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刘国强:培育壮大民营经济推动泸州跨越发展   时间:2011-11-07   发布者:

培育壮大民营经济推动泸州跨越发展

泸州市市长 刘国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关决策部署,在大力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中,切实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积极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各项政策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和效益提升。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00.5亿元,同比增长19.5%,占GDP的比重为56%,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65.4%。今年1季度,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4.1亿元,同比增长19.3%,占GDP比重达61.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9.9%

二是主体规模迅速扩张。2010年全市拥有私营企业1.38万户,注册资本194亿元;个体工商户9.5万户;注册资本16.1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905户;出资总额12.6亿元;外资企业142户,注册资本1.9亿美元。

三是投资结构持续优化。2010年全市民间投资总额达304.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70.5%,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5.6%。民间投资方向更加侧重于基础性、前瞻性项目和地方支柱产业,其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已超过同行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民营经济已成为这些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是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10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共交纳税金42.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39.2%。其中,个体工商户交纳税金6.8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6.3%;私营企业交纳税金35.6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32.9%;个体私营企业直接吸纳就业突破28.9万人,带动社会灵活就业约10万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6万人,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一、强化三轮驱动,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强化领导推动。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民营经济列为“一把手”工程,不断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发展对策;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着力加强引导、搞好协调服务;建立了民营经济发展调控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将民营经济发展任务纳入目标考核,层层分解落实,实行考核奖惩。建立“民营企业市长直通车”等制度,切实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强化政策促动。坚持把民营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部署,在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对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财政投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中小企业,按有关规定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鼓励争创国家和省级品牌,对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名牌产品、中华老字号等国家级权威认证的企业,由市政府奖励30万元。加大要素协调力度,对纳入省市重点保障名单的“小巨人”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在物资运输上重点倾斜,在能源供应上重点保障,在土地审批和土地供应等方面优先支持。特别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商业用电、用水实行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这些政策从不同角度对民营企业给予了有力扶持和帮助,极大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强化开放带动。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迅速壮大民营经济总量。同时,通过引进技术合作,有效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近五年全市累计引进市外民间资金896.6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37个、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英荷壳牌沥青、美国赫克力士、特雷克斯、德国莱茵化工、新加坡锐佳陶瓷等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落户泸州。我们还通过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形成了“全民参与、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可喜局面。

二、注重三个结合,搭建广阔平台

一是注重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按照优势优先、重点突破的原则,重点发展了具有比较优势和相当规模的酒业、化工、能源、机械、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全国循环型化工基地、川南能源保障基地、大型装备制造基地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在优势产业的强势支撑下,民营经济活力得到竞相迸发。特别是围绕发展酒业这一泸州最大的优势产业,市委、市政府自2007年以来连续五年在市本级财力中每年安排5000万元作为酒业发展资金,专项用于对酒类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补贴、贷款贴息、贷款担保、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培育发展规模以上酒类民营企业116户,其中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酒类“小巨人”企业达26户。特别是通过重点培育和扶持,改制后的古蔺郎酒厂迅速扭亏为盈,其销售收入从2001年的2.5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50.3亿元,9年增长了19倍。在其他优势产业发展上,我们也十分注重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推动民间投资进入,打破了民营经济“小而散、小而全、小而弱”的状况。

二是注重与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近年来,我们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原则,重点打造了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四川泸州经济开发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泸县经济开发区、泸州轻工业集中发展区“七大园区”。依托这些特色园区载体,我们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园区集中集聚,配套成链发展。截止去年底,全市“七大园区”共入驻规模以上民营企业26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达500多亿元。其中,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四川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县经济开发区已提前迈入“百亿园区”行列。

三是注重与城市规划布局相结合。按照“双百”(即:到2012年,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0万人)和“双两百”(即:到2030年,城区面积达200平凡公里,城区人口200万人)的发展目标,我们正着力将泸州打造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这一进程中,始终坚持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不动摇,鼓励民间资本在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和布局了具有特色和规模的商业圈、商业群,为民营经济创造和预留发展空间。目前主城区已形成面积达140多万平方米的商贸集群,其中具有较大规模的泸州白塔商圈和回龙湾批发市场营业面积近60万平方米,日均人流量20多万人次;引入民间资本投资20亿元,正在全力打造营业面积达80万平方米的西南商贸城,项目有望今年8月开张营业。

三、突出三大服务,营造优良环境

一是突出政务服务。建立了全省一流的政务服务中心,35个部门共229项行政审批事项、45项公共服务事项、30余项便民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现提前办结率、按时办结率、现场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四个100%”。切实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增设便民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了现场办公制度,坚持领导到场,部门参与,现场办公,当面听取企业汇报,实地解决具体问题,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受到民营企业的普遍欢迎。

二是突出金融服务。为突破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步伐。我们成功引进了招商、兴业、交通三家股份制银行在泸设立分支机构;组建了市属商业银行,支持民营资本建立了3家小额贷款公司,其中龙马兴达小贷公司注册资本居全国小贷公司之首;整合优质国有资产成立了9家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仅2010年就为我市中小企业提供30多亿元的融资担保。引导民营企业树立战略眼光,强化现代金融理念,加速上市融资步伐。目前,正全力抓好郎酒集团、泸州海普、川油钻采、宏图物流等民营企业的上市培育工作。

三是突出人才服务。规划建设“教科城”,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形成了以合江少岷职业技术学校、泸州医学院、泸州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为支撑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民营企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中高级技术人才。着力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人才集聚中心,出台了《加快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的若干政策》和《加强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大力支持建立各种科研机构,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科研机构2个,省级科研机构1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初步建成了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民营经济技术创新和科研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