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脱贫摘帽看“沐川经验”

时间:2018-07-20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竹海婆娑

        8年,沐川县累计减贫48923人,退出省定贫困村43个,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3.4%降至1.06%,预计今年底将降至0.68%。

        8年,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5323元增加到13082元,预计今年底将达到14298元。

        6月27日,四川省2017年度脱贫攻坚“1+3”考核结果出炉,乐山市沐川县上榜全省15个摘帽工作先进县(市、区)方阵,获奖1000万元。

        这份殊荣来之不易,是全县4000多名干部,9000多名党员奋战8年取得的成果,3名扶贫干部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连日来,记者跟随脱贫攻坚采访团深入沐川县各地,见证了该县取得的脱贫成果:绿色生态、群众感恩、干部奋进,竹乡大地处处呈现勃勃生机,脱贫攻坚的震撼画卷扑面而来。

        “沐川县提前脱贫摘帽,将有利于全县腾出时间来抓乡村振兴,以脱贫成效来实施乡村振兴,通过乡村振兴来巩固脱贫成效,只有农村富裕了,城市才能繁荣。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沐川县委书记鲁力饱含深情地说。


杨村乡梭堂村森林

一个缩影 ,残疾人变致富带头人

        “我因贫困离了婚,2011年以前年收入不到3000元,那时女儿还在读书,父亲70多岁了,自己腿脚又不方便,每年老账还未还完,新账又来了。那段时间,几乎看不到希望。”沐川县建和乡官田村8组村民刘志才感慨地说。

        25年前,刘志才因上山砍柴摔伤左腿导致高位截肢,离婚后主要靠政府补贴和亲朋好友接济,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变化,从2011年实施精准扶贫开始。在沐川县文广新局扶贫干部蒋学梅的帮助下,刘志才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全年纯收入上万元。

        鉴于刘志才家的情况,蒋学梅积极联系企业,安排他外出务工,做一些轻体力活。“但他父亲年纪大了又患有病,时常需要人照顾。考虑到这些情况,又重新为他家制定了帮扶规划,经过实地考察,建议他种植竹子、茶叶、核桃等作物,以此增加收入。”蒋学梅说,“今年他家又新栽了4亩多的茶叶,还将栽种中药材黄柏,年收入将更可观。”

        忆往昔,看今朝,刘志才自豪地说:“家里的欠账还完了,现在早就不是贫困户了。而且在我的带领下,村里又有几户人种起了竹子,没想到我这个残疾人还可以带领大家致富!”

        刘志才的变化,正是沐川县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个缩影。

        如今,沐川县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产业经济。培育形成了林竹、茶叶、林下养殖、果蔬、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五指山、五马坪、天马山、马边河、沐溪河、龙溪河“三山三河”六大脱贫奔康产业带,建成集中连片基地328个,“五业六带百基地”产业扶贫格局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近9000元。


收获竹笋的刘志才

一次定位 ,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1年,沐川县被纳入国家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时,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3个、贫困人口50328人,贫困发生率23.4%。全县只有4000多名干部,这意味着扶贫干部必须人均“包脱贫”10多名贫困群众,这还不包括非贫困村非贫困人口的全覆盖帮扶。

        扶贫任务艰巨繁重,具体怎么办?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沐川县脱贫致富要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鲁力给出了精准定位,要想脱贫不返贫,只抓发展不注重环境生态,最终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有了精准定位,且看执行力。沐川县拿出了壮士断腕的气概,先后关闭了1个水泥厂、19家小煤窑、6000多个养鱼网箱、1247家小型造纸作坊。

        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沐川县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奋勇攻坚,围绕“生态发展、绿色崛起”总体方向,瞄准住房安全保障、培训转移就业、产业扶贫、基础公共服务建设、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社会保障、精神扶贫“八个路径”,深入实施产业培育、能力提升、服务提升、社会保障、民生改善“五大扶贫工程”,扎实推进22个扶贫专项,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脱贫”路子。

一面旗帜, 群众脱贫致富有主心骨

        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收入上,也表现在干群关系上。

        2015年7月,乐山市司法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党办主任师玉容下派到沐川县高笋乡安坪村任“第一书记”,她是“全省优秀第一书记”,也是第三届“乐山好干部”。扎根安坪村3年,她从群众喜欢的“小师”变成了大家的“老师”。

        “记得是2016年12月,村里的易地搬迁房建好了,我去做一户易地搬迁户的工作,被当事人的女婿推了一把,当时觉得很委屈,但是这户村民搬进新房后非常感谢我,现在我们的关系好得很!”说起自己的帮扶经历,师玉容感慨万千。

        “2016年11月的一天,晚上10点半左右,在和我一起去村上查看易地搬迁工地的路上,师玉容摔倒在排水沟,右手肌肉拉伤,为了村上的工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现在她受伤的那只手都还举不过头!”高笋乡乡长王光洪说,易地搬迁那一个多月,师玉容白天在搬迁户和工地中两头跑,晚上写材料到凌晨一两点。

        师玉容只是沐川县众多帮扶干部中的一员,全县的每一位帮扶干部都是一个标杆、一面旗帜,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站在脱贫攻坚一线,“5+2”“白+黑”成常态,舍小家、顾大家,团结带领贫困群众和村民,以大无畏的精神拼搏在脱贫摘帽奔小康的路上。

        “狗不叫,人来熟。”王光洪打趣地说,通过这一轮脱贫攻坚,许多矛盾得到了解决,现在村民和帮扶干部像自家人一样。

        “干群关系的改善,执政能力的提高,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最大收获。”鲁力表示,通过脱贫攻坚,干部学会了与农民打交道,重新把农村工作捡到了手上,把以前最难的群众工作变成了很容易的事情。“在这次脱贫攻坚中,凝聚了民心。干部担当有情怀,群众感恩知奋进,社会和谐有力量,沐川迎来最好发展时期!”鲁力说。

 一份规划 ,“沐川经验”脱贫攻坚样本

         脱贫致富,不止于脱贫。

         “沐川县面积有140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只有8平方公里,城市要发展,农村要夯实,只有农村富裕了才能繁荣城市,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沐川县脱贫致富走的是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回顾全县的攻坚历程,展望未来发展方向,鲁力信心满满。

        鲁力介绍说,绿色生态是沐川的优势,下一步,全县将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以产业融合发展为主要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2020年将建成集种养、旅游、康养为一体的“沐绿沁氧、环沐川竹海、环五马坪、秀美边河、乐港沐川”五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即在沐溪、新凡、建和3个乡镇建设以茶、生态养殖种养循环为主的沐绿沁氧产业融合园区,在沐川竹海景区周边的永福、底堡等6 个乡镇建设以种植菊花为主的环沐川竹海产业融合园区,在环五马坪周边的高笋、舟坝等3个乡镇建设以种植特色水果、中药材为主的环五马坪产业融合园区,在马边河流域的利店、风村等7个乡镇建设以种植茶、药蔬为主的秀美边河产业融合园区,在乐山港沐川港区周边的炭库、箭板等 5个乡镇以种植茶叶、猕猴桃、特色经果为主的乐港沐川产业融合园区。

        鲁力说,沐川县将始终坚持“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原则,按照“2018年对标补短,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小康”工作思路,持续常态化帮扶,引导精神物质“双脱贫”,因户施策、全面巩固、精准提升、扩大成果,促进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

        脱贫攻坚,系统工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沐川经验”必将成为脱贫攻坚领域的典范。(转自《四川科技报》 作者:苏文保)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