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资中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性探索   时间:2022-06-20   发布者:四川县域经济网

资中县2020年户籍人口121.67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20.45万人,乡村人口101.22万人,属于四川丘陵大县、百万人口大县,是全省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之一,是中国塔罗科血橙之乡、中国黑猪之乡、全国法治先进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畜禽类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县、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县、省级卫生县城。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00亿元,同比增长9.2%。

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资中县委、县政府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以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为重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编制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N”工作方案。落实“1+4”动态监测体系,推动产业就业协同发展,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11255元。2021年县级财政预算安排乡村振兴投入7.99亿元,较2020年增长3.53%;下达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43亿元,推动282个项目落地见效,打造3条乡村振兴示范轴,建成市级乡村振兴先进镇2个、示范村13个。完成县、乡道路改造57.43公里,新(改)建农村道路65.32公里,行政村全部实现“双通”,38个村完成“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资中县以全省“10+3”农业产业体系为方向,结合资源禀赋,加快构建“1+4+3”农业产业体系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认定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获评市级五星级园区2个和市级三星级园区1个、获评省级四星级园区1个,并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为全国少有、全省唯一同时拥有三个“国字号”农业园区的县。2020年全县一产业增加值完成84.88亿元,增速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92元,增速8.8%。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12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98个、绿色食品25个,有资中冬尖、资中鲶鱼、资中血橙、罗泉豆腐、资中枇杷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逐步形成了以资中血橙、内江黑猪和资中鲶鱼为三大主导优势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以资中血橙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产业。资中血橙种植面积占全国半壁江山,品牌市场影响力强。资中血橙成功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先后被认定为首批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特色优势区。持续加大资中血橙区域品牌的监管,进一步规范资中血橙区域品牌的使用,进而提升资中血橙的商品价值、品牌价值。现已授权资中血橙地理标志20余家。持续推进“双300亿”发展规划。整合各种项目,改善业主的投资环境,并提供标准化种植技术,已完成新种植资中血橙标准化基地14400亩,血橙种植面积达30万亩。稳步推进全县13.8万亩老果园实施改良升级,全面提升资中血橙整体品质,促进我县血橙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二是以内江黑猪为代表的优质畜牧产业。内江黑猪优势独特,成为打响川猪品牌典型代表。内江黑猪适应性强、肉质好、遗传配合力高。内江黑猪包括纯种内江猪及以内江猪血缘为主导的杂交猪。据考证,东汉时期,资中地区就普遍饲养黑猪。内江黑猪适应性强,曾是国内黑猪中引种最多、分布最广的品种之一;肉质好,色泽鲜艳、肉质细嫩、具有大理石花纹;以及遗传配合力高,杂交优势明显等优点。内江猪是中国地方猪四大保护品种之一,资中因地处丘陵、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生猪养殖历史悠久,素有内江黑猪发源地的美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内江黑猪产业持续向好发展。2020年全县存栏生猪41.59万头,出栏生猪67.29万头,其中内江黑猪出栏约6万头,规模、产量均居全市第一,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三是以资中鲶鱼为代表的优质水产产业。资中鲶鱼品质鲜美,历史源远流长,是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为进一步提升资中鲶鱼品质,塑造资中鲶鱼优质品牌,振兴资中鲶鱼产业,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资中鲶鱼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并提出实施《资中鲶鱼“1112”百亿产业规划》,完成了南方大口鲶省级原种场、资中鲶鱼品质提升中心、水产专家大院、内江万瑞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和四川八八食品有限公司两个水产品深加工厂建设,建成球溪、高楼、鱼溪、银山等成渝沿线果渔产业带,2020年全县资中鲶鱼养殖面积达10200亩(其中标准化养殖2300余亩),产量达7280吨,居全省第一。同时,大力发展现代设施渔业,加快水产业高效、绿色发展,成功引进资中县鸿吉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资中县泰之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渔米坊农业科技(成都)分公司,分别建成工厂化、高位池和玻璃钢等现代设施渔业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全县共发展工厂化养虾池20000立方米,高密度、高位池60口,玻璃钢高密度养鱼池363口。采用底排污技术,配套先进的增氧、智能渔业、杀菌、尾水治理设施,打造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现代设施渔业。

