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三大基地” 推进跨越发展
中共凉山州州委书记 翟占一
做好资源开发文章,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今年初,省委刘奇葆书记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加凉山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做好科学开发资源这篇大文章,将资源开发与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努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凉山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我们将深化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推进措施,全力打造“三大基地”,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
一、创新理念,深刻认识建设“三大基地”的重大意义
建设“三大基地”,是把握机遇、顺势而为的科学决策。机遇是流动的资源,稍纵即逝。能不能把握机遇、推动发展,考量我们的智慧和能力,决定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当前,凉山正处于全面开发开放、推进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种机遇叠加、各方支持汇集,除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外,国家已将凉山彝区列入特困片区,采取特殊政策给予扶持。省委、省政府为我州量身制定“一个意见、两个规划”,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凉山跨越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通过多年的发展,凉山自身潜能加速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随着一批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开工或启动,环境不断优化,活力持续激发,为凉山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抢抓机遇、转化机遇,集中体现在争取项目、引进资金、壮大产业、推动发展等各个方面。建设“三大基地”,就是找准上级支持与凉山发展的结合点,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积极争取国家大力支持,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推进凉山跨越发展的强力支撑。
建设“三大基地”,是挖掘潜力、创造优势的重大举措。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转化现实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凉山优势在资源,潜力在资源。近年来,我们立足优势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布局一批重点项目,走出“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兴产业、以产业兴经济”的路子,水电、钒钛、烟草等产业不断壮大,有力支撑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能不能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不仅关系凉山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建设“三级跳”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还事关凉山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能否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三大基地”,就是进一步发挥凉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不断凸显的区位优势,依托大资源、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聚集州内外发展要素,提升我州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动力。
建设“三大基地”,是加快发展、实现跨越的根本途径。凉山是典型的资源驱动型经济,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抓投资拉动,抓产业支撑。建设“三大基地”的过程实质就是扩大投资、壮大产业的过程。从投资拉动上来看,2010年以水电开发、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等为重点的大型项目完成投资442亿元,占全州投资总额的67%,未来10~15年仅水电产业投资规模就达3000亿元左右,将成为经济增长最直接、最主要的拉动力量。从产业发展上看,水电、钒钛、烟草等九大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7.7%,水能、矿冶、绿色三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州的比重达90%,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加快建设“三大基地”,就是在狠抓投资促进的同时,始终把产业培育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水电、钒钛、烟草等产业辐射带动其他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质量,培育更多新的产业增长点,为推进凉山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奠定基础、增添后劲。
二、锁定目标,准确把握建设“三大基地”的战略定位
构建“三大平台”,建设全国重要的水电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全州总装机容量6383万千瓦的水能资源开发,构建电源点、输电网络和高载能工业三大平台,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电产业基地。一是加快水电开发项目建设。坚持质量与效率、开发与节约并重原则,加快推进溪洛渡、锦屏一级、锦屏二级、官地、瀑布沟、深溪沟6座总装机2736万千瓦的在建水电站建设,抓紧启动乌东德、白鹤滩、卡拉、杨房沟、孟底沟5座总装机2647万千瓦的电站建设,统筹推进中小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建成一批有蓄能功能和调节能力的新电站。二是加快地方电网规划建设。坚持电网建设与电站建设协调发展,以800KV特高压变电工程、500KV输变电送出工程、200KV骨干输电网架建设为重点,建成辐射全州、联通全国的骨干电网,打造统一输电通道和送出平台。三是加快电矿、电冶产业发展。依托凉山水能资源与矿产资源的“黄金组合”优势,坚持走电矿、电冶结合的产业深度开发路子,大力发展高载能冶金、化学工业,形成“电站+电网+高载能企业”的产业链,不断拓展凉山电力消纳市场。到2015年,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其中国家电力装机容量1350万千瓦以上,地方电力装机容量700万千瓦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230亿元以上。
