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科学规划引领古蔺城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2011-12-23   发布者:四川县域经济网

科学规划引领古蔺城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古蔺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  罗承刚

 

一、基本县情

古蔺县幅员面积3184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85万人口,有汉、苗、彝、回等26个民族。受地理、交通、经济等因素制约,我县城乡建设缓慢、功能不全。2006年,全县仅有8个乡镇进行了规划修编,二郎、双沙、太平镇有一定开发,县城区面积仅3.5平方公里、人口4.6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启动“活城”战略,以“依托东区,开拓西区,以新带旧,突出新区”的总体思路,建设“生态、活力、宜人”新城。通过三年的努力,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5.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增加到6.5万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同时,完成了10个乡镇的规划修编,15个乡镇启动修编,水口、二郎、太平、护家、永乐等乡镇启动小城镇开发建设,集镇的辐射带动功能日益增强,县域经济增幅进入全省181个区县前20强,连续三年获得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连续五年获得泸州市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二、主要做法

优化定位,科学规划。着力破除“边缘化”思维定势,发挥后发优势,主动攻势发展。通过学习借鉴南充、双流、遂宁、郫县,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建设的成功做法,融合欧洲、北美、澳洲等地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在思想、理念上首先突破,寻求适合古蔺城市发展的最佳路径,确定了“生态、活力、宜人”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打造“大自然、深生态、后现代”旅游样板城市的发展目标。我县投资近千万元,先后完成了城市整体概念性规划方案、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启动实施古蔺河道水系景观设计,形成了“运动、健康、快乐”的城市主题文化。全面推进城镇发展带规划设计、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规划设计,构建以县城为中心,箭竹-二郎为城镇发展带,S309线沿线为一轴,大村为中心的东南片区、观文-双沙为中心的西南片区、黄荆为中心的环线旅游区的“一心一带,一轴三区”城镇发展框架,引领城乡建设发展。

创新模式,精准招商。在高起点规划基础上,按照“模式优”的思路,积极探索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区域性整体合作开发模式。引进城市开发运营商进行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土地整理,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方式将土地投入市场开发建设,建立“政府+企业+银行”的协作机制,搭建新型融资平台,促成新城开发运营商与金融机构达成银企合作协议,通过政企银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叠加优势,有效破解了政府投入不足、建设推进缓慢的难题,创造了城市建设上的“古蔺模式”。2007年以来,古蔺城市建设累计新增投资近10亿元。

建管一体,提升形象。按照“建设快、管理早”的总体要求,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将环卫建设、风貌塑造与城市建设同步实施,将硬件设施、管理措施配套跟进,将城市面貌、城市文化和素质提升一体打造,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一是成立新城建设指挥部,坚持“一张蓝图、一本政策、一套人马执行到底”,确保新城建设决策落实不打折、政策执行不走样、项目推进高效率。二是设立城市管理局,建立了城市管理执法大队和城市保洁专门队伍,负责城市管理、街面清扫、垃圾清运、日常监管等工作。三是不断加大硬件投入。大力实施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截污干管、翻水坝等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购置了洒水车、扫地车、吸污机、挖掘机等环卫机具,健全了卫生保洁、车辆停放、问责处罚制度,开展了“文明古蔺建设五项工程”,在城市管理中融入人本因素,有效破解城管工作简单、粗暴执法等问题;积极推行市场经营模式,将有开发价值的市政工程投放市场,既合理利用了市政工程,又有效缓解了管理维护压力,实现了建设管理一体化。

以人为本,实现多赢。2007年以来,共筹集资金2.6亿元,完成了4个棚户区改造,解决了500多户低保户、特困户和残疾人、700余户回迁户的住房问题;建成廉租住房500余套,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实物配租;补贴资金应补尽补,使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启动实施“消茅工程”,全县消除茅草房1万余户;投入资金3亿多元,完成古蔺镇建国村、永乐镇永吉村、大寨乡向阳村、水口镇马跃村等11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2011年,将投入5000万元,新建廉租住房408套,改造棚户区152户,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00套,全力调控房价、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高度重视城市功能完善,满足群众需求,在县城开通了城市公交车,精心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文化等细胞工程,打造了具有古蔺特色文化的奢香广场、金兰广场和体育运动郊野公园。2010年,成功创建为市级园林县城,桂花、黄荆等7个乡镇成功创建为省市级生态示范乡镇。

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着力打造工业、旅游、文化、商贸特色场镇。结合旅游资源,重点培育打造黄荆、二郎、双沙等特色旅游镇;结合能源开发,培育打造石屏、龙山、观文、石宝等工业重镇;结合文化资源,重点培育打造太平、箭竹等文化名镇。目前,重点集镇规划修编已经全面铺开,二郎名酒名镇、黄荆旅游场镇、双沙重点集镇等场镇开发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三、发展方向

伴随着震东-二郎高速公路、叙大铁路、古蔺港区等交通加快建设,古叙煤田和酱酒产业的加快开发,我县城乡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2011年确定为“城乡建设年”,强化措施,突出重点,激活全局,全力推进城乡一体、产业发展和全面小康的总目标。

坚持战略统筹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规划为总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科学调配资源要素,合理布局空间体系,依托大交通,服务大产业,拉动大发展,全力推进城镇功能完善,城市品质提升,城乡环境美化,以城带镇、以镇促村,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城乡规划引领。坚持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的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特色,注重关联,编制完善区域内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做到规划先行、高点起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切实解决城乡发展盲目无序问题,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全面发展。

坚持产业功能互补。加快发展酿酒、能源、农业和旅游等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金融商贸、健康休闲和创意文化三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4+3”产业战略发展体系。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特色和区位分布,强化城乡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培育以S309箭竹-县城段、蔺郎路沿线乡镇为主的发展主轴,以黄荆乡、大寨乡、桂花乡以及轴线乡镇为主的北部片区,石屏乡、龙山镇、观文镇、大村镇等乡镇为主的南部片区,形成产业协调互补、主体功能明显的“一轴两片”功能格局。

坚持优势空间带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古蔺新城建设和重点集镇建设,示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丰富和完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群发展水平。根据古蔺用地局限和河谷地带的特征,开展“城乡经济通道”建设,计划利用公路沿线、河谷沿线开展新农村聚居点和城镇发展带建设。目前,我县新农村聚居点规划设计已经进入深化阶段,年内将启动18个新农村聚居点示范工程建设,城镇发展带规划设计已委托美国约翰·费恩公司,年内将完成初设成果。

坚持建设优美城乡。围绕打造“大自然、深生态、后现代”旅游样板城市目标,突出古蔺河水系景观、城市绿地系统和步游系统打造,全面提升城市形态和品质。进一步健全城镇功能,服务产业发展,注重风貌协调,突出文化特色,持续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风貌塑造,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建设,着力建设文化名镇、经济重镇、产业要镇。按照全域、全程、全面的要求,切实抓好中心村和新村规划建设,集中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园林宜居城市展示区、特色场镇样板区、城乡统筹示范区。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