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能否持续稳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必须要通过有效举措找准加快发展的路径,立足本地资源条件,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城乡融合;区域协同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推进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依托资源禀赋,突出区位优势,大力探索适应县域县情的差异化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才能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受区位条件、地理环境、资源要素等限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东南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找准路径,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是欠发达地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制约因素
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动能不足。产业是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基础。然而,由于受自然地理、资源禀赋等影响,欠发达地区工业底子薄、工业化起步晚,县域经济生产集约化水平低,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差,企业关联度低、分工协作不够、产业结构单一。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工业增长乏力和农业产业化不足的双重困境下,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动能不足、产业发展滞后、产业体系不全,产业生态脆弱、链条短、层级低、规模小、竞争力弱以及本地依附度低、带动能力不强等诸多制约。
高端要素难以集聚,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借助于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践行现代化发展理念,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举措。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科研水平和发展观念相对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欠发达地区对高素质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的吸附能力偏低,难以形成创新动力。
民生事业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一直以来,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弱、财政收入少负担重等问题,民生保障建设投入不足,导致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特别是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在县域内的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明显,无法充分满足全体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发展环境还需优化,行政效能有待提升。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欠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履职能力不强,服务意识有待提升,比如在招商引资以及项目建设时,少数主管部门没有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涉及部门较多的项目依旧表现出申报材料多、办理流程复杂、服务效率不高等现象,行政效能和群众期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政府部门职权交叉情况依然存在,一个审批事项由几个部门多头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审批资料不能互通共享,推诿扯皮现象仍时有发生。
资金短缺较为严重,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欠发达地区由于财力有限、预算紧张、缺乏专业管护人员、管护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客观原因,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管理养护不到位现象较为普遍。加之欠发达地区难以吸引外部资金和资源,高品质项目较少,导致工业发展缓慢。另外,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施农业占比偏低,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导致农业发展质效不高。
优化路径
协同共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县域内的农业职业教育,通过系统化的培训,让农民逐步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农人。同时,大力实施“农村能人工程”,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农村各行各业能人威信高、带动能力强的优势,示范引领乡村经济协同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承载平台,确保县域经济发展要素充分聚集。同时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不断完善县域生产力空间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产业园区和县城资源充分共享、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通过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方式,科学规划县域内城乡空间布局,着力建设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商贸镇、旅游镇等,带动乡村发展。
筑牢绿色根基,保护生态环境。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确理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要通过生态环保工作来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绿色项目、环保工程等。首先,完善农村地下管网等环保设施,整治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复耕农村闲置宅基地,提高乡村群众居住条件。其次,加大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严格落实河长制,针对污水处理厂以及垃圾处理厂进行常态化监管,落实面源污染科学防控,形成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
坚持开放理念,实现招大引强。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是关键。要突出产业项目建设,聚焦“三类500强”企业,积极对接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延链强链、提质增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注入新动能。同时要注重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打造可以为工业以及服务业带来有力支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制定更多税收优惠政策,增强政府服务能力,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高质量项目、高新技术、工商资本参与到县域经济发展中来。
实现成果共享,补齐民生短板。共享发展属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前提,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民生事业建设投入不足,城乡发展与收入分配存在一定差距,人民群众对于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相关领域提出了更多要求和期盼。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同时要积极做好教育、健康、文化等公共领域的工作,优化县域内医疗、教育体系,增强县级医院医疗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机构,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尤其要优先做好老幼弱等群体民生保障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创新金融制度,完善基础设施。要强化银政合作,金融机构要主动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中,根据县域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研发特色金融产品。要充分用好各级政府奖励补助政策,及时制定配套措施,大力支持优质项目建设。要着力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导向,金融主体多元化和金融服务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服务。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完善信贷优惠制度。特别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成本高、周期长、效益低,政府部门要适当提高贷款贴息比例,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让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中。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首先,要加大研发的投入,鼓励县域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创新,支持研发活动和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同时,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和企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其次,要促进技术引进与创新融合,通过进口贸易引入先进技术,并结合国内研发能力,加速技术创新与应用。同时,要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要鼓励地方企业开展技术贸易,推动技术输出,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杜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