 四是以资中冬尖为代表的优质蔬菜产业。2021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29.1万亩,产量为80万吨。四川资中丰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所生产的“丰源”牌细嫩冬尖自1980年以来连续荣获四川省优质产品称号,并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天府食品博览会铜奖、首届巴蜀食品节金奖和全国食品行业优秀产品称号。2008年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获得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大力发展辣椒产业,以孟塘、龙江镇为重点,打造以辣椒为主导产业的蔬菜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全县辣椒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其中四川省赢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龙江、孟塘、狮子等镇种植以“二荆条”为主的辣椒3000余亩,资中县梨园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孟塘镇种植辣椒2000余亩。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一是坚持政策指导优先,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做到规划先行,探索出台《资中县乡村人才振兴规划(2019-2022年)》。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带头人队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和农业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机制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人才支撑体系。

 二是坚持人才培育优先,培育基层专业化农业队伍。一方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技能提升培训。按照培训实施方案分3个专业5个班进行。其中:柑橘种植3个班160人、畜牧养殖40人、水产养殖50人,以“课堂培训+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培训,共完成250人的培训任务。

 另一方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培训。根据2021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培训实施方案及培训计划,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园区农业科技培训,圆满完成培训任务。其中:培训高素质农民40人,完成率为100%,实用技术人才1533人次,超目标任务9.5 %,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养了一批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的技术人才队伍,有效助力了园区创建工作。

 与此同时搞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2021年全县培育238人,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15人(其中7人参加省级调训,8人参加市级调训);农业产业领军人才省级培训3人;市级调训(经营管理型)12人;县级培训208人,其中:专业生产型粮油种植40人;生产经营型畜禽养殖专业45人、水产养殖专业45人、果树种植专业78人。

 三是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能力。一方面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按照省厅《关于开展2021年度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的通知》(川农函〔2021〕397号)和市局制定的培训工作方案,完成省级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4人,市、县集中统一培训346人。

 另一方面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管理。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完善农技人员绩效评价机制,以工作实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内容进行绩效考评,激发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活力。

 四是“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建设与服务。建立县级运管中心,并确保平台健康运行;组建信息员、分诊员与专家队伍,入库信息员344 人、分诊员12 人、专家103人;组织专家开展线上在线科技服务,完成在线咨询329次,有效咨询317条;上报技术供给、产业信息、供销对接等信息32 条。完成服务农户213户,种植规模452.8亩、养殖规模2278头(只),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个,产业规模600亩,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51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2万元。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是深入发掘文化底蕴。完成《资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调整论证,实施文庙、武庙“三防”工程,30处历史建筑和3条历史文化街区完成测绘建档,盘破门武术等非遗抢救性保护加快推进。县木偶剧团入选全省首批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名单,“罗泉会议会址纪念馆”成功申报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县文化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馆。规划建设资中博物馆,清理馆藏文物1258件。新正街、状元街等历史街区变身“网红”打卡地。

 二是加快发展文旅产业。罗泉古镇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资中古城核心区启动国家AAAA级景区创建。余家场度假中心、云岭金秋·峡水潭等农旅项目加快建设。孟塘镇睦邻村入选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玺院民宿入选国家级首批乙级民宿。资中鲶鱼、罗泉豆腐包子纳入100道天府旅游美食名录。全年旅游接待910.23万人、实现旅游收入66.64亿元,分别增长9.38%、11.66%。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一是补齐“厕所革命”短板。目前已建成无害化卫生厕所11805户,全县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47%,行政村公厕实现了全覆盖;全面完成了省级、县级目标任务。

 二是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县配备垃圾收集设施1万余个,转运车辆51辆,农村地区压缩式中转站4个,保洁人员3396名,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实现100%覆盖。

 三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印发了《〈资中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22)〉2021年实施计划》,编制了《2021年资中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方案》,在14个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目前全县70.1%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处理。

 四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2021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3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3%;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42.1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02%。

