中连片开发原则,大力推进扶贫工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在贫困地区。奇葆书记强调,要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实行集中连片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四)探索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措施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我们的课题报告认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关键在于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技术创新。为此,我们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二是推进农业投入机制创新,三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四是推进农业服务机制创新,五是推进乡村治理机制创新。

这里,仅就土地经营机制创新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就是土地流转要防止农民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边缘化。去年7月,在省社科院和川大举办的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理论研讨会上,我曾就土地流转中的“两个热衷于”谈过一些看法。所谓“两个热衷于”,就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工商资本盯住农村,热衷于长期大规模租赁经营农民的承包地,发展设施农业,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与此相应,一些基层的同志急于发展现代农业,热衷于用农村的土地去招商引资,通过工商资本来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建设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基地。

我认为,“两个热衷于”的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积极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三农”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千万不能忘记,我们要解决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绝不仅仅是农业问题。“两个热衷于”,其严重后果,可能是广大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局,成为局外人。应当倡导的是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引导农民走向新型合作。

这个发言,当时就引起了一些反响。那次研讨会后,我便把它整理成一个小材料,题目就是《土地流转中的“两个热衷于”值得注意》,很快得到了高层的重视。现在看,仍然有着现实的针对性。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简要回顾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决策。2006年1月,中央1号文件对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几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用新农村建设统领全省“三农”工作。到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总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1.2009年上半年前,全面规划,点状推进

2006年初,省委以1号文件下发了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2007年初,省委以2号文件印发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总体纲要,并以两办名义印发了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等11个分项规划。市县和部分乡村也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同年,启动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择优确定了1000个村作为试点示范村,并先后选择确定了160个作为重点推进村。同时,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城郊服务型、村企合作型、资源开发型、产业主导型、乡村旅游型、灾后重建型等多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2.2009年下半年起,以片带面,成片推进

2009年9月,省委以17号文件部署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这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同年12月,通过竞争比选,确定了52个省级示范片和3个整体推进县。2010年7月,又将示范片调整为50个,将整体推进县扩大到10个,简称“50+10”。各地也通过竞争比选确定了一批市级和县级示范片。目前,全省共有省市县三级示范片180个和整县推进县10个,涉及乡镇828个、村4859个、农户277.87万户、农业人口883.59万人,示范片覆盖的村和农业人口均超过全省总数的10%。通过示范片建设,形成了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市县级新农村示范片、非地震灾区灾后新农村示范区等多层面成片推进的良好格局。

(二)坚持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方略

这两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特别是示范片建设的实施,充分证明,成片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略,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连片推进,着力推进主导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坚持整体推进,把“4+1”统一起来、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整体提升。坚持分类推进,对不同地区的推进工作重点进行不同的排序,合理确定不同地区具体的建设标准和水平,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坚持联动推进,纵向: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推进;横向:省市县相关部门联动推进。坚持创新推进,用新体制、新机制、新办法去推进示范片建设。

按照成片推进的基本思路,最近我们以推进办的文件提出了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总的要求是:以农民持续大幅度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为重要抓手,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以实施四大工程、强化三大支撑、建设两大体系、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为主要内容的“4321”重大专项工作,力争全面完成第一批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任务,建成新农村综合体100个,基本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村1万个以上。

重点工作有六项:一是继续扎实抓好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要全面完成第一批省市县三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目标,启动第二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二是有序实施新农村建设分类指导。三是奋力推进渠江流域灾后新村建设。四是积极探索建设各类新农村综合体。五是扎实推进精品文化旅游村寨建设。六是不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三)把新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最近,李昌平常委在传达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时提出:把新村建设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我们要领会好、落实好这一要要求。

1.新村建设的意义

2010年5月,地震灾后重建现场会提出,把新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那时起,各级都把新村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省上出台了新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县市区编制了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市州作出了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最近,我们组织五个组,分赴平原、丘陵、山区、藏区、彝区,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对27个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表明,新村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发展变革的伟大力量,正在给农村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引领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前一段时间,川报在头版发表了10多篇专题报道和评论员文章,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值得一读。

2.新村建设的启示

由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发展的实践,我们看到,新村建设不仅是聚居点建设,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不仅是农村的民生工程,而且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不仅是农村的硬件建设,而且是农民素质建设的软件工程;不仅是带动农村发展的发动机,而且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器。抓住新村建设,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我们的调研报告提出,坚持用系统工程的理念、统筹谋划的方略、整合推进的举措,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以成片推进为方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探索符合四川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3.新村建设的任务

奇葆书记在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要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新村建设这一历史性任务。按照这一要求,当前应当抓好四件事:一是认真组织实施新村建设规划。目前,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以市州为单位的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也告一段落。据汇总统计,全省到2020年要建成新村10.6万个、新农村综合体2030个,涉及农户988.7万户、农民3355万人,聚居度达76%。应当说,基本符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关键在实施。要严格照图施工,可以分步实施,但不能降格以求。二是切实加强新村建设的分类指导。比如,抓好牧民定居,搞好彝家新寨和巴山新居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今年要启动200个试点,初步建成100个。四是配套做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三篇文章”,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大改善、公共服务大提升、农村产业大发展。

(四)充分发挥好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建设主体,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党委政府的努力,在于配置好公共资源,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让农民群众用智慧的大脑去谋划新农村,用勤劳的双手去建设新家园。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去年6月,我在川报上发表了一篇理论文章,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好“尊重、引导、激励、支持”八个字。

1.尊重

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农民群众自己的事,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让农民群众自己去做主。无论产业发展、新村建设,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必须让农民群众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评判,最终让农民群众得实惠。这正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码。

2.的引导

目前,农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但热情容易盲目,必须切实加强引导。实践证明,教育、规划和试点示范是行之有效的引导方式。应当通过教育、规划和试点,把农民群众的满腔热情引导到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上来,引导到农民自由全面的发展上来。

3.激励

当然,也要看到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他们相对保守,需要政府激励。对农民群众最有效的激励,莫过于制定并实施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政策措施。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建设美好新家园的积极性。

4.支持

还当看到,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薄弱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工业反哺、社会关注、政府支持。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信贷资金投入和科技推广的支持。

正是尊重、引导、激励和支持,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省新农村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只要坚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今后几年,我省新农村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更加可喜的成就。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