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民族地区脱贫固效衔接乡村振兴研究——以甘肃省康乐县为例   时间:2021-12-09   发布者:《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摘要]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如何固化脱贫成效防止返贫,进一步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亦是重大的现实课题。本文以甘肃省康乐县脱贫攻坚的经验为切入点,就民族地区如何进一步防止返贫,衔接乡村振兴,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脱贫成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康乐县

[作者单位]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地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端的康乐县,曾是国家“三区三州”、全省“两州一县”脱贫攻坚重点县之一。2020年9月,经验收,康乐县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33%下降到零,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进程,对于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具有较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对世界范围内民族地区的脱贫事业亦有借鉴意义。

康乐县基本县情

康乐县辖区面积1083平方公里,辖5镇10乡152个行政村,1628个村民小组,4个社区(新治街、城东、滨河、城北社区)。总人口30.62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1.85%。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60.65%。全县有耕地32.61万亩(其中川地8.3万亩,山地24.31万亩),人均1.06亩。在过去几年的脱贫攻坚战中,康乐县委、县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县上下统一认识: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康乐县脱贫固效措施得力,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均实现大幅提升。

康乐县脱贫固效路径

总结回顾康乐县脱贫历程,在脱贫攻坚战中,康乐县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围绕“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打出了制度、政策、资金、项目“组合拳”,形成了多兵种作战、多元化投入、多点位突破的攻坚态势,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其发展路径亦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聚焦“三个强化”,创新攻坚体制机制。一是强化机制创新。全面推行“十个一”工作法(即县级层面每周一例会、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乡镇和行业部门每天一报告、每周一驻点、每月一计划、每月一培训;村级层面每天一小结、每月一访视、每月一宣讲),建立了县级干部、乡镇和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包抓152个村工作机制(“大村长”制度),实行周一至周四驻村蹲点、视频点名和随机暗访制度,推行乡镇部门“日进展”、领导小组“周调度”、重点任务“月评比”机制,一月一观摩、一月一评比,有效促进了各项任务落实。二是强化驻村管理。为每个村配备6张床、3台一氧化碳报警器和基本办公生活用品,建设专用厨房、配齐厨具,每月落实5000元伙食补助,为驻村队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全面落实津贴补助等各类保障措施,先后从脱贫一线提拔科级干部75名,选树表彰脱贫攻坚先进集体35个、先进个人225名。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建立县乡村三级任务清单和管理台账,组建了3个业务指导组和7个专项督查组,以最严措施、最严纪律、最严督查保障脱贫攻坚,先后问责处理了99名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滞后的帮扶干部。

——坚持“三步走”,消除农村视觉贫困。第一步,集中整治脏乱差。按照“户收集、乡转运、县处理”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中科康洁公司对全县15个乡镇的生活垃圾进行常态化清运,做到了农村生活垃圾随有随扫、日产日清,视野范围之内无垃圾。第二步,拆旧排危改善环境。扎实推进以拆除破旧房屋和残垣断壁,改厕所、改厨房、改圈舍、改风貌,硬化庭院及小巷道、美化乡村环境为基本内容的“一拆四改两化”工程,做到了应拆尽拆、应改尽改,基本实现了处处整洁、村村优美、户户靓丽。第三步,绿化美化提升品位。开展农村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同时按照“一村一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发动群众在村内道路、房前屋后等空闲隙地广泛栽植连翘、牡丹、丁香、芍药等花卉40万株(丛、棵),栽植云杉、香花槐等树种36万余棵,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其做法和经验荣登甘肃省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第七期红榜榜首。