 五是持续提升改善村容村貌。全域常态化开展“五清”行动,印发村庄清洁行动宣传海报2万余份,累计清扫道路11027.89公里,清理出积存多年的生活垃圾3389.45吨,清理河道4919.97公里,清理河道漂浮物2100.54吨,清除各类渠道2848.39公里,清除渠道淤泥、垃圾等杂物1557.4吨,清理庭院107388个,规范村民院落房前屋后杂物乱堆放30104余处,累计建成“美丽内江·宜居乡村”达标村180个。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一是开展乡村振兴“争先创示”评比活动。评定县级乡村振兴先进镇3个、示范村20个。在县级示范的基础上,择优报送公民镇、铁佛镇、重龙镇3个镇、16个村作为市级先进镇、示范村培育名单,并在2019年和2020年市级示范的基础上,择优上报银山镇双塘坊村等9个村为省级示范村培育名单。组织开展“资中县2020年度实施乡村振兴表彰评先”工作。按照内江市相关文件要求,会同人社局等,圆满完成2020年度实施乡村振兴表彰评先工作,表彰30个先进集体和100名先进个人。做好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定印发《资中县2021年度各镇党政和县级部门(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实施方案》,完成各镇自查自评情况收集,积极筹备交叉考核工作。

 二是深化“三大体系”,提升基层堡垒组织力。一方面深化“三分类三升级”体系,抓短板补缺。优化定级标准,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民工党建、集体经济等内容列入基层党组织定级硬性指标,在一类党组织中实施“红色名片”计划,在二类党组织实施“晋位提升”计划,在三类党组织实施“六治转化”计划,对全县市级重点联系指导镇、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明确党员、县领导定点联系,督促指导整改落实。

 另一方面深化“三单三制”体系,抓责任到位。指导各基层党组织建立“三张清单”、坚持“三项制度”,明确党组织及党建责任人事项,按季度召开党建工作例会,推动各领域、各级党组织及书记“当主角、干主业、履主责”。对基层党建重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谈话提醒,鲜明“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导向。

 三是聚焦“三大力量”,强化干部队伍战斗力。 一方面选优配强班子中坚力量。引导优秀返乡农民工、农村家庭能人、后备力量等进入村干部队伍;制定《村(社区)“两委”班子考评办法》,大力推行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为村(社区)干部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建立村干部困难帮扶基金,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村级后备力量。对村级后备力量就基层党建、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开展全覆盖培养,破解村级后备力量“无人可用”“备而不用”难题。同时,持续发挥干部帮扶力量。统筹用好“311”帮扶干部,坚持“每月一汇总、每月一分析”,督促指导全县帮扶干部真抓实干、帮出成效。

 四是突出“党建引领”,注入产业发展驱动力。一方面聚焦血橙、蔬菜、鲶鱼、黑猪养殖等主导产业,新建立职业技术培训夜校,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带动作用,在条件适宜、规模成熟的地区大力倡导“农旅结合”,铁佛镇柏龙村血橙采摘节、骝马镇窑厂村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归德镇枇杷采摘节等乡村旅游产业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已全面开花。同时出台《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意见》《资中县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核办法》,制定《资中县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方案》《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每月任务清单》。并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违纪违法村(社区)干部进行组织处理,对责任人进行追责。

经验与启示

为有效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资中县在如何突破要素投入制约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创新。

突破土地要素的制约。一是加大土地要素保障。对全县“百镇建设”试点镇每年各安排不少于80亩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年度用地计划向农村农业倾斜,按不低于省上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8%予以单列,用于保障农民建房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

 二是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在银山镇岗石村等村落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试点工作,通过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细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解决当前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建设布局散乱、用地粗放低效、公共设施缺乏、乡村风貌退化等问题,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为各类改革试点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开展资中县乡村空间布局规划编制。乡村空间布局是促进乡村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推动产村和特色乡村的一道抓手,合理激活乡村产业的重要手段。结合土地资源条件,基于乡村发展现状,梳理乡村空间布局存在的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整合意见,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与田园社区的三大功能板块合理布局,形成集农业生产、休闲农业、生活居住、文化体验与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集约式乡村空间。

