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一干多支”背景下县域经济要走绿色发展创新道路

时间:2019-04-04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2018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县域经济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分区分类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处于不同类区的四川各县域该如何确立发展方向?怎样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本县(市)的精准落地,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代县域经济》特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就此献策。本期邀请到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创新团队带头人黄寰和他的团队坐堂本刊“专家智库”,与广大读者分享他们的精彩观点。


四川省华蓥市生态新村美如画邱海鹰 摄

黄寰  周慧灵  尹涛涛  

成都理工大学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增进人民幸福感和促进区域间平衡、高质量发展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了历史趋势,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基本思想。四川省是一个典型的大省,区域跨度较大,由于受地理环境和交通环境的影响,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和差距。因此,如何变四川省市域“月明星稀”为“日月同辉”在新时代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四川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省情,结合全国区域发展相关典型案例,提出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在此战略实施中,必须要重视县域经济这一基础,它的发展能有效借助省市的辐射作用带动乡镇的发展,又能“聚沙成塔”奠定市州与“一干多支”发展根基。县域经济作为区域发展的基石,应当以绿色发展为指引,以创新驱动为引擎,结合县域地方实际,挖掘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只有引导县域经济走绿色发展创新道路,才能从结构上和空间上根本解决四川省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经济格局,才能推进四川省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四川省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由农业大省走向绿色发展强省。

县域经济是四川区域发展新格局的纽带和基础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区域范围内,根据市场导向作用,对当地资源进行优化、独立配置的一种微观尺度的经济单元,两端分别是省市经济和乡镇经济,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状况,在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 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县域经济是四川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县域经济是省市经济和乡镇经济的连接点,一方面可以承接省市一级的转移产业;另一方面可以辐射带动乡镇一级的经济发展。由于四川省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目前,成都市是全川全年GDP唯一超过万亿的市,而排其之后的绵阳才刚突破2000亿大关,可见第一与第二之间足足有7倍左右的差距,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长此以往不利于四川省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仅强调GDP数目的增长,而是更加强调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四川省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变“月明星稀”为“日月同辉”,离不开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如何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是“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根本路径。简单地说,绿色发展就是强调发展过程和结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绿色化” 和“生态化”是其外在表现,可持续才是其最终目标,本质即人地共生。原本的资源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然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唯有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只有解放人们传统发展观念,依托先进科学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合理空间布局,给四川的经济发展着以“绿色化”“生态化”,才能促进整个四川经济的高质量、平衡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总之,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是时代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蚕桑种植基地

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创新之路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发展主要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只有选择从思维和行为方面、生产源头和消费终端进行创新,才能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难题,才能优化四川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地区优势产业,促进四川五大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是解决四川县域经济结构性和空间性问题的关键。四川省是全国典型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除成都及其周边地级市在二、三产业方面发展得较好,其他地级市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占比相对偏低。所以说,全省大多数县为农业县,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业生产。由于盆地地形,大多数县位于偏远山区地区,农作方式仍然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程度偏低,主导产业的性质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地区的落后。农业大规模生产严重不足,整体上呈分散化、个体户化生产,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发展。这一方面反映出四川县域经济在结构上较为单一,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占比偏低;另一方面反映出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和交通的影响,四川各区域的县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例如2017年四川县域经济总量最高的是成都龙泉驿区,全年GDP为 1200亿元,而最低的是凉山州的美姑县,仅有21亿元,两者差距达57倍之多。如何破解这两大难题,关键在于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深度挖掘各县域的独特优势,明确主体功能定位。

        ——创新发展是四川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据四川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末,龙泉驿区为全省GDP总量最高的县级行政单位,约837.06亿元,炉霍县为全省GDP总量最少的县级行政单位,约4.63亿元,彼此相差181倍。同年,四川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民营经济增加值最多的县级行政单位是双流县,分别约185.63亿元和484.23亿元;最少的是得荣县,只有0.74亿元和1.64亿元,彼此相差近251倍和295倍。这些数据无不表明四川省县域经济极为不平衡,尤其是“三州”地区的县域经济整体偏低,距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创新绿色发展将是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背景下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川县域经济创新绿色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战略背景下,四川各县域应当以促进地区和全省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发展动力,以发展优势产业,充分整合地区资源要素为主导,以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高层次人才为武装,全面优化主体功能布局,加快建立“三线一单”环境管控体系,为各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环境创新:加快建立“三线一单”环境管控体系。所谓的“三线一单”就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首先,四川各县域要在省“三线一单”环境管控体系的前提下,加快建立本地区的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到每一片土地。其次,各县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环境质量政策,规范引导地区各产业绿色发展,同时,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使环境质量检测可视化、可控化。再次,各县域应当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尽快调查统计出本地区的自然资源情况,为后续资源利用上线的合理设置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各县域更具自身的主体功能定位制定出一张明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明确规定禁止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准入,为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布局创新:深度优化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划。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为理论指导,优化开发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开发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限制开发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从而进一步优化五区县域经济的整体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划。位于成都这“一干”的县域,应当加快承接成都的优势产业和选择性发展五大万亿级产业,依托成都全面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愿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新技术,重塑成都经济地理,培育新动能,加快产业经济区建设,为成都这一“主干”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位于川南经济区的县域应当结合地区独具特色的酒文化、茶文化和竹文化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经济,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巩固川南地区作为四川第二增长极的地位。同时,还应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宜宾“双城建设”为模范,大力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四川区域协调发展和加强川、渝、黔三省市区域协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位于川东北经济区的县域应当在省委、省政府振兴发展川东北能源产业的背景下,依据自身资源情况,转型发展绿色能源经济,尤其是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为全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保障。同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适当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生态经济,为把川东北建设成四川重要的新兴增长极和川、陕、甘、渝区域枢纽中心奠定基础;位于攀西经济区的县域应当把“钒钛”和“康养”两大产业作为今后的主导发展方向,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依据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选择发展钒钛产业和康养产业,根据地域属性形成产业集群发展,进而将攀西地区建设成“世界级钒钛产业集聚地”和“世界级阳光康养旅游度假胜地”;川西北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是我国天然的生态屏障,该地区的县域应当以“共抓大保护”为己任,搞好生态保护,以全域旅游、生态农牧业为主导产业,充分利用该地区高禀赋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同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发展高原生态农牧业,培育优质品种,坚持走中高端路线,进而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四川省攀枝花盐边县的万亩茶园

        ——科技管理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绿色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和先进经营管理的引领作用。四川大多数县域以农业生产为主,缺乏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从而在生产、营销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背景下,五大经济区应当依据自身的功能定位,选择性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推动地区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高质量发展。同时,引进先进经营管理理念,为地区产品经营、销售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引导地区绿色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从而给地区带来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才创新:加强县域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和结构优化。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四川省县域众多,人才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地区绿色经济的大力发展。由于绿色产业的独特性,需要一大批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科研人才和拥有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作支撑。四川各县域应当在主体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合理引进地区优势产业的相关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出台相关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对人才结构进行梯度化管理,从而为地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和增强县域间的经济合作。传统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行政界线,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如何突破行政壁垒,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离不开地域间的制度创新。新时代更多的是强调地域间的协调融合发展,四川各县域政府应当解放发展思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制定一系列有关绿色发展的政策,为地区的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快建设四川区域发展新格局。

        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是在四川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背景下提出的,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石,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虽然四川经济总量在全国位于前列,但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四川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四川省县域创新绿色发展应当重点从环境保护、产业布局、科技管理、人才引进、制度创新五方面发力,只有创新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四川高质量发展。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