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山西省临猗县和河南省灵宝市为例   时间:2022-11-23   发布者:《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摘要]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既是生态脆弱的地区,又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推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关乎全国农业协调发展。针对地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的山西省临猗县和河南省灵宝市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销售渠道窄等问题,建议政府主导,农户、合作社以及企业通力合作,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拓展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关键词]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农业经济;农产品营销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学院自主学科建设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专项(Z101022001)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两屏三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退耕还林以及梯田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的进一步开展,有关各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出了宁夏枸杞、盐湖酥梨、中卫硒砂瓜、灵宝苹果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开发出宁夏老杨家有机生态休闲庄园(宁夏银川市永宁县胜利乡杨显村)、甘肃农垦条山农场旅游区(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一条山镇)、陕西柞水县美丽乡村菊花康养小镇(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曹坪镇中坪社区)等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典型。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高标准、高效益、可持续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和标志。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学界普遍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当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农业供给应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进而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农业经营应具有较高的效益,增加农业方面的投资和出口;三是农业发展须可持续,打造绿色高效的生态循环圈。而各地也要根据自身自然地理、资源等条件走不同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临猗、灵宝农业发展现状

山西省临猗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被誉为“晋商源头,中华果都”,临近黄河边的孙吉镇和角杯乡地理位置优越,光照充足,盛产鲜果。河南省灵宝市地处黄河中游,被誉为“黄金之城”“苹果之乡”“道家之源”,依托黄金、苹果、老子三大最负盛名的自然、文化资源,灵宝市已经建起灵宝黄金展示馆、灵宝工生果园以及函谷关风景区三大特色旅游园区,成为灵宝市的“铭牌”。但深度研究两县市农业发展情况后发现,农业合作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产品销售渠道窄等问题成为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瓶颈,亟待破解。

——农业合作化、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化、机械化难以实现。笔者实地调研发现,由于单个农户耕地有限且地块分散,距离农户家路程远近不一,加上农户种植方法传统落后,土地产出效率低下,导致大多数农户收入不高,难以保持正常农业可持续经营。尤其是在“一村一品”、土地连片化种植等政策实行的过程中,许多农户接受了新思想,尝试种植新品种农产品,但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使农作物的产量难以提高,农民增收效果并不明显。而能够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的农村产业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滞后,村委会能够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加之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紧密,农户生产大多处于粗放分散状态,难以形成规模化机械化经营,难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政策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农村老龄化严重,农业劳动力短缺,土地流转管理不规范。根据此次部分调研数据(图1),所调查的31户农户共117人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31.6%,明显高于联合国对老龄化的统计标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常住人口中青年劳动力占比更小,老龄化程度更高。农业缺乏生产劳动力,缺乏获取更大利益的吸引力,而老龄以及高龄农户,对土地的感情比较深,无力耕种又不愿让土地荒废,只好找熟人或者与自家土地连片的乡邻进行土地转让,一般熟人转让没有正式的流程和期限。据调查,不种地的农户中六成以上转让给自然村内的熟人朋友,其中95%的土地转让都没有正式合同。另外,随着各地纷纷引进社会资本下乡,也有农户把土地流转给集体、企业,但其中有部分农户称其手续繁琐,拖欠租金等问题严重。

——人工与机械、农资等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销售渠道窄。在此次调研的31户农户中,剔除7户现在不种地的农户数据,整理得到农业生产支出与收入比约为1∶3.4,其中有6户农业生产成本高于农业收入的50%。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来自多个方面,比如农户的个人素质、种地规模、家庭劳动力等内部因素,也有如农资费用、雇工劳务高等外部因素。而在农产品的销售上,90%的农户会选择田间地头、家门口或者本村及外村的销售点的收购商进行交易,部分收购商会检测农产品的品质,如果未达到相关指标或者超标,可能会降价甚至拒绝收购。极少数农户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因为线上销售,他们要承担一定的储藏费和物流费,这对于普通农户来说,成本是巨大的。虽然在疫情期间已经有很多明星、网红、官员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助农产品销售,但是售卖的大多是地方名特优产品,对当地大众化农产品的销售带动作用有限,农产品依靠中间商收购的传统模式没有得到改变,农户整体收益增长不明显。比如,山西省临猗县雷家营村出产的优质葡萄在超市的销售价为每公斤2.5元,但农民出售的价格每公斤只有0.9元,农民实际获得的收益远远低于收购商、终端销售商的收益。

对策建议

——政府引导农户、合作社、企业通力合作,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由基层政府主导,村委会组织实施,通过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力推动农业生产销售组织化发展。针对家中尚有劳动力的农户,鼓励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同时加强合作社的规范管理,以农民利益为中心,建立农户与合作社、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针对家中无劳动力的农户,通过培育或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无力经营的农户土地进行资源整合流转,以企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农家乐、水果采摘园、蔬菜采摘园等,或者进行粮食、蔬菜、水果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带动农业生产整体高质量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要保障社会资本下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决不允许大肆侵占农民利益,坚决杜绝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打着扶农助农旗号下乡,投机取巧套取国家政策扶持资金的企业要严厉处罚。

——打造农村与城市生态圈,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的低产低效,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二三产业蓬勃发展,而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发展却不容乐观。通过对山西临猗县和河南灵宝市两地的调研发现,目前农村居民中愿意留在农村的多为60岁以上常年务农的、45岁以上60岁以下没有稳定收入的和45岁以下18岁以上的返乡创业就业的农民,而在城市居民中愿意去农村的多为60岁以上想在农村安享晚年的老年人。这说明愿意留在城里的农村人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现象短期难以改变。一些城市老龄人口会选择在农村养老,所以政府应鼓励支持在农村建立养老中心,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另外,企业雇佣务工者时一般会要求年龄在45岁以下,这就导致45岁以上60岁以下失业者越来越多,失业后没有稳定收入很难生存。如果企业能在降低工作福利的条件下,对这部分农民经过技能培训后提供工作岗位,则可以均衡城乡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此外,可以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建立一个生态循环圈,充分发挥各自地缘优势,实现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对城市二三产业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

——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户专业化水平,大力引进技术和人才。农民最大的难题莫过于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疫情期间,农产品电商得到政府、企业、明星、直播平台等的大力支持,但是农产品销售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方面人工、机械和农资费用加重了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风险,加之专业人才不足、农业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储藏成本和运输成本高等因素,农户往往更倾向于找传统的收购商进行交易,而不是选择风险较大的其他销售渠道。

破解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的问题,关键是要形成专业化、标准化的产业体系,对生产者即农户进行专门培训,提高专业生产水平,提供高质量产品,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要建立市场化的营销体系,拓宽营销渠道,创新营销方式。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先进生产技术和专业人才,应加强对知农爱农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放宽人才下乡的专业、学历限制,让更多愿意留在农村、建设农村的人才扎根乡村、专注农业。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我们必须立足农村资源因地制宜,鼓励而非强制发展“一村一品”,规范管理社会资本下乡发展,支持青年人才下乡专注农业农村工作,扶持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农业产业化企业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勇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农户自身要学习农业生产经营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化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陈佳  李现康  娄玉  梁洪松)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