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致力打造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升级版

时间:2015-10-26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游祖勇
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名片                                           
游祖勇,经济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福建省委办公厅正处级秘书,福建省石狮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委书记、区长。1989年至1996年间在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从事政策研究工作。1997年后在县级主要领导岗位从事实际工作16年,现供职于福建省水利厅。出版《中国县域经济》等多部著作,并在国内主要期刊发表20多篇学术文章。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对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指的是经济发展进入一种趋势性、规律性、持续性的状态。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特征,在宏观层面和中微观层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在政策和实践层面,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区域也有不同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着力县域,全力打造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升级版。

      县域经济新常态的当务之要
      县域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征是逐步显现的,宏观层面出台的政策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也是逐步到位的。新常态下宏观层面顶层设计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落到基层实施层面往往表现为零碎性、差异性、渐进性和现实性。因此,对县域经济新常态的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加务实的思路和办法,才能真正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要在把持新旧常态转换期上下足功夫。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是新旧动力相互交织逐步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转换期,不同发展水平、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县级经济,表现的特征和受到的影响程度极不相同,过程的长短也不一样。当务之急是尽快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从思路方法上全面适应新常态,缩短过渡期,减少衔接磨擦和折腾。新旧常态的转换期也是利益调整期和各种矛盾凸显期,对转换期的把持首先在于对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的下行要有足够的定力,顶得住下行的压力,不能走政府投资驱动刺激发展的老路,更不能见项目就眼红,仍然饥不择食盲目上新项目,追求没有质量和效益的GDP。同时对消化旧常态积累的问题上要有足够的魄力,直面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忍痛割肉,快刀斩乱麻,引领企业转型升级。还要在拓展新的发展领域上有足够的张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蓄新的增长动力。同时,守住爆发系统性风险的界线,严控在换档期出现财政金融风险、企业破产倒闭引起社会稳定风险。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升级版是等不来也熬不起,必须在这转换期有更大的主动作为。特别是旧的增长动力在调结构转方式中正在逐步消弱的情况下,要使新的增长动力形成强大的势能和势态,就得抢占先机,实现发展新的跨越。
      ——要在把握新常态孕育的新机遇上做足文章。新常态孕育新的发展环境和新的增长点。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四个全面”,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风正气顺的政治生态、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和公正和谐的社会生态。这也是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机遇。就调结构转方式对县城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而言:第一,新型工业化带来的转型升级为县城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优化产业结构、进入中高端水平同样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新的态势,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作用将更加明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发展新特征,人才和技术驱动代替了要素驱动成为发展新的主线,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业态,这些都为县域经济带来新的生机。第二,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迫切需要和投资模式的创新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交通、水利、环保、卫生、文化、保险、教育、养老养生等,特别是中高端的公共服务及公共产品严重缺乏和发展不足,社会广泛期待。在县级政府因债务压力发展举步艰难的情况下,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的PPP模式广泛启动并积极探索实践,只要相关项目的产权问题、兜底政策能得到有效落实和地方政府配套政策能及时跟进,PPP模式投资将成为县域经济新一轮拉动的巨大引擎。第三,多层次、多样性和个性化、便利化、舒适化的消费需求将逐步成为主流,由此将引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和中高端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电子金融方兴未艾,电子医务、移动能源、线上家装蓄势待发,互联网+带来消费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潜力巨大,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刺激新一轮消费需求,提振和引领着县域经济优化升级。


      ——要在消化旧常态堆积的问题上使足力度。产能过剩的是旧常态下“四万亿”救市的遗产,这其中有结构性、技术性过剩,也有周期性过剩。对结构性和技术性产能过剩的企业,必须下决心转产转型升级。落后低端产品是县域经济追求GDP量的扩张的必然结果,接受梯度转移、解决劳动就业是旧常态下经济发展常有的逻辑思维。其结果是除了满足部分低端需求外,不少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不同程度损害了消费者,也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必须下决心淘汰。当务之急是释放存量风险,引导过剩产能对外输出,停止对僵尸企业输血,加大资不抵债企业重组力度。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与其对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相比,必然是得不偿失的,大量的生态治理案例已经让我们看到盲目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房地产在县域层面的供过于求和大量闲置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不容置疑房地产业曾经不仅为新型城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县级财政和政府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提供发挥了支撑作用。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不足且因把房地产作为投资品的增长空间趋窄,加上多年积累的过度供地和在不少三四线城市的过度开发,已经积压了不少商品房和闲置用地。打开商品房与安置房、保障房的通道,打开房地产开发用地与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用地的通道,在一定程度能够缓解房地产所带来空置房、银行信贷、企业资金积压的压力,从而使农村城镇化中房地产业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和调整升级。县域政府债务过度、风险过大已成为不少县域经济发展的桎梏,特别是一些奔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目标,过度举债造城、造工业园、造开发区的县市,其债务远远超出若干届政府的偿还能力,加上干部升迁体制上存在过快过频的流动,前任举债由后任甚至后几任去还已经成为老常态,新常态下设立政府债务红线,建立预算与债务风险硬约束机制,探索政府投入推动发展的新路子已经显得十分紧迫。