 突破科技水平的制约。一是加强多方合作创新建立“1+1+3”利益联结机制。成功争取“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项目,省级补助资金1000万元,并被列为全省唯一省级样板县,按照县委、县政府“1134”工作思路,县政府与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签订了合作协议,组建西南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制定了样板区“一廊、一带、一核、一区”的总体规划布局。探索创新“1+1+3”模式,即:每位业主依托一家以上的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撑;每位农户以土地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每亩土地保底500元;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业主分别占比为15%、30%、55%的三方利益联结机制;业主优先保证土地入股的农户就近务工就业增收。“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1134”的工作思路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业主“1+1+3”利益联结机制得到了省农业农村厅杨秀彬厅长的高度肯定,并在全省项目视频会上作典型发言和播放专题片。

 二是突出科技支撑做强主导产业。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成中国·资中血橙国际联合研发中心、长江上游渔业科技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不断引进、转化、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支撑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持续壮大血橙产业,无缝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两个科研院所,推动资中血橙品种改良、升级换代、提质增效,完成新品种、新技术的试点示范以及推广工作。大力发展黑猪产业,引入华西希望·德康集团实施100万头内江黑猪开发利用产业化项目,健全集研发、保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内江黑猪全产业链,努力擦亮“川猪”金字招牌。实施资中鲶鱼“1112”百亿产业振兴计划(即:一场一中心一带两小镇,建设原种场、保种提质中心、果渔产业带,打造美丽渔村·休闲鱼溪、高铁新镇·美味球溪两个特色小镇),强力推动甜橙果渔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园等项目建设,陆基工厂化生物絮团养虾技术填补了西南空白。

 三是搭建科技平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坚持建好用活平台载体,为创新创业创造搭建更广的舞台、提供更优的服务。规划建设农业科技孵化园,为农业项目科研实验提供场所。创造性将资中县乡村振兴学院建在园区,将科技的种子根植于田野。建成创意型循环农业智慧化平台,为园区提供智能化数据采集、自动化农事管理、立体化安全溯源、专业化技术服务、网络化产品销售。甜城农科星创天地——资中县电商创业孵化中心成为新华网创客大学全国唯一的县级试验点。

 四是着眼创新融合发展优化园区布局。坚持将一二三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园区提档升级有效路径,不断优化园区规划布局。以核心区为依托,建成产业与技术开发中心,配套建设农业科技孵化园、特色农产品加工园,构建果猪、果渔循环生产区,合理布局农旅融合道路环线,形成“一心两园两区一环”格局,为功能拓展扩散、三产深度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引进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特色农产品加工园融会贯通,形成“园区生产、就近加工、远销全国、专项出口”的一体化产业链条。

 五是依托科技创新提升品牌价值。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提升价值,做大做强“甜城味”总领下的市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提升资中血橙、内江黑猪等地标产品,资中被划定为血橙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资中血橙品牌价值超过30亿元,内江黑猪鲜销价约在普通猪的3倍以上,威远无花果享誉全国,远销日韩、东南亚,资中被划定为鲶鱼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鲶鱼之乡”。

 六是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履职能力。一方面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服务主责。明确县、镇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主要工作职责,落实到服务机构和农技人员,实行定岗、定员、定责。

 另一方面加强农技推广机构能力建设。加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推动基层推广机构改善条件、完善手段、提升能力,综合设置的镇农业服务中心等机构有专门岗位和专门人员履职尽责。

 与此同时,探索建立农技人员工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县域统筹,把县域作为统筹农业科技服务的基本单元,把乡村作为农技推广服务的主战场,创新农技推广服务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农技人员和先进适用技术“下沉到村、直接到田”。

 七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按照技术示范到位、农民培训到位、产业引领到位的要求,经农业农村局综合评议,建设4个稳定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分别是:资中县梨园蔬菜基地248亩、资中县顺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300亩、资中县泰之源水产养殖公司示范基地150亩、资中县千弘春资中血橙示范基地100亩。统一竖立“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补助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标牌,组织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重大引领性技术和农业主推技术,开展农技人员现场实训,组织示范主体观摩学习,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突破人才匮乏的制约。一是大力培育本土人才。一方面狠抓农民工培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企业为依托,科学确定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全县积极按照“政府统筹、部门组织、财政扶持、基地实施、定向培训”的方针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整合,财尽其用”的原则,整合现有培训资源,促进劳动就业、农劳办、扶贫办之间相互协调发展,提高培训效益,制定印发了培训管理办法和招投标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了解企业的需要和岗位要求,由培训机构开展以需定培、以培供需,自主招生、定岗就业的订单式培训。另一方面,加大培训资金投入。政府把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列入财政预算,拨付专项资金,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培训领域,作为培训资金的重要补充。同时强化督促检查力度。督促检查农民工培训计划的落实,加强监督和规范各类培训机构,防止借培训之名乱收费。

