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成都五块石客运站乘坐大巴车一路往南,直到宜宾县下高速,再途经珙县、高县,最后抵达筠连县,耗时近6个半小时。虽然沿途入眼青翠,风光如画,然而不便的交通也让筠连县“养在深闺人未识”,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筠连县也是四川省乌蒙山片区的扶贫攻坚县之一,可说是扶贫攻坚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在这样艰苦的自然条件下,筠连县筠连镇迎难而上,通过发展肉牛产业模式,一村带一村,一村已脱贫,一村正在脱贫的路上起步奔跑,迈向致富的康庄大道。
干部带头 养牛渐成规模
“出门就是馒头山,地瘦缺水没有田。”这是位于筠连县筠连镇的五丰村的真实写照,由于缺水、交通不便等因素,五丰村是过去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2015年10月下旬,记者一行来到如今早已摘掉贫困帽子的筠连镇五丰村,村支书赵阳均向记者介绍说,为了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让村民们都过上富裕小康的生活,五丰村先后发展过蚕桑、果木等产业,但最后都因为诸如土质、规模等等因素制约而失败。
2007年,下海经商后回村的赵阳均被推选为五丰村党支部书记。那时全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700元左右,为寻找到适合村里发展的致富门路,赵阳均通过多方考察及多次咨询专家预测各项目的市场行情后,他最终把五丰村的脱贫致富定位在养殖黄牛上。这一提议,得到了镇上领导和县上领导的先后肯定和支持。
路子是选定了,村民却不太买账。因为牛是大宗商品,村民们不愿在前期花钱承担风险,还有许多村民不愿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也不太敢进行大胆尝试,这使得该村推行养殖黄牛受到层层阻碍。为了带动村民养殖,五丰村党支部在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让村组干部、党员首先带头进行养殖——全村11名村、组干部均养殖肉牛10头以上。
到2009年时,因为村支书和其他村组干部养的牛有了越来越好的效益,五丰村村民的积极性也被渐渐带动起来。这一年,五丰村里一共养了45头牛,而就是这少量的45头牛,带领着五丰村一步步走向富裕之路。短短6年发展时间,到现在,五丰村里已养殖有2300多头牛,全村1565人,平均每人至少有一头牛。
刚开始养牛时,前期投入的资金问题依旧是村民们的大难题,往往让有心养牛的农户因“缺钱”而却步。为解决养牛启动资金难题,五丰村充分发挥金融“叠加效应”,即通过资金循环利用、资金互助、推动金融入驻等方式,让农户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难题。目前,村里有了肉牛专业养殖合作信用贷款,银行以五丰村肉牛养殖协会为平台,对养殖农户的贷款额度、信用情况、养殖规模、资产数量进行综合评估,分梯度提供5万—10万元的贷款金额。
可是,养牛也并非一劳永逸,期间会遇到牛病死、价格波动等风险,那么风险又该怎么规避呢?“去年年底,我家的一头母牛得疾病死亡,因为参保最终获得赔偿3600元,减少了我的损失。”五丰村的养牛户邱永兴说,为减少和降低村民养牛风险,五丰村从规范化养殖、紧扣市场“链条”上入手,即建设标准化养牛场、走“种植牧草”喂养的“绿色养殖”之路、延伸产业链与深加工公司签订协议争取最优价格、购买“肉牛保险”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村民养殖肉牛利润,增加了收入保障率。
“养殖黄牛有几大好处:一是增值快,每头牛每年净增值2000元以上;二是村里‘馒头山’很适合种植皇竹草、黑麦草等优质牧草;三是管理简便,10头牛只需一个人管理,人口少、劳力弱的农户也可以饲养。”赵阳均对记者细数起养牛的好处。
2014年,五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500元,养牛让原本贫困的村民的荷包渐渐鼓了起来,如今这里已从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专业养牛村。
打造“川南肉牛第一村”
走在五丰村山间的水泥道路上,耳旁听着赵阳均介绍养牛产业的发展状况,同时,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村组里无处不在的养牛标语,看得出来,当地政府引导正确,村民们也干劲十足。