      ——要在收获改革红利上下足气力。县域是诸多改革措施的落脚点,县域经济是改革的最大受益层面。中央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特别是行政审批改革,本着“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改革理念,取消了大量审批项目,同时本着下级能承担审批尽量下放的考虑,凡是县级政府能做的一律由县级审批,让县级政府有了更大的行政审批权和自主权,带来了新的推动发展的机制和活力。税收营改增给制造业带来了转型升级良好的契机,也拉长了产业链,拓展了服务业,增加了就业。民间金融的开放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冲破金融体系内的垄断限制,逐步降低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资源价格改革促进节能减排,淘汰降低落后及过剩产能,加快企业优胜劣汰,激发市场活力。通过重新划分税种及其分享比例的财税体系改革,使中央政府把部分财政能力转移给县级政府,同时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既防范了县域政府债务风险,又积极探索支持地方可持续发展新路子。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将逐步有效缩小收入差距,调整了特殊利益集团固化利益。混合所有体制改革,减少了国有企业垄断领域和事项,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工商管理、财税体制和商业模式的改革创新,互联网及电商的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市场环境,众创空间蓬勃发展。特别是自贸区的试验及推广,创造了更加便捷的办事效率,为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惠民领域的改革,回应了群众的热切期盼,调动了社会投入改革发展的积极性。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红利是制度红利。这个红利对任何县级都具有普惠性和社会均等性,但同时又有受益的差异性,唯有抢占先机、下足功夫,才能饱尝硕果。
      ——要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上聚足合力。互联网解决了因交通和地域条件限制造成的信息闭塞和观念陈旧的问题,开阔了落后地区群众的视野,拓展了发展路子和创业创新冲动。互联网时代让县域经济特色产业搭上快车,再落后边远的县域,都基本实现了网络全覆盖,信息流带来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因特色产业而集聚,而高铁、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又使之如虎添翼。欠发达、欠发展县域经济旧常态下走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加工业和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型的企业梯度转移的发展路子开始出现拐点,因地制宜、小型分散、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相关产业悄然兴起。可以预见,县域经济发展即将迎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和生态的新时代,工业发展的中高端水平趋势、服务行业发展的中高端需求、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拐点和结构调整,使退出竞争的企业进军县域成为现实的选择,加上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商的助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迎来新的一波要素流。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医药生物产业和信息物流业、文化娱乐业等将因不同县域的自然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现实发展的基础,走出各自发展特色之路。
      建立干事创业激励机制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工作机制、作风建设等要有新的适应和根本转变,必须进入新常态;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干部管理和考核制度需要深化改革,必须形成一套激励和保障干部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新的机制。“四个全面”为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对基层党员干部“四风”进行了硬约束,使广大党员经受一场新的挑战和考验。
      ——打造干部为政理念升级版。县域经济进入新常态,党员干部的为政思想、理念、心态必须有新的适应,必须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坚决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惯性。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下不再盲目追求高速度、不以GDP论英雄,不等于不要增长,不要投资,要的是发展方式和投资模式、方向的转变。旧常态下存在的那些弊端与现代治国理政方略格格不入,与党的宗旨、理想、信念格格不入,必须对那些还在深刻迷恋“四风”弊端的党员干部敲响警钟,必须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现代治国理政理念的教育培训,强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努力在深化“四风”问题整治上见成效,牢固确立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理念、心态和状态。
      ——打造干部为政能力的升级版。“四个全面”对广大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发展的中高端水平,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表明了产业发展的智能化、数据化,使工业化将逐步跃升一个新的台阶;互联网+、生态建设、新能源、新兴产业、新商业模式、智能机械、医药生物、文化旅游产业以信息化、智能化特征的新兴服务业等等,如果党员干部不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就很难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常态,就很难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鸣锣开道,就很难站在时代潮头去引领、拓展和服务,招商引资工作是这样,管理经济、服务企业更是需要这样。
       ——打造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升级版。确保党员干部适应和引领县域经济新常态,必须对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打造升级版。在考核指标体系上,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基础和程度、不同区域功能和特色的县域,应当制定出不同的指标参数,不一味以县域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为导向,要根据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把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生态、可持续和民生改善等作为重要指标。同时强化制约性指标如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化解债务风险、闲置用地处置、重点建设工程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以及树碑工程、地标工程等造成的浪费和损失等指标的硬约束,增加考核权数,必要时要及时启动追责机制,并真正落地有声。要转变考核方式,实行使用考核与平常的巡查巡视工作成果相结合,考核显性发展成果与掌握存在隐性问题相结合,现场察看与查阅资料、使用大数据相结合。

(文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