 二是吸引人才返乡下乡。以返乡创业“回家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通过资中经开区“回家工程”创新创业孵化园,农业园区在外务工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资中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一大批务工人员在外“淘金”后回乡创业,加快了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

 强化农民工维权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开展农民工维权讲座,利用各类宣传活动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建立多部门协作的维权长效机制,建立了由法院、公安、司法、人社、工商、工会等部门参与维权的援助体系,对涉及外出务工的重大案件,开展多部门联手维权。在原有“维权办事处”和“联络站”的基础上建立办事处和维权救助中心,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维权救助网络新体系。

资中经验的价值

 资中县乡村振兴工作的成功,除了领导高度重视下的政府行为导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反映下的市场经济推动、老百姓期盼下的收入增长驱动这些因素外,核心在于克服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普遍面临的一些关键制约因素,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资中县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探索也为省内同类型的县域探索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争取各方支持,培育乡村振兴主体。争取各方支持全力重点发展内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园区。坚持把上争、外引、内激作为园区建设的主动力,积极争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园区自获科技部批复以来,得到了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的关心关爱,省委、省政府以及科技厅等省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每年均安排了专项建设资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园区建设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人才、项目、资金等方面向园区大力倾斜,建立了常态化议事协调、项目推进和企业联系机制,定期派出市领导靠前指挥、现场办公。2021年,园区以评估得分排名全国第三、四川第一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绩效中期评估。

 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规划试点镇银山镇建设工作。通过积极努力争取,2018年银山镇成功申报并列入全省乡村振兴规划试点镇。银山镇通过科技引领,打造甜橙果渔循环产业发展,结合科技、生态、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入股和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多方式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增长新方式,高效利用上级扶持资金,提高农村收入水平。探索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大胆尝试血橙面膜、香皂、香水等特色产品开发,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以点带面寻求区域带动发展新契机,通过天府智慧农业项目和甜橙果渔循环产业园建设等代表性项目,计划通过试点带动周边区域高速发展,由村带动片区,片区辐射镇域,以最终实现银山镇对县域乡村振兴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宏伟目标。

 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资中县依托30分钟可达成渝、到机场、到川南各地市的交通区位优势,“温度、光照、降水、土壤、种植习惯”“五个刚刚好”的地理气候优势,资中血橙、内江黑猪、资中鲶鱼等地标产品优势,通过做优营商环境、做强特色产业、做特农副产品、做大农旅融合品牌,积极建设川东南丘陵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育区、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产业区,配套服务成渝两个超大城市的“菜篮子、果盘子、后花园”,逐步形成了以资中血橙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产业,以内江黑猪为代表的优质畜牧产业,以资中鲶鱼为代表的优质水产产业,以资中冬尖为代表的优质蔬菜产业等主导产业,为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发展现代农业探索了新路径。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乡村产业层级。依托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优势,在搭建科技平台、建设科研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协作联动等方面积极向先进地区取经、向专家学者请教、向科研院所问道,努力探索科技支撑新路。园区创建初期聘请了上海交通大学专家团队制定了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聘请了数十名国、省、市专家顾问为园区发展把脉问诊,攻坚期多次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专家实地考察、现场指导,并与南京白马、大连金州、四川雅安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了联动发展机制。科技支撑,为提升资中县乡村产业层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一是创新了土地保障机制,积极开展增减挂钩、三权分置、土地置换等政策试点,激活了农村沉睡资源,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解决了用地难题,农民增收有了新渠道,产业发展有了新空间,工商资本投资有了新动力。二是创新了投入机制,秉承“共享”理念,通过“财政+央企、财政+社会资本、财政+共享血橙”等方式,吸引各方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形成多方投入、各方受益的长效机制。三是完善配套政策,积极整合资源、深挖潜力、梳理政策。内江市建立了市校共建、科技服务、成果转化、推广示范等工作机制,出台了支持园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指导性政策,完善了创新创业等鼓励性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