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刘 兵:发展农业经济 激发农村活力 增加农民收入   时间:2011-11-07   发布者:遂宁市副市长 刘兵

 

近年来,遂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农村八项工作”为抓手,以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为载体,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遂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粮食生产大稳定。大力实施粮油丰产工程,开展“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行动,千方百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灌“五良”配套,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粮油作物的单产,增加总产。2005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5年增产,2010年我市粮食产量创10年新高。

结构调整大突破。在确保粮食稳定生产的基础上,加大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充分把握我市被确定为现代畜牧业试点市的机遇,率先从现代畜牧业内实现突破。同时,加快现代种植业发展,重点以优质柑橘产业为突破口。林业产业发展中,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以干果、速生丰产林、花卉苗木、林下资源开发等为主体立体型林业,增加林业的综合效益。目前,每个区县都有万头以上养殖场、连片上千亩的柑桔产业示范园、高效林产业基地、中药材示范基地和上档次上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农业内部的结构更加合理。

农村面貌大改善。一是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农村沼气、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05年以来,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7.4平方公里,新建和改扩建渠道1190.15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65.65万人,整治病险和震损水库199座,新建沼气池19.5万口,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6%,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5.24个百分点。二是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以场镇环境治理为重点,以农村风貌整治为支撑,突出提升农民素质和基础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强化环境维持和风貌管理,开展优美乡镇、优美村庄建设,“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三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编制完成了《遂宁市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总体规划》和《遂宁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目前已新建20户以上的村民集中居住点31个,新建农房3241户,风貌改造19816户。

产业经营大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招大、育强、扶优”工程,突出培育了高金、美宁、南大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建基地、带农户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已形成500万头生猪加工能力的高金公司,2000万只肉鸡加工能力的颐康公司和金川鸡业,还培育成长了一批肉鸭、肉兔的加工企业。20101-9月,85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9.7亿元、同比增长24%,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89个,带动农户34.8万户,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

市场营销大跨越。以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实施“十百千”营销战略,发展“农超对接”,参加跨市、跨省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通过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和“三品”认证,目前,我市已建立和正在建设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个,省级农业标准示范乡18个,建立了农产品标准体系19个,发布区域地方标准42个;共有无公害农产品55个、基地面积182.5万亩,绿色食品27个、基地面积46万亩,有机食品5个。

农村机制大创新。一是加快土地流转。在坚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按照“适度、规模”流转的要求,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创新了土地寄种、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机制,推进适度规模流转,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的解决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需求的突出矛盾。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依托扶贫项目资金和部分农户出资,创建了农村互助资金合作社、村镇银行等农村融资新渠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发展资金制约。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深入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和“农技人员进乡入户”制度,深化市校合作、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联合,建立“专家大院”,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3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研发中心7个。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收,但与发达地区和相似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单一,农民在二产业和三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偏低。

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脆弱。目前我市没有大型水利工程,90%的提灌站输水渠道是土渠、毛渠,有效灌面仅为182.0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8.6%。机械化水平低,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25.2%,比全省低3.2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6个百分点。标准农田建设滞后,高标准农田面积仅有90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38.8%

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我市8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有33家,上百亿的大企业、大集团还未形成,龙头企业的整体水平不高、带动能力还不强。我市主要农产品商品化率只有34%,大部分农产品缺乏品牌效应和质量优势,销售手段落后,方式单一、销售半径小,市场占有率低。

农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农业投入体系不完善,市区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十分有限。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金融部门面向农户提供贷款的品种少,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窄。农村金融担保体系不健全,现有金融产品远远不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现阶段我市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仅40%左右。

三、下步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

以现代农业大基地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发展优质柑桔产业,以提高柑桔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点建设甜橙产业带、优质名柚产业带、优质杂柑产业带、优质柠檬产业带“四大”产业带,努力建设30万亩优质柑桔基地。二是发展绿色蔬菜产业。以向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生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为目的,不断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认证力度,努力建设2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三是发展高效经济林。大力推进林产业综合开发,重点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等高效林产业,突出抓好林下种、养业发展,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努力建设50万亩高效经济林基地。四是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根据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在提升档次、扩大规模上下功夫,努力建设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五是发展中药材产业。按照GAP标准,积极推广种植新技术,突出区域特色,打造遂宁中药材系列品牌,努力建设5万亩中药材基地。六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基地。突出以生猪为重点,肉牛和家禽为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建设全省畜牧业“绿色养殖、绿色加工、绿色出口”基地,努力建设300万头绿色生猪养殖基地,生猪出栏保持在600万头以上。

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抓好水利建设。积极推进武引二期蓬船灌区工程、毗河供水工程、安居三仙湖水库、佛爷岩灌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大型骨干水利工程,抓紧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和现代化灌区示范工程,完成病险和震损水库除险加固。二是抓好农田建设。大力建设标准农田和稳产高产农田,尽快新开工实施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努力达到人均0.59亩高标准农田的要求。三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解决旱山村饮水困难,3年内基本解决我市72.9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抓好乡村道路联网工程和机耕路建设。四是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依托农村沼气化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到2012年,提前建成沼气化市,沼气化率达到75%。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0.5%的目标。

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抓手,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一是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突出产业发展、村落民居、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和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3个省级示范片、2个市级示范片和5个县级示范片建设。2015年,我市40%以上的村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新农村示范片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二是推进新型村落民居建设。根据我市实际,采取规模在30户以上的“异地新建型集中民居新村”和规模在30户以上的“原地改建型相对集中民居新村”两种模式。在丘陵农村地区,以“改建型新村”为主,充分体现依山顺势,错落有致的田园风光特点。在平坝地区和涉及整体搬迁农户的重点工程中,采取合村并组的方式,尽可能多建“新建型新村”。努力在2018年前完成我市80%的农户进入集中居住区目标。三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按照“抓规划、打基础、建机制、重长效”的思路,采取以点连线、连线成片的方式,深入推进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优美乡镇、优美村庄建设示范片(线)工程,努力使100%的乡镇和村庄全部达标优美标准。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打造遂宁劳务品牌。

以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是推进规模化布局。按照“县有万亩基地,镇有千亩基地,村有百亩基地”的要求,打破土地的乡镇、村组界限,推进集中连片发展,推进复合型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中发展区。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坚持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相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全程控制理念,抓农业设施、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规范种养业的全过程。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以果蔬饮料加工、肉类食品加工、饲料兽药加工、林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粮油加工为主体的六大农业产业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企业集群并向优势产业聚集。四是推进市场化营销。继续实施“十百千”工程,积极开展“三品”认证,推广“农超对接”,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大力发展农产品商贸物流,与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直销网络,让绿色农产品成专供、上飞机、进超市。五是推进社会化服务。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以区县农业部门牵头、以乡镇农技推广中心为基础、以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以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推进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一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耕地林地流转,探索农村耕地林地流转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农民以土地林地使用权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耕地林地和宅基地流转服务中心和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流转申请、作价评估、信息发布、流转补偿、合同鉴证、备案管理、法律政策咨询等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土地林地流转风险保障制度。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支持涉农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覆盖面,加大农村信贷投入比例,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