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阆中路径
阆中市副市长 鲜明凡
阆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千年古县和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拥有1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老观镇和1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天宫院天宫村。
阆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置县起,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历代均在此设立郡、州、府、道治所,自古就是川东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明末清初曾为四川省会20年。有张桓侯祠、永安寺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清代四川贡院、巴巴寺等1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件,自然人文景观200余处。汉桓侯张飞、滕王元婴曾先后驻守阆中;杜甫、苏轼等文人墨客先后莅阆观光,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
阆中是一座保存完好的风水古城。境内现存近2平方公里的古城,至今仍保存着唐宋时期的街巷格局和明清时期的古城风貌,具有世界文化遗产潜质。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山水城融为一体,至善至美、浑然天成,素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之美誉,0.8平方公里的重点历史文化街区内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院落100多个和大东街、上华街、学道街等历史街巷90余条,是一座严格按照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营造的城池,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当今保存最完好的“风水古城”。
阆中是一座朝气蓬勃的旅游之城。阆中山水秀美,风景如画,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古城、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两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滕王阁、大佛寺两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保宁醋、张飞牛肉、银河地毯等12个国家和省部名优特色旅游产品,并形成了以食品加工、轻工纺织为主的优势主导产业和“阆中古城、天宫风水、构溪湿地”三大旅游核心区。2010年,阆中古城游客接待量达到2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8亿元。
20多年来,阆中历届市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名城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传承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发展、近期与长远之间的关系,着力“健全其机制、保持其风貌、传承其文化、提升其品位、完善其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荣,走出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成功之路。
健全机制。被正式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后,阆中立即确立了“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城市发展方针,邀请国家文物局、省住建厅、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编制了《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阆中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以及《古城历史街区风貌整治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名城保护规划体系。2004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并相继出台了《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古城修缮指南》、《古城风貌整治技术要点》等规范性文件,使名城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建立健全了市委政府定期研究古城保护工作、部门联席办公、古城包街巡查、古城修缮准入等制度,成立了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名城研究会和古城保护管理办公室、古城消防大队等机构,配备了名城保护管理的专(兼)职人员,并将古城保护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做到了古城保护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
保持风貌。一是建立古城电子档案。为古街巷、古院落、古墙、古井、古树等以及古城整体格局建立了图文和视频档案,对古城寰、城墙、寺庙等25个类别224处古遗迹进行了史料考证和编辑,对75处历史建筑实行挂牌保护,为保护古城提供了考证资料。二是严格古城修缮管理。古城区内凡是需要修缮、复建或改建的项目,其方案都严格按照“多方考察论证——公开征求意见——规委会审定通过”的程序进行,任何人不得随意审批,项目实施也由古保办严格督促业主按照审定的方案进行。规划、建设、古保、文化等部门之间加强工作衔接与协调,采取现场、电话、发函、督办等形式开展古城保护巡查,近3年共查处违规修缮行为60余起。三是实施古城风貌塑造。按照《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和“坚决拆、慎重建”的原则,对20多条古城街道临街的不协调建筑物、构筑物、装饰物进行了风貌整治,拆除和改造古城区不协调现代建筑60余万平方米,阆中古城的原始风貌得到了有效保护。
传承文化。一是弘扬特色文化。大力弘扬风水、科举、三国等地方特色文化,紧紧依托天宫院、贡院和张桓侯祠,对三大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提升,使天宫院景区成为了全国唯一以风水文化为主题的4A级旅游景区,清代四川贡院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科举文化博物馆,张桓侯祠成为了三国旅游精品线上的核心景点。二是丰富文化内涵。打造以医药、科举、本源、春节文化等为主题的20余个极具特色的文化古院落,创编了阆中民歌、巴象鼓舞、秀才赶考、张飞巡城等一系列精品文化节目,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继承和发扬。三是扩张文化影响。启动了阆中古城申遗工作,在央视黄金时段开展城市文化宣传,成功举办了“激情广场大家唱”和“川陕甘渝三国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启动仪式等大型文化活动,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推动了旅游三产的繁荣发展。
提升品位。始终按照“加强古城管理,塑造城市形象”的思路开展工作。一是实行步行街管理。在反复论证、征求意见和公开听证的基础上,果断实行古城步行街管理,配套建设了近万平方米的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并启动了古城第二次保护提升,古城管理升级与民生问题得到了同步解决。二是规范调整经营业态。加强古城内经营业态管理,对与古城保护不相适应的经营业态进行取缔和调整,建成了柯家沟、开元等一批专业市场,将古城内的建材、家具、废旧收购等行业陆续迁至专业市场进行相对集中经营,古城街巷呈现出清爽整洁、规范有序的新面貌。三是优化美化城市形象。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统筹抓好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重点打造“四门一江”,全面扮靓城市“门户”。同时,加强城市管理和市民素质教育,广泛开展古城保护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人人争当古城形象大使、个个甘当名城保护卫士”的良好氛围。
完善功能。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完成了100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加快道路、电力、管网、绿化、环保、消防和重要节点景观等专项规划编制,为城市长远发展留足空间、打好基础。二是抓好新城建设。依托广南高速公路、兰渝铁路建设,实施了落下闳大道、国道212线城区段、高速公路连接线等一批骨干道路建设,形成了20公里城市交通环线,增强了新区对城市发展的承载力,中等城市骨架基本形成。三是强化要素配套。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实施学校、医院提升项目,启动了体育馆、博物馆、影剧院建设,公共交通实现城区全覆盖。引资近20亿元加快三产配套,建设了7个高档酒店、2个购物中心、3处餐饮娱乐集中区、2个城市休闲公园,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古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