突出“三大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以西昌钒钛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攀钢西昌钒钛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为龙头,推进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构建钒、钛、钢铁三大重点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一是大力推进产业重组整合进程。充分发挥攀钢西昌钒钛综合利用项目在产业整合方面的龙头作用,着力推进黑色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构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要求、具有明显规模经济效益和显著竞争优势的大型钒钛钢铁企业,打造产业旗舰。二是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坚持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瞄准国内先进企业加强技术攻关和技术引进,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扩大和提高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规模和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钒钛和钒钛钢铁合金产品,形成独特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实施一体化经营发展战略,推进钒钛钢铁生产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区域内工艺路线的衔接、协调,构建关联发展、成链发展的产业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实现钒钛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钒钛钢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300亿元以上。
打造世界品牌,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坚持现代烟草农业、新型烟草工业、现代烟草仓储物流业发展相结合,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的现代烟草产业发展路子,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一是打造世界知名烟叶品牌。深入推进与津巴布韦烟草生产技术合作,加大品种选育、人员培育、技术攻关力度,依托四川烟草技术中心建设,搭建技术支撑和指导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烟叶基地建设和烟叶生产技术水平,努力把凉山烟叶打造成世界知名品牌。二是推进烟叶配套产业发展。进一步构建结构合理、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发展体系,促进专用复合肥、打叶复烤、膨胀烟丝、烟用纸箱等后续产业发展。三是推进卷烟工业做大做强。加强西昌卷烟厂更新改造、推进结构调整、强化技术支撑、形成特色品牌,把西昌卷烟厂建成“凉山民族工业示范窗口”和“功能齐全、设备齐全,规范化、标准化的精品企业”。四是推进现代烟草物流业发展。加强凉山烟草物流中心建设,构建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物流体系,促进凉山烟草产业向现代营销和物流配送转变。到2015年,生产卷烟50万箱,打叶复烤450万担,形成40万平方米仓储、2万吨烟草薄片加工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60亿元以上。
三、强化保障,全面落实建设“三大基地”的工作举措
建设“三大基地”,必须把科学开发资源作为基本要求,促进永续发展。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同步,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科学开发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扩大开放相结合,注重市场化配置资源,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依托资源优势招大引强,积极引进有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资源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坚持资源开发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落实资源开发直接惠民要求,探索资源就地转化、资源入股、受益当地留存等方式,建立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确保“开发一方资源、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保护一方环境”。
建设“三大基地”,必须把推进重大项目作为重要抓手,突出项目带动。紧紧扭住项目建设不放松,建立健全“超常规服务、零障碍推进”的项目工作机制,突出抓好建设、启动、储备三个环节,以项目建设支撑基地建设。始终做到在建项目抓速度,锁定项目年度工程进度和投资进度,加强项目协调、强化进度督查,联动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步推进项目环评、土地征用、移民安置、和谐拆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力争项目早竣工、早达产。始终做到拟建项目抓进度,对纳入年度计划的项目,加快落实项目建设要件,逐一列出开工时间表及工程进度表,确保拟建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始终做到储备项目抓深度,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围绕基地谋项目,切实做好项目包装、强化对上衔接、抓好跟踪落实,做深、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梯次推进、滚动实施、有效续接的项目工作格局。
建设“三大基地”,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动力,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始终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基地建设的全过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开发水平,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大力开展技术攻关,鼓励产业基地内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包括共同开发项目、技术入股、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应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大力促进技术资源向基地集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始终把加快品牌建设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从领导力度、资源配置、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重点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以品牌经济促进产业提质、企业增效。
建设“三大基地”,必须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重要保证,强化要素保障。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将基地建设各项任务明确到领导、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头、矩阵式推进,定期分析研究基地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政策、措施,在全州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部门具体抓、上下联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坚持一个基地一套办法、一个企业一套措施,切实做好煤、电、油、运、资金等生产要素保障工作。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定期通报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情况,切实做到一月一检查、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考核,确保基地建设快速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