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产业振兴视角下促进农户持续增收的对策   时间:2023-05-23   发布者:《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摘要]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支撑,农民增收、生活富裕、乡村振兴则无从谈起。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短板依旧存在政策支持与企业发展、农户需求的精准对接不足;政府投入大、产业效益低、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农户在乡增收途径较少、适宜岗位少,外出务工仍是主流等问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以优势产业带动发展,因地制宜打造核心品牌,同时建立农户技能培训长效机制,提升农民创业就业技能,多渠道增加农户收益。

[关键词]  产业振兴;乡村经济;农户增收

[作者单位]  中国民主同盟遂宁市委员会

2023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并从四个方面明确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目前,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措施,包括《助推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回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实施意见》等等,动员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打造农业品牌,探索产业发展与农户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农产品出村、增收致富找出路。同时通过制定《农户技能培训方案》,提升农户就业、择业、创业的能力,在全方位促进产业振兴的努力下,农户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增收,但与乡村全面振兴、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产业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政府资金投入大,产业发展效益低。政府为了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多数地区足额保障项目资金投入,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配套设施、人居环境提升、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例如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21年四川省P县投入产业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8383.9万元,提升人居环境资金2059.8万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他相关资金4708.7万元。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产值的增幅比例却相对较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在一定范围内(如产业园区附近居民)得到提升,居民整体收入的提升幅度有限,产业整体效益没有凸显。产业发展的滞后性还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种植主要依靠传统人力,在种植、采摘、收割等环节,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呈现出效率低、成本高的特点。二是农产品销售渠道窄。部分产业缺少稳定的销售渠道,仅靠当地政府部门宣传推荐,邻近销售或者用作指定扶贫帮扶产品,难以走出本地区域。网络销售又要考虑农产品的时间问题,需要保证新鲜度,电商销售又受到物流成本、人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远距离销售不仅物流成本较高,农产品还会面临破损折耗增加等多重压力。三是存储科技水平低。目前农产品保鲜仓库建设滞后,农产品长时间保存还非常困难,农业产业链过短,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发展滞后,副产品、再产品种类较少,导致农业产业呈现出高风险、高投入、低回报的特征。

产业“小散弱”,农户增收水平低。乡村产业发展整体滞后,产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还不紧密。一是岗位薪资水平低。产业园提供的固定岗位包括:清扫农业园区、维护公共设施、巡逻保安等等,这类岗位月薪在2000元左右,而更多的包括果子成熟时摘果、除草等非固定岗位,农户收入水平难以保障。以摘果为例,农户每天摘果收益在50—60元,但农户的收入受到了季节限制,摘果时间有限,一旦遇到农业园产量下滑,农户能够参与摘果的天数就会减少,那么务工取得的整体收入也会下降。二是年底分红收益低。部分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参与产业经营,可是分红收益要根据产业盈利状况决定,一旦企业持续创收能力不足,那么年底分红就会下降。三是土地流转收入低。土地通过流转给产业园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流转土地一年的收益也仅在500—1000元。整体来看农户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对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创收的期待不高,多数人仍然会选择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岗位需求不匹配,农户技能不足。为了提升农户综合素质,各地政府会组织农户参与技能培训,号召有技能的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但仍然面临着本地农户技能水平低、返乡农户留不住、技能人才不足的困境。一是培训内容与农户知识水平不匹配。尤其是针对机械操作、农业种植、牲畜养殖等方面的培训,往往需要一系列的课程才能切实提升农户技能。实际中,培训时间短、学习范围广,农户难以快速接受,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二是培训内容难以契合本地用工需要。例如:家政、厨师等培训,往往不能促进农户在本地实现充分就业,很多人只能外出就业,但培训内容又难以满足异地用工需要,导致培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起不到带动农户增收的效果。三是返乡农户的技能水平无法在本地发挥。例如:管理型人才、专业技能型人才,在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缺少与之匹配的岗位,或者本地薪资水平与外地薪资差距过大,导致农户返乡后选择再次外出。同样,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人才不足的困境,例如:产业园管理、部分果蔬经营、机器设备使用等,缺少专业人才,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滞后。

