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泸县抢抓扩权强县机遇实现县域经济三年翻番   时间:2010-11-23   发布者:
 

 泸县抢抓扩权强县机遇实现县域经济三年翻番

 

 

    2007年以来,泸县作为全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立足发展实际,激活发展要素,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三年时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3.19亿元增加到51.31亿元,增长289%,民营经济增加值从34.1亿元增加到65.98亿元,增长93.5%,财政收入从3.48亿元增加到7.73亿元,增长122.20%,三项指标全部实现翻番,成为全省三个提前一年实现三项指标翻番的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
    一、拓展功能建园区,搭建民营经济催生地
    把园区作为催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归雁经济的主平台,着力打造百亿工业园区
    一是科学定位引领发展。围绕东部产业转移和成渝经济圈产业辐射,提出建设一区两园、打造四川泸县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思路。将城西工业园定位为重点承接发展机械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和医药等产业,尤其是主动配套成渝发展汽摩零配件加工业;依托长江水运优势,将临港工业园定位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和装备业、化工业和物流业。
    二是提升功能支撑发展。三年间,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87亿元,建设标准厂房7万平方米。积极搭建园区投融资平台,推进物流、担保、投资、信息三公司一平台建设,为园区企业担保融资5.6亿元,为园区建设融资2500万元。
    三是产业集聚促进发展。三年来,园区成功入驻企业52家,总投资达10亿元,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09年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8.1亿元,较2006年增长87.3%;税金1.3亿元,较2006年增长44.49%。园区工业产值、增加值和税收贡献均已经超过了全县总量的1/3,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二、狠抓项目扩投资,打造强劲增长加速器
    将加强项目建设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放在经济工作首位,有力加速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突出工业上项目。精心组织实施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型、高兴技术型工业项目。三年来,共实施工业投资项目275个,完成投资54.37亿元。
    二是围绕基础建项目。对接泸州市大交通战略,主动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全力完善县内骨干公路网络,构建经济加快发展的快速通道,三年累计投资2亿元,建设水泥路618.03公里,成功实现水泥路村村通。全力抓好能源保障,开工建设2110KV输变电工程和Φ219mm天然气管线及配气站工程。
    三是全力招商引项目。充分利用扩权强县政策优势,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突出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大力实施亲情感召,发展归雁经济,实现引资数量和质量的两大突破。三年时间,全县共引进项目868个,其中归雁经济项目226个;项目总投资104.69亿元,到位资金91.94亿元。
    三、壮大产业强支撑,培育引领发展增长极
    泸县加速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着力培育主导产业。紧紧抓住扩权后对酒类管理相关职权的下放机遇,确立打造优质白酒产业大县的战略目标,出台促进政策,推进酒类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三年时间,规模以上酒类企业由15户增加到32户,年销售收入亿元企业达11户;培育中华美酒、中华桥等注册商标136个;销售收入达30.4亿元,增长253%,实现酒业税收1.3亿元,增长294%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鼓励建材、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内涵式扩张。三年时间,全县技改投入共计47.27亿元。天兴玻纤成长为国内唯一一家通过欧盟标准的无碱玻璃球生产企业,兰良水泥建成120万吨新型干法旋窖水泥生产线。引进制衣、制鞋等劳动密集型项目,发展纺纱、织布等配套产业,实现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纺织服装企业从17户发展到8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余户,年产值10亿元。加速凯达化工、大洲化工等企业的改造升级,形成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构成的现代化工体系,化工企业从26户发展到47户,年产值10亿元。
    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与泸州医学院、泸州化工职业学院的合作,培育了科瑞德制药等10余家医药制造企业。主动对接重庆机械加工制造业,引进发动机、变速箱等机械的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不断提高机械产业协作配套能力。三年时间,县内电子机械企业由15户增加到100多户,年产值由2500万元增长到10亿元。
    四、坚持统筹促共荣,实现城乡互动一盘棋
    泸县坚持城乡互动,重视政策扶持,形成了县镇共荣的发展格局。
    一是激励推动,激发内在动力。考核促进,建立党建与镇域经济相融互促的双向考核评价机制,将镇域经济作为抓党建的一个重要考核内容,促进党政一把手致力于加快发展。税收优惠,对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符合国家鼓励类发展的项目或产品有市场的技改和新办企业,以税收留县部分给予一定年限补助。金融促进,积极为镇级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49户镇级企业担保贷款余额1.88亿元,减免担保费用近400万元。2009年,全县19个乡镇中18个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财政收入超两千万的9个,超四千万的2个。
    二是县镇互动,共享发展平台。推行县镇互动、园区共建模式,各镇引进投资上1000万元的项目原则上入驻县经济开发区,税收县镇按73分成,其余指标实行谁引进、谁统计、谁考核。三年时间,各镇引进落户经济开发区项目达65个,占园区项目总数的52.9%
    三是扶持撬动,打造镇域特色。根据各镇实际情况,合理布局一批特色经济小区,并在规划、用地、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县级相关部门对口扶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镇域间联动发展,构建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全县初步形成了嘉明农副产品加工小区、海潮纸业工业小区、兆雅酒业发展小区等特色工业小区;发展了玄滩镇商贸物流小区,以及方洞、得胜等镇的生猪养殖基地,海潮、潮河等镇的龙眼基地,毗卢、嘉明等镇的水产基地。
    (作者系:中共泸县县委书记 肖荣华2010.09.01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