——注重“三个突出”,到户到人落实政策。一是突出渠道畅通。在政府网站公布县级干部联系电话,建立村户微信群(“大村长+帮扶干部+村干部+群众”的村微信工作群和“帮扶干部+贫困户”“帮扶干部+非贫困户”的微信连心群),畅通政策宣传渠道。定期召开村民知情大会和“两户”见面会,在县乡村设立信访接待室和举报箱,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有效提高了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二是突出政策入户。梳理出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6个方面的62项到户到人惠民政策制成“小挂历”,将县委分管负责人和扶贫办负责人手机号码公布到户,逐项明确了补助对象、补助方式和补助标准。三是突出精准计划。按照“精准再精准,聚焦再聚焦”要求,在规划扶贫项目时,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种植、养殖、劳动力技能培训、庭院硬化、旱厕改造等21项到户到人项目清单,确保20130户贫困户“一户一策”落地落实。

脱贫固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困难

总体看来,康乐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成果丰硕。但在完成脱贫攻坚历史使命进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中,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农民收入有一定程度下降,乡村产业发展受到一定阻碍,部分群众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县域经济活力不足,给脱贫固效工作带来压力。二是防返贫监测和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要警惕脱贫摘帽后出现松懈厌战的现象,干部作风还需要进一步扭转。三是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还需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机构之间的相互通报、沟通、协调机制亟待融合,具体衔接发展路径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巩固脱贫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议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以内容共融、作用互构和主体一致为表征的互涵式关系,乡村振兴可以借鉴脱贫攻坚的经验实现稳健推进,而脱贫固效亦能够利用乡村振兴谋求纵深发展。结合康乐县民族地区脱贫后的现实情况,就如何固化脱贫成果,积极衔接乡村振兴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巩固脱贫成果,迎难而上千方百计抓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客观存在,对脆弱的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更带来诸多压力。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需要千方百计抓住发展机遇,寻找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最佳路径。从2018年到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5年,任务艰巨,同时更是甘肃“三农”发展难得的机遇,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有习近平总书记把舵定向,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有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乡村振兴具有根本政治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及甘肃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三变”改革(指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深入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三项改革,将农村集体、农民的“死资源”变为“活资产”,让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享受到入股分红收益,进一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切切实实让农民富起来。——编者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制度机制保障。陇原农耕文化天人合一、崇尚和谐、重诺守信、善良质朴的文化品格,厚植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土壤。地方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住机遇、适应需求、发挥优势、顺势而上、主动作为,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基于此,康乐县向上要争取对本县在乡村振兴的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向下在制定和实施本县乡村振兴重大计划、重大工程和重大行动中,要充分考虑防止返贫的要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积极向州、省提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统筹规划,争取将本县的脱贫村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的重点村。

——科学规划,探索微观政策的转移接续。康乐县虽然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但是与发达地区比,发展相对落后的事实客观存在,康乐农村依然是防止返贫的主战场。因此,科学规划,探索微观政策的转移接续,做好制度安排就非常关键。具体而言,产业发展要注重长短结合,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重视市场信息、尊重市场规律,配合地方商户着力做好产销对接。农村基础设施要继续提档升级,全面改善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聚力实施一批交通、电力、通信、安全饮水、网络等引领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易地搬迁的要通过生态宜居搬迁、农村居民集聚变迁等形式推进,解决同步搬迁人口问题,高度重视搬迁后的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确保稳得住、可致富、能融入。兜底保障要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群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最终实现有效防止返贫、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积极谋划,探索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现代农业是当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对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并不占优的康乐县而言,未来还需要积极谋划,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形成以“牛羊菜果薯药菌”产业发展格局为主的特色鲜明的农商融合发展格局。要进一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扩大各类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及项目的建设,坚持“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有效模式,让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机械化作业,大力推广窖贮、袋贮等青贮技术和饲草银行等经营模式,健全完善种、管、收、贮、运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为发展牛羊产业提供丰富饲草资源。支持种养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用好、用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购买各类饲草生产机械,全面提升饲草种植、生产效率。要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市场信息双向沟通网络及对接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蔬菜、经济林等种植面积,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构建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电子商务等现代新型流通业态网络。完善财政支农政策,重点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扶持、财政奖补和农业保险的支付力度,保证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稳定增长。

( 王荟)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