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金”。农文旅融合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贵州省立足本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独具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城乡融合,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实践中,各地乡村要以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兴旺,以优秀乡土民族文化为旅游铸魂,用现代科技创新文旅新场景,努力实现文化生动传承、农村面貌提升、农业产业提档、农民收入提高。
[关键词] 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文化产业;乡村旅游
[作者单位] 中共贵阳市花溪区委党校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是“三农”工作重心和任务的转变,更是中国乡村建设理念与思想的重大转变。作为地处西部内陆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生态脆弱区于一体的贵州省,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历史性任务后,正致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省情,推动农文旅多业融合发展是贵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贵州农文旅融合实践探索
文旅融合是一种创新的发展理念,它赋予了文化和旅游新的内涵和外延,使其从传统的产业形态向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业态转型,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贵州省充分发挥“特色农业+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探索农业生产、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康养深度融合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贵州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贵州省于2019年发布了《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实施方案》《贵州省农村产业基地“六园一库”创建工作方案》,将农业延伸到二三产业,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统计显示,贵州省2019年旅游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30.1%,有73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全省各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达到2422个。尽管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旅游业总体下滑,但是,贵州省仍有189个村庄获评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较上年增加了116个。在“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贵州全力打造“山岳大省”和“全域旅游示范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加快推动“旅游+”“+旅游”等多产业深度融合,贵州旅游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2021年,贵州省出台了《关于推动农文旅融合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力争到2025年,全省基本形成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发展格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贵州乡村旅游面临的短板问题
乡村旅游景区业态单一。一是乡村旅游的投资方式单一且投资力度不够,致使多数村寨主要依靠喀斯特地貌及少数民族群落发展单一的观光旅游,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二是经营模式简单,经营主体多为个体农户,同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不足,产业链较短,与其他行业横向关联度低。三是二次消费产品开发不到位,文旅商品的生产和运营还未形成规模,产品多为初级加工品,层次低、价值不高。
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支撑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仍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标准级或更高一级的景点宾馆、饭店、客栈和旅游者服务中心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同时,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少且整体素质低,导致服务水平不高;信息技术支持不到位,线上预约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多,消费后获取电子发票和投诉反馈的服务还没有建立起来。
贵州农文旅融合优化路径
把农文旅融合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抓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强烈。文化产业作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加快贵州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贵州文化和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贵州要坚持把农文旅融合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抓手,依托各地特色资源,创新探索适合本地实情的新业态、新模式。
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带动产业兴旺。贵州乡村旅游是依托乡村区域的资源优势,将乡村环境、文化、旅游等要素有效整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效应。它是一种产业经济,以旅游业为主体,综合其他相关产业。贵州省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包括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经济区位等。贵州是一个集山区、库区、少数民族聚集区于一体的省份,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通过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以文化为灵魂,以乡村资源为依托,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族风情、文化体验等多种类型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体系。
把握人文内核,保护乡土民族文化。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突出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与民风民俗三大乡土人文内核,同时注重乡土人情与民族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各地政府要牵头对全体村民特别是旅游从业者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乡风文明建设。一方面,要整合多方资源与力量,优化或者建立地方乡土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体系,尽可能地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对乡土民族文化的改变,要注重保存本土原生态乡土人情与自然景观。另一方面,乡土民族文化保护的重点在于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要注重文化传承队伍的培育,通过发展经济吸引农民回流,从而破解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与人才外流难题,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
帮扶重点乡村发展文化产业。在贵州的边远山区,受限地理条件加之信息闭塞,许多传统村落与村落群的乡村文化遗产处于“沉睡”状态。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是这些村庄加快发展的现实路径。因此,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中,要把少数民族村寨作为发展文化产业帮扶的重点对象。少数民族村寨保留着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经济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一些具有独特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传统村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利用传统村落及乡村资源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是贵州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充分挖掘利用传统村落及乡村文旅资源,开发乡村文旅产品,强化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提高文旅产业质效。例如: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民族风情旅游、开设民族美食节、举办民族歌舞节等活动,激活文旅市场;通过加强对传统村落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配套,提高旅游服务承载能力;通过培养与引进专业人才,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
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文旅新场景。一是引导和支持各村庄建立一个综合的旅游和文化服务平台,将互联网与乡村文化相结合,发展乡村文化数字融媒体,做好乡村文化的市场推广,利用元宇宙技术,重建乡村文化的场景,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的文化旅游服务,让游客在云端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旅游。二是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数字化产品开发。以村庄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市场需求为基础,构建出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旅游产品。三是推进乡村旅游数字化和智慧化管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建立乡村旅游“数智”平台,开展数字资源解析,提升乡村旅游运营与管理效率,提升风险预警与应急防御能力。将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旅游相结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加速“数智乡村”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金”。在坚定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中,各地乡村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部分地方存在的农业有特色无文化、文化有符号无载体、旅游业有效益不带动等问题,通过农文旅融合,努力实现文化生动传承、农村面貌提升、农业产业提档、农民收入提高,继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陶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