产业振兴过程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政府资金投入与产业效益、农户增收之间缺乏均衡是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具体包括:一是产业引进未能有效评估做到因地制宜。部分地区盲目设置产业发展资金、产业扶持基金、集体经济壮大资金、移民后扶贫资金等,未能有效监督资金使用,过度强调“一镇一品、一片一特色”,导致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农业产业品牌,却缺少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不能有效提高产业质量,甚至部分产业由于“水土不服”,既无法更替又不能直接取缔,成为地方发展的掣肘。二是产业发展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产业体量小、扩张能力不足、产业链过短、附加值较低、品牌效应弱、应对风险能力差,一旦遇到市场波动极易面临亏损,企业亏损就会导致薪资水平降低,造成农户收益下降。而且,现有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产业增产与农户增收之间协同效应还不明显,缺乏差异化、梯次化的就业岗位,对产业认同感较低,农户没有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对产业依赖性不强。三是政府技能培训与企业人才需求、农户技能需求之间不匹配。造成了技能培训虽然多,但是农户难以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致富,企业同样面临着技能人才匮乏的情况。

产业振兴促进农户增收对策建议

产业发展需要以优势产业带动,因地制宜打造核心品牌,防止产业遍地开花,多而不精。在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的过程中要制定差异化薪酬标准,并与梯次化岗位设置相对应,强化农户对企业的依赖性。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逐渐做强、做大,能有效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同时也要求政府在为农户提供培训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诉求和农户自身的培训需求,在政府、企业、农户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化零为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整合各类产业扶持资金、基金,实现统收统支,重塑县域内农业产业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在农产品存储、物流等方面提升科技化水平,具体包括:一是整合产业发展资金。将产业发展补助金、扶持基金等各类助力产业发展的资金落实归口管理,强化农业产业项目的审批,对产业预计收益率、带动就业率等进行核算,对资金使用进行必要性审查。同时,对资金的使用途径、方式等进行社会公开,强化社会监督。二是精简产业商标,强化产业集群。对水土资源、自然气候等生产要素进行评估,科学确定主导产业,明确在一定区域内原则上保留一个农业产业商标、一个品牌,主导产业外的其他产业均在该品牌下运行。例如:P县五星农场,可以涵盖五星农场柑橘、板栗等等,对核心产业进行再塑造,推动产业升级,由初级农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型,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凸显产业集聚效应。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鼓励各地与农机生产方达成合作,形成“机、地”联盟,在农机使用、维修、研发上高效对接,全面提升我国山地、坡地、不规则土地的农机使用效率。同时,建立农产品物流专属配载点,强化农产品保鲜设施的配置、使用,并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降低农产品的物流、存储费用。

化整为零,多举措增加农户收益。土地是农户所拥有的主要资源,以提高农户持续性收益水平为目标,产业发展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应着重从土地、务工、务农、社会保障等多个角度出发增加农户收入。一是制定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劳务报酬薪资标准、薪酬等级和岗位晋升机制。颁发农户产业技能等级证书,科学论证产业发展提供岗位的薪酬待遇,防止产业发展中部分企业过度压低农户合理报酬,持有产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农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享受相应的薪酬待遇,强化农户与产业发展的黏性。二是产业招引过程中,将岗位设置、带动农户就业人数纳入评选标准。鼓励现有企业设置多层级岗位,将解决就业人数与减税降费挂钩,为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提供晋升通道。三是建立“订单收购+土地入股+优先雇佣+社会保障”多种增收机制。农户自身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实行上门回收,适当提高土地入股(流转)补贴金,针对无土地、未就业的农户优先在产业发展中就业,根据情况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补贴、社会救济等形式,为农户购买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切实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让农民成为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以及整个流转环节的参与者和受益人。

精准对接,建立农户技能培训长效机制。企业作为劳动力需求方,农户作为劳动力供给方,劳动力在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的状态下,农户才能实现最优就业。政府作为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农户持续增收的主导者和协调者,在企业与农户之间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一是构建“农户—政府—企业”三位一体有效沟通机制。加强政府与脱贫户技能培训诉求的沟通,从“给你培训”向“你需要哪些培训”转变,了解农户诉求,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同时,加强政府与企业用工需求的沟通,从“给你人才”向“你需要哪些人才”转变,了解企业用工诉求,制定本地用工需求公示制度,建立产业振兴人才技能需求库、外出务工人才信息库,在用工需求、技能需要上形成高效对接。二是完善产业技能培训政策。制定阶梯化农村劳动人口就业课程培训体系,按照年龄大小、文化水平、个人特征、产业具体情况等,出台本土农村人口技能培训指导意见,根据用工需要,从低技能人才向高技能人才培训,避免集中培训、急训、短训。三是针对特殊群体量体裁衣提供培训。例如: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特征,提供专业性技能培训,针对腿部残疾,但身体无其他病患,可以提供双手操作性岗位培训,培训以后可以居家完成相关工作,按照工作量及计件制核发工资,促进农户实现增收。

熊聆邑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