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论坛
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时间:2021-05-21   发布者:四川县域经济网

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以下简称“两项改革”)启动以来,四川省巴中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以民为本、尊重意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依法依规、稳妥慎重”重要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统筹谋划、科学组织、顺向调整,高质量完成“前半篇”文章。全市乡镇(街道)减少61个、减幅达30.5%,建制村减少861个、减幅达39.5%;村民小组减少6723个、减幅达45.5%,城乡社区优化至493个、优化比例48.78%,改变了乡村建制多、小、散、弱的局面,发生重要“物理变化”。下一步,要在四川省委省政府“1+24+1”政策体系框架下,紧扣本地发展实际,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基层、发展、利民、目标、结果”六个导向,紧紧扭住“发展、服务、治理”三个关键,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全力优布局、打基础、补短板、建机制,深入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各项工作,确保发生良好“化学反应”,持续激活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为巴中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

重视解决“资源配置不够优”的问题

一是优化发展空间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落实中央主体功能分区战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按照 “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路径和模式,统筹编制和完善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和特色村庄建设规划、镇村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实施“多镇合一”“镇村合一”“多村合一”,加快形成适度均衡、集约开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促进现代生产要素向乡村集聚。二是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坚持“因事设岗、因岗定人、人岗相适”原则,统筹优化乡镇机构、编制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照全省统一的乡镇赋权指导目录,制定乡镇权责清单、属地事项清单,对照清单依法规范设置乡镇领导机关和办事机构,探索整合设置县级部门下延机构,健全县级部门下延机构人员纳入乡镇管理考核机制。强化市县级机关和乡镇机关干部双向培养锻炼和交流使用,加大从乡镇选拔市县机关干部、从村选拔乡镇干部力度。三是优化闲置资产利用。全面核查清理镇村公有资产,建立资产明细台账和权属清单,探索实施乡镇资产通过县级平台公司统一管理、村级资产由乡镇指导管理等模式或制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盘活镇村闲置资产,对乡镇闲置资产探索采取充实办公用房、改作公益用房、支持产业发展、市场化拍卖变现、补充国有资本“五个一批”办法处置,对村级闲置资产探索采取便民服务提升、公益事业改建、集体经济使用、市场营运开发“四个一批”办法进行处置,全面提高镇村闲置资产综合使用效率。

重视解决“发展支撑不够强”的问题

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立足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扎实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机制,加大后续扶贫力度,确保脱贫稳得住、贫困不反弹。二是弥补基础设施短板。扎实抓好“四好农村路”、美丽乡村路(产业路、旅游路)和农村社道路等建设,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保供能力和饮用水质安全。扎实抓好农村能源、通信等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三是做强特色骨干产业。围绕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基地”,坚持全市“一盘棋”,综合考虑镇村区位优势、自然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充分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实施“456”特色农业产业振兴计划(即:4大特色农业产业、5个连片产业示范带、6个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水平为关键路径,推动“种、养、加”一体发展,打造集“吃、住、游、购、养”于一体的现代高端农旅产业群,全面提升镇村“造血功能”,形成高质量发展稳固支撑。

重视解决“服务水平不够高”的问题

一是加强便民服务。立足改革后镇村管理服务半径扩大的实际,坚持把便民服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统筹整合和布局便民服务资源,加强镇村便民服务站、点、室建设,有序推动县级公共服务事项和办事权限下放镇村,尤其要将群众办理频次高、基层治理需要的事项权限下放乡镇到位并纳入便民服务平台。下大功夫优化、精减群众办事程序和手续等,大力推行干部领办代办、“一站式”服务,加大力度普及推广使用四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让干部(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是强化公共服务。针对基础教育“城挤乡弱村空”的现实矛盾,加大力度办好农村教育事业,重点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并以“县管校聘”为重点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路径,以品质塑魂、潜质赋能、体质强身、慧质筑基“四质工程”为抓手,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努力培育时代新人。加快推动县乡村三级联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合理布局各类医疗机构,采取“岗编适度分离”和“县招乡用”等办法推动优质医护人力资源向镇村倾斜。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快提升数字文化服务群众能力,广泛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三是提升养老服务。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挑战,探索采取“一改二建三转四理顺”的措施机制,加快破解农村“未富先老、未富深老”难题。即:对两项改革后一批闲置的镇村站、所、室、校等改建成养老服务机构,促进养老服务资源更加充裕;抢抓政策项目机遇,新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和示范性(区域性)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对现有镇村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促进转型升级,确保提供更加优质服务;全面理顺农村敬老院管理体制,完成涉改乡镇农村敬老院法人登记,支持涉改乡镇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

重视解决“治理机制不够全”的问题

     一是提升群众自治能力。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在城乡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村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协商)、民主监督。创新村(居)民议事协商形式,全面推行 “四议四调四评”工作法(村(社区)重大事项决策四议:村(社区)党组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居)民代表决议,矛盾纠纷化解四调:院户亲情调、村(居)公约调、支部说事调、司法权威调,实施结果评估四评:评作风、评孝道、评公德、评贡献),建好“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二是提高法治保障水平。重点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站室建设,推动法律顾问制度全面落地。深入开展“法律七进”,培育一批以村(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深入开展法治示范创建活动,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全面提高农村依法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水平。三是强化德治教育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发挥优秀民俗文化在道德约束、教育群众、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持续推进城乡社区“道德银行”示范创建,探索党政引导、村社实施、群众主体的积分管理机制,让“德”者有“得”。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持续开展“律动巴中”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办好“晏阳初讲堂”“农民夜校”等人文课堂,全面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崇德崇美。(作者赵建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厅局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第10期)学员、四川省巴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参与讨论
匿名发表
 
讨论:
暂时没有讨论
热门主题
外环铁路 对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影响研究[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