“现在养牛行情好,不愁卖,今年我一共喂了10多头牛,最少也能赚三四万元。”村民李良均高兴地说。在他家,记者看到,挨着自家住的屋子,一共搭建了三个牛棚,占地近两百平方米。李大哥说,他是从2010年才开始养牛的,刚开始那会儿只养了三五头牛试试,没想到回报大而且轻松,后来就一门心思搞养殖了,这才有了如今的成果。
问及村支书赵阳均五丰村今后的规划,他说除了要逐步扩大规模,统一规划建大棚养殖黄牛外,更重要的是要改善人居环境。
“力争用三年时间,人均养殖达到3头牛,母牛占80%以上。”赵阳均介绍说,为解决部分养殖户目前牛圈不足的问题,实现全村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走“抱团养牛”之路,目前村上由专合社牵头,正在对原有的集中养牛场进行改造,同时另外新建了一个标准化的养牛场。改建的养牛场2000余平方米,可喂养280头牛;新建的集中养牛场1500平方米,能喂养200头母牛,同时还建有小牛中转场。到时候村民喂养的牛可以集中到养牛场,由专合社进行统一收购和销售,实现养殖户的效益最大化。从而,也可将圈养在每家每户的牛从家旁的牛圈中移走,减少气味,改善人居环境。
五丰村的养牛模式获得了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等专家的高度评价以及肯定,他们认为:“山繁川育、藏牛于户,此模式是目前中国最先进、实用、高效的养牛模式,在川南盆周山区极具推广价值和市场价值。”
而在当前,五丰村大概还有近30%的农户没有养牛,村上正在计划动员这些农户种植皇竹草等优质牧草卖给养牛户,自产自销。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测算,种草的经济效益是传统种植效益的1—2倍。让没有养牛的农户种草,然后再把这些草卖给养牛的农户,这样就可以让全村家家户户都加入到肉牛产业的发展中来,以实现打造“川南肉牛第一村”的目标。
致富模式带动连片发展
与五丰村一山之隔的五凤村,到如今还是一个没有摘掉贫困帽子的贫困村。
五凤村幅员面积3.5平方千米,辖7个村民小组268户1184人,但总劳动力却只有545人,全年外出务工235人。光是建卡贫困户就有70户244人,贫困发生率达20.1%。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435元,产业以农作物种植、养牛为主。全村现有硬化村道4.8千米;组道公路7.8千米,为泥结碎石路,已开始实施硬化;便民路3千米;人饮蓄水池1500立方米。全村通电,但却不通有线电视和宽带,无专门的卫生室,村民们生活比较清贫。
受到五丰村成功发展养牛产业的鼓舞带动,五凤村的养牛产业也开始步入正途。两村相邻,如今已结成帮扶共建村,大力开展起了“村联村,户带户,先富帮后富”的主题活动,五凤村还借鉴五丰村的成功经验成立了五凤村养牛专业合作社,市级财政注入肉牛发展滚动资金20万元,从而壮大产业规模,带动群众增收。
即便如此,五凤村的产业基础依旧非常薄弱,虽然找到了山区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发展肉牛养殖和漆树栽植,但是由于肉牛养殖成本高、周期性长,漆树种植周期性长,短期脱贫还比较艰难,尤其缺乏周转资金。另外,村里部分因病、残疾等失去劳动能力的无法实施产业脱贫,贫困户脱贫致富尤其困难。
为此,当地政府积极争取省市县解决加大对贫困户危房改造的资金整合帮扶力度,解决贫困户建房难问题;协调农村商业银行给予贫困户贷款支持,争取上级支农项目资金贴息给予群众补贴;加大贫困户和贫困村农户的培训力度,最大限度开导群众的思想,为贫困户发展树立信心。对因病、残疾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争取民政部门给予关怀,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除此之外,五丰村和五凤村还实行了两村产业大户加贫困户结对帮扶机制。五丰村先富起来的肉牛产业大户和五凤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先富户为帮扶户谋思路、送技术、做指导,切实做到资源共享。贫困群众在“先富”的引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先进看齐,向典型学习,在“先富”的带动下,脱贫有了方子,致富有了路子,“脱帽”奔小康的就更有了盼头。互帮互助共同致富机制也为两村农户谋得了实惠。在危房改造、发展产业过程中,采取左邻右舍互相换工帮助、亲戚朋友或致富能手轮流帮扶等机制,既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又节约发展成本增加收入。
不只五凤村,周边五陵村、前丰村、金凤村、顶峰村等村落的肉牛养殖也受到五丰村养牛产业的成功带动,使得养殖户达到1680户,肉牛养殖示范片初具规模。
(文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