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文创唤起明月村的理想生活

时间:2018-09-04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本刊记者  周淼葭  潘兴扬  文/图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明月村,她是日常的,自然生长的,舒展着松弛诗意的你最想回到的精神故乡。四川省蒲江县甘溪镇的明月村,这个成都最西边的小村庄,当真是把日子过成了一首诗、一支歌。

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使不少乡村走出贫瘠,重焕生机。然而,如何让美丽新村涵养更多文明的源头活水,依然还在探索当中。明月村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贫困村发展成为拥有36个文创项目,100余名艺术家、设计师进驻的新农村,获得了极大成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创田园与乡村建设样本。

        7月31日,《当代县域经济》记者来到这个小村落,探寻其文创产业撬动乡村理想生活的发展道路。


蒲江县明月村一景

文创产业从一口土窑开始

        明月村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节点,几年之前还是成都市的市级贫困村。而明月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得从一口土窑说起。

        明月村与邛崃市相邻,自古就采用邛窑的工艺烧制陶瓷,村里至今仍然保留着旧时老窑。其中一口老邛窑引起了一个叫李敏的民间陶艺师的注意,随后,李敏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于2012年底向蒲江县政府提交了一份《邛窑修复报告》。报告指出:这口在2008年地震中损坏的土窑始建于隋唐,是四川为数不多的“活着的邛窑”,烧制工艺完整保存了唐代技艺。建议修复,保存文脉。

        时逢十八大召开之际,中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蒲江抓住了这次机遇。2014年5月,在蒲江县委县政府、文创机构、陶瓷艺术家的三方努力下,以“明月窑”重新命名的这口土窑对外开放,这座百年老窑开始焕发新的光彩。蒲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顺势规划项目用地,引进民营资本,于当年策划启动了“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明月村的定位也从早先的发展雷竹种植,转为了“陶瓷制作+文创旅游”的全新概念。

        由此开始,“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计划以“筑巢引凤”的形式引进文创项目和艺术设施,在竹海茶山之间打造若干个“乡村公共文化客厅”。针对我国部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艺术在一边,村民在另一边”的前车之鉴,蒲江县成立了“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推进工作组,对每个入驻项目的策划、规划、推广和管理都有严格的标准。“坚决杜绝艺术家持有‘我赋予’‘我要改造’等理念,要顺应明月村的历史传统和资源禀赋,构建新的乡村共同体。”蒲江县发改局副局长胡寻建这样对记者说。


明月国际陶艺村

新村民的一抹乡愁

        走在明月村的小道上,没有名人故居,没有风景名胜,也没有仿古楼和酒吧街,更没有林立的商铺喧嚣。在这里,能感受到的是真正的田园,道路两边,稀稀疏疏的鲜花、一片一片的柚子树、连绵广阔的茶树……阳光下,蝉鸣与鸟语此起彼伏,这里符合所有人对于田园的遐想。

        在明月村的呆住堂,记者听着管理者讲述呆住堂的设计者和建造者赵晓钧先生入驻明月村的因由,只觉倍感温馨。赵晓钧是水立方总设计师、CCDI悉地国际董事长,当他第一次来明月村的时候还是在三年前。赵晓钧完成对明月村考察后,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他准备离开的那天,一个矮小朴素的当地老妇人走在他的前边,两人谁都没有说话,各自沿着田埂小道徐徐步行,走了一路,待行到大路分岔口,老妇人停了下来,割了两把地里的新鲜蔬菜给赵晓钧,说你带点菜回去吃吧。

        朴实的语言、淳朴的笑容触动了赵晓钧的内心,当即决定要入驻明月村当一个新村民,建一个可以印上明信片的建筑和风景。于是,明月村有了呆住堂。


举办“北京遇上明月村”讲座

        呆住堂并不是单纯的一家酒店,而是处处透露着生活的各种禅意。以“呆禅”为灵魂,酒店为场所,给住在这里的人们一个感受自在、静心、美学和有趣的入口。作为小型精品艺术酒店的模式,呆住堂以独院式民宿酒店为主体,独特的伴随式管家服务,营造一个适合发呆的空间,感受酒店和这个村落所带来的善意和人情味儿。

        同样被吸引而来的,还有知名主持人、作家宁远。在明月村,宁远看到了如故乡般干净、亲切和热情的村民,还有成片的竹海和松林,于是决定留下,她租下村里罗大爷的房子改造成了草木染工房。宁远的草木染房完工后随即发起了村民草木染发展计划,村民可以在这里学习、工作、创业,既传承乡土工艺,也配置当地产业。

在蒲江县委、县政府和工作组的努力下,作家、画家、建筑师、陶艺师等,越来越多的怀揣乡村情怀的文艺人士成为明月村的新村民,引进的项目也越来越多,明月村“文创+农创”的业态发展模式越发清晰,发展势头鼓舞人心。


 明月村村主任吴俊江介绍文创项目带动全村发展情况

文旅业态带动村民增收

        在文创入村之前,只有6.78平方公里明月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虽然没有太多资源,但有7000亩生态雷竹和2000亩茶园,这构成了明月村的大地生态景观和观光体验区,这些是明月村赖以发展的产业基础。

        在此基础上,明月村将各种业态组合进行合理配置。先是以明月窑为源头,规划了占地187亩的陶艺手工艺文创园区,分组团划分为3—35亩不等的17个地块,分别引进陶艺工作室、剧场、美术馆、书院、酒店、餐厅、手工艺体验馆、博物馆、自然教育学校等项目。此外,在明月村8.8公里的绿色环村道周边,依托村民闲置的林盘院落,引进并改造为一个个散落林间的文创工作室、乡村博物馆、民宿、餐厅。

        在大部分旅游资源都很平凡的情况下,如何创造文旅体验场景呢?最关键的是参与民众的DIY体验和课程,还有相关的导览。


明月村草木染工艺制作现场

        与一些地方单纯吸引艺术家入驻不同,明月村引进的文创项目必须要跟当地的农业、手工业结合,并非简单地出租房子。为了让艺术家和村民进行有效融合,共建共享,蒲江县明月村项目组负责人陈奇在新村民入驻之初,就和他们“约法三章”:新村民要常驻;工作室要常态化免费开放;公益培训要定期开展。原住村民则以文创院落房东、文创项目员工、旅游合作社成员、旅游从业者等身份参与到明月村的整体建设发展中。

        “文艺进乡村,是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发现了我们忽视的遗产的价值,也通过艺术家的思维开阔了村民的发展思路。”明月村村长吴俊江说,村里发展文创,引发了在外村民和大学生的返乡热潮,他们或出租闲置院落,或成为文创项目员工,或自营餐饮、民宿、传统手工艺等项目,都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明月村呆住堂

        越来越多的新村民住在村里,开始做手工艺文创项目建设,林盘院落改造,一个个散落茶山竹海林盘的文艺院落逐渐呈现。如今,明月村从全国引进的文创项目有45个,带动村民开设文创/乡村旅游业态24家。

        明月村已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国文明村。在增加村民收入上,明月村还成立了合作社,助力农产品研发、包装、推广,实现农民增收。并相继推出“明月酿”“明月手工茶”“明月村”雷竹笋等农产品品牌,帮助推向市场,扩大产品销路,实现农民增收。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