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建宏
四川鱼鳞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土地信息服务和智慧城乡领域的龙头企业。鱼鳞图创立于2008年,员工总数逾500人,是一家集数据、地理信息服务、软件研发、咨询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鱼鳞图总部位于成都,下设北京鱼鳞图信息技术研究院,公司与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开展广泛合作,并在全国主要省会城市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公司拥有测绘甲级资质、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和CMMI 三级资质,并且连续2年入选德勤成都高新高成长20强和亚太高新高成长500强。2015年,鱼鳞图首次成功入选德勤高新高成长中国50强。公司已在新三板正式挂牌,并被四川省发改委重点办列为重点培育企业,是省证监会和全国新三板股转系统树立的新三板样板企业。
鱼鳞图公司副总经理刘勇在接受《当代县域经济》记者采访时说:“鱼鳞图的宗旨为发现地理价值,助力智慧城乡。鱼鳞图以农村信息化为切入点,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专注于为农村地理信息服务和农村信息化提供包括软件、服务、咨询在内的行业解决方案。鱼鳞图业务环节覆盖包括土地确权、土地管理、不动产登记、土地流转、农业物联网、可信农业、智慧农业等。目前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已被广泛应用于全国18个省100多个区县。”
古为今用的科技传承
古为今用的现代“鱼鳞图”技术,借鉴古代地政信息管理思想,通过现代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及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充分结合,形成数字化地图。鱼鳞图作为国家、社会、个人了解和掌握地理空间信息的重要工具,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整合地理信息、人口信息、权属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提供集测绘、土地管理、人口管理、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农村产业和金融信息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化服务体系,服务于农村产籍测绘、土地确权、土地信息管理及产权应用相关领域。
始于8年前的探索成果
2008年,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展了全域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成都市的改革试点要求,鱼鳞图承担了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承包经营权、林权的确权登记服务,总结和细化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九步工作法”,为逐渐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期间,鱼鳞图承担了“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的土地确权任务,诞生了第一张现代鱼鳞图,并因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而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红本本,绿本本,确权变成了金票子。”对四川成都的农民来说,触手可及的幸福始自“产改”或者说是“确权”——这原本陌生的新鲜事物,今天已经成为具有点石成金魔力的、改变他们命运的“金钥匙”。
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的村口,巨幅宣传牌上,“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两行大字赫然醒目。在鹤鸣村村委会一楼的产权改革陈列馆中,一张鹤鸣村八组现代“鱼鳞图”引起了我们的兴趣。那是一张承包地实测确权图。在一块块大小不等、细碎而不规则的地块图斑内,认可了面积、权属的村民按上了一个个红手印,远远望去就像一张“鱼鳞图”。
确权颁证前,土地产权不明晰,要素流动无基础,务农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约300元。确权颁证后,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本化,价值陡增。通过确权颁证,农民固
有的土地资源具备了向土地资产转换的条件。土地集体流转后,每亩租金收入850斤大米,按市场价折合约1200元,人均土地租金收入600元。村民在当地务工,每年可挣得六七千元,与土地流转前比,收入增加了很多。而且通过土地整治项目,村民住上了“小洋楼”,增加了耕地面积,土地使用方还为农民提供了数百个就业岗位。鹤鸣村村民做梦也没有想到,手里的“红本本”这么快就让他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这些红本本、绿本本就是现在成都农民手里都有的‘五证一卡’。五证是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房屋所有权证、林权证和集体拥有的集体土地所有证,‘一卡’是可转入社保的‘耕保基金卡’。” 同行的村干部说,农民最大的财产,一是土地,二是房屋。有了这“五证一卡”,农民对自己的土地、权利清清楚楚,不再是一笔糊涂账。
科学管理覆盖全川
如今,鱼鳞图技术管理的全国第一个市级软件平台——成都市市级农村土地产权管理信息系统正管理着全市20个区(市)县、257个乡镇、2800个村、3.6万个村民小组、212万余户的土地,数据库中保存人口信息540万人,管理土地超过1000万块。与此同时,鱼鳞图于2014年开始建设全国首个大规模省级平台——四川省省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信息平台。平台建成后,将管理起全川约2580万农户的10080万亩承包地。作为迄今为止全国最大规模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信息平台,该平台还承担着对全省确权数据质量规范控制的重要任务。
2015年3月底,达州市通川区磐石乡王家桥村、场坝村运用鱼鳞图技术率先在该市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村集体林权等“六权同确”试点工作,实现依法确权颁证率100%的目标。
“我去银行咨询过了,这些权证可以贷款10万元。”3月26日,达州市通川区磐石乡王家桥村三组村民张尊华,从工作人员手上领到了四本权证。和他一起领到权证的还有5位村民代表,其中还包括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
事实上,拿到这些权证,当地农民就可以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或通过出租、转让、入股等形式,获得财产性收益。固定资产盘活为流动资金,“六权同确”为农村放开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实现价值挖掘,助力智慧城乡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民承包地流转面积已超过4亿亩,但其中大部分是由农民直接进行的流转。任何有限经济资源的利用,若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则将导致效率缺失,而土地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更为明显。通过土地的规范化流转,将加快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进程,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产权清晰”才能“流转顺畅”。首先,清晰的产权降低了交易成本,政府、企业与农户之间就达成合约进行的一系列谈判所花费的时间与费用都将得到降低;其次,确权后的产权结构受到法律保护,就产权达成的契约亦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可以避免纠纷的产生,或者为处理纠纷提供方便的渠道。通过确权登记得到的现代鱼鳞图成果,形成了完善的数据基础,将有助于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和清晰的农村产权体系,实现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产业的管理,推动科学化的土地集约与规模化形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助力“智慧城乡”。
首先,鱼鳞图数据库上集成了大量的空间与属性信息,包括基础地理信息(田、土、水系、林木、道路等现状信息以及规划信息),基础经济信息(人口、产业、产值等),到农村不动产的空间信息(面积、土类、四至)和权属信息(户籍、权属、编号、合同)等,这些信息将形成对土地集中规划、规模化经营、现代化农业的数据支持与统计汇总分析,帮助政府实现对于土地价值的挖掘与配置,最终形成土地利用率与市场效率的优化与提高。
其次,基于清晰的产权结构形成现代鱼鳞图数据库后,可以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通过形成农民利益保护机制,避免农民的利益受到侵蚀,形成承包经营权权能的稳定预期,实现土地市场价值的释放,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同时,在对农民财产进行确权登记形成现代鱼鳞图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市场网络的建设,能够有效促成流转的交易达成,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连片开发,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还可以通过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出各种抵押质押方式,以增加农村和农业经营者的融资便利性,降低其融资的成本。
从时间维度来看,虽然流转以后原来土地的边界被破坏了,但鱼鳞图的管理可以实现“历史追溯”,保证原有土地权属的清晰和明确,保证界址点的清楚和准确。即便未来土地边境模糊不清或破坏殆尽,仍可以通过历史信息的回溯,查找和恢复到原有的边界,有利于流转与仲裁的可行性管理。
最终,通过鱼鳞图数据库,为农业产业资本大规模进入农村创造了条件。资本的进入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技术和团队,从而将极大地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村经营模式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转入到集约化、多种生产要素联合起来的现代农业。
(文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