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共绘蓝图 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中江探索

时间:2019-09-02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中江县新农村建设农业园区一角

本刊记者 车文斌  廖俸

中江,英雄黄继光的故乡,如今,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的征程中,这片英雄之地再次书写了奋勇争先的一页。

7月12日,在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上,中江县以激扬奋进持续做优现代农业的骄人业绩,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现代农业是中江的拳头,140余万中江人攥紧拳头,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一张蓝图绘到底”,让中江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正如德阳市委书记赵世勇所要求的,在全市“三农”和乡村振兴的工作中,“要抓规划引领,坚持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中江县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现代农业“2+2”的产业定位与布局,追求“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顺畅。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自然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搞好农旅融合,推动一三产业互动”“鼓励和吸引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中江县乡村振兴现场会上,县委书记苏刚对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谋划可谓精当。正是在全县人民戮力同心精诚努力下,中江现代农业表现亮眼,为治蜀兴川贡献了中江力量。

中江县农旅融合的瓦店乡“金色瓦店·醉美大回湾”

“传统农业照样可以高质量发展”

7月4日,四川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前,《当代县域经济》记者走进中江,入眼的是生机勃勃的现代农村景观,农田处处,果园飘香。

“传统农业照样可以高质量发展。”采访中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李霞时,她自信地说。李霞的办公室不大,很简朴,前后两面墙上都挂着中江县的各种地图,包括水利、交通、产业规划图等。就着产业规划图,李霞详细地向记者描绘着中江现代农业的现状、方向和未来。她说,这些年跑遍了全县的560个行政村,现代农业“2+2”产业规划就是针对中江的实际、资源禀赋、发展定位等科学地提出来的。

现代农业“2+2”产业,即优质粮油、畜牧业两个基础产业+中药材、蚕桑两个特色产业。基础产业与特色产业协同并进,既守住国家倡导的粮食安全的底线,又拉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条,进而把产业与税收留在当地。

为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对县情有着清晰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中江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明晰了。

第一步,推进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李霞说,没有土地的规模化就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和专业化,为此,中江县把土地流转集中到村集体经济,由村集体经济对土地进行统一整理,去埂连片。

第二步,村集体经济与供销社、专家大院、科研院所合作,对土壤、水源、阳光、基础条件等进行科学研判,确定发展的方向和品种,水稻、玉米、油菜等选择优良品种。

第三步,出标准出品牌。同样是传统农业,向绿色、有机的方向去做,以生态取胜,以高质量的品牌在市场上卖出更高的价格。

第四步,在规模化的基础上推行机械化作业。如2012年黄鹿镇成立的众辉稻谷专业合作社,入股社员384户,流转土地1300余亩。随着规模的扩大已购置了粉碎机、传送机、育秧机、收割机等多种农用机械,从播到种到收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大大节约了人工和时间,提高了效率。2018年,合作社产粮140万公斤,实现产值400余万元。

2018年,中江县规模流转土地14.47万亩,建成粮油高质高效示范片8个4.6万亩、高标准农田7.08万亩、特色农业园区20个,成功创建永太市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荷韵·南山”市级农业主题公园,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773个,农民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社4个,粮油总产90.98万吨、肉类12.1万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0.4亿元。

中江蚕桑产业发展迅速,不少农家靠养蚕增收致富  车文斌 摄

蚕桑产业逆势上扬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诗经》中的《魏风·十亩之间》,生动地描绘了古周朝时大面积种植桑树的情景。虽历2000多年,这一幕仍在中江呈现,规模之大犹有过之。丝绸之路,继2000年盛大的荣光之后,又因“一带一路”的展开再次将中国力量推向全球。

古有嫘祖,今有四川丝绸。目前,占据全球80%以上产能的丝绸产业已触底回升,不知不觉间,四川蚕茧、蚕丝产量已居全国第2位,绸缎产量居全国第1位。2018年,四川桑园面积已达210万亩,养蚕215万张,蚕茧8.4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2.6%。全省19个市州200多万人从事茧丝绸产业,规模以上丝绸企业有81家,蚕茧的洁净、解舒丝长、万米吊糙、解舒率、光泽5项质量指标均为全国最好水平。

四川蚕桑,再绽光芒。

这里面有着中江现代农业“2+2”产业的贡献。2018年,中江县发放蚕种1.72万张。在中江县通济镇,蚕桑产业已成为全镇经济的重头,镇内有国家级示范专合社——中江县宝源蚕业专合社。

2017年以来,专合社在泉水村流转土地480亩,加快推进标准化蚕桑基地建设、蚕桑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和产业融合发展,规划落实新建集中成片桑园2000亩,采取“专合社+农户”“大户带小户”等形式,培育蚕桑大户和家庭农场8家。宝源蚕业还研发出“陌上神叶”桑叶茶、桑芽茶、桑葚酒、蛾公酒等系列产品,投入市场供不应求。

目前,通济镇正全力推动蚕桑产业集聚发展,扩大桑园力争达6000亩,着力建设蚕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同时,全镇还挖掘保护茧丝绸文化和农业遗址遗迹,建设集产业发展、历史遗存、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蚕桑小镇。

通过果桑采摘、蚕桑体验和丝绸旅游工艺品、蚕桑休闲食品等开发,一个以蚕桑为主题的农业公园正悄然在通济镇成型,一条蚕桑文化风情旅游路线正在孕育,由蚕桑文化催生出的新型旅游模式正在中江诞生。

晾晒中江挂面

中药材鼓起百姓“钱袋子”

中江中药材,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特色产业,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11万余亩中药材产业面积,分布于龙泉山脉北端的集凤、石泉、合兴等7个乡镇。这里,是“川产药材”的重要道地产区。按中江的规划,到2025年,全县的中药材产业面积将达到20万亩。

“有情芍药含春泪”,在集凤镇,每到春暖花开,漫山遍野的芍药将小镇装点得格外美丽。这里正是中国芍药之乡,四川乃自中国最大的芍药种植区,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中国芍药谷AAAA级自然风景区。

尤为出名的是中江丹参。这是中江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分布于中江石泉、古店等18个乡镇,一直是中国丹参的主源优质道地药材,驰名海内外。万亩丹参,以及中国芍药谷的成功打造,给了中江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的底气和信心。中江雄心勃勃,要以“特色小镇+中心村+园区”模式,以集凤镇石垭子村为核心,集中力量打造芍药小镇,打造以中医药养生为特色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

中江还全力培育龙泉山现代中药材产业园,改善中药材仓储条件,新建中药材冷藏库,实现了中药材标准化仓储。

中江县通济镇村里的电商平台  车文斌 摄

高质量发展农业,离不开科技研发。在不断优化布局的同时,中江县长期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省中医药研究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等科研院校联合,开展丹参、芍药品种选育,“川丹参1号”“中丹1号”应运而生,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主产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中江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有了底气与后劲。

正如李霞所说,现代农业从前端、中端、后端发生延长产业链,融入科技含量,做实做优深加工,在高质量发展中,照样能为地方带来丰厚的财税收入。中江丹参片、芍药花茶、芍药花饼、芍药花蜜等中江农产品品牌走俏市场,就是中江实践的生动体现。

以中药材为核的“农旅融合”乡村旅游路径也鼓起了中江的“钱袋子”,2019年上半年,中江举办各类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芍药赏花节等特色节会活动11场次,实现旅游收入30亿元。

中江,追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已成为四川丘区经济文化强县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