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以差异化政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时间:2015-08-13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十三五期间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和政策建议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课题组

     “十三五”是四川省全面推动“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的关键时期。大力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和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因此,必须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重点任务,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为全省加快实现“两个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任务1/ 发展三大新兴增长极
      ——增强天府新区创新驱动能力,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按照建设国家级新区的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窗口,联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进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实现“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目标。
      ——提升川南经济区一体化水平,打造成渝经济区新兴增长极。抓住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机遇,加快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力争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联结川滇黔渝的通道优势,着力提升长江航道等级,建成成贵铁路、川南城际铁路,完善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
      ——壮大川东北经济区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四川新的增长极。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建设川渝陕甘结合部的区域经济中心,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城市经济。推动南充、达州建设成为百万人口特大城市。
      /任务2/ 提升成都综合竞争力
      ——加快成都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支持成都领先发展、全面转型升级发展。优化发展中心城区,优化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卫星城。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巩固和强化双流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地位,加快成都新机场建设,建设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加快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积极发展智能交通。
      ——做大做强成都城市群。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提升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成都城市群同城化建设。完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成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建设、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和成绵乐客专,建成打造大都市圈 “一小时通勤圈”。规划建设天府航空港经济区,加快绵阳科技城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

      /任务3/ 推动两大经济区特色发展
      ——加快攀西经济区发展。以攀西战略资源开发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和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把攀西经济区建设成为以战略资源开发为特色的新兴增长极。深入实施攀西战略资源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发展钒钛新材料和稀土深加工应用,推进钢铁、钒钛、稀土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
      ——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点状开发矿产资源,改进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建设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的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生态移民、扶贫移民,逐步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加强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任务4/ 扶持特殊困难地区发展
      ——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贯彻落实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以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为重点,大力实施藏区、彝区重大民生工程计划,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和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快以交通、水利、供电、城乡公共设施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
      ——大力实施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大片区”为主战场,扎实推进“扶贫攻坚行动”,建立稳定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创新整县推进机制,完善对口定点帮扶机制,扎实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
      ——扶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制订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任务5/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突出主体功能,分类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在主体功能属于重点开发区的89个县(市、区),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在主体功能属于农产品主产区的35个县(市),巩固和提升农产品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在主体功能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57个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
      ——深化县域综合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颁证工作,推进农村产权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两扩两强”改革,推动百万人口大县改革发展,开展县域经济改革试点。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完善干线公路联网畅通工程和农村公路改善工程,实现20万人以上的县城通高速、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继续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加强大中型水利工程及渠系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县域基础电信网络、宽带通信设施建设,建立基本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三网”融合。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大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县域经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稳粮增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继续抓好现代农业畜牧业林业重点县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工业强县富县,大力发展城市配套工业,建设一批资源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提高县城和重点镇规划建设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加快实施“百镇建设行动”,建成一批宜居宜业的新型小城镇和富有活力的经济强镇。
      /任务6/ 全面深化区域合作
      ——扎实推进经济区和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市(州)主体作用,加强省级统筹协调,进一步健全完善五大经济区区域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对接共享、生态建设共建共治。
      ——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承接和分工协作。把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鼓励成都等地向周边地区和省内其他地区转移加工制造业,推动五大经济区之间的产业协作;以科技创新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推进成都经济区与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产业协作。大力支持发展“飞地经济”,加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强化轴线联动和流域综合开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成德绵乐、成渝等主要交通干线,推动沿线城市分工协作,打造特色鲜明、集聚辐射能力的经济带。以长江干流、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等重点,建立跨区域的管理协调机制,解决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
      ——扩大与毗邻省区的区域合作。全面深化川渝合作,以环渝腹地区域为重点,加强“双核五带”建设,共同提升成渝城市群集聚辐射能力。积极推进西向开放合作,以原川陕革命老区为重点深化川陕合作,加快打通连接甘肃、新疆通向中亚、西亚、欧洲的西向开放通道。积极推进攀西、川南与云南、贵州毗邻地区次区域合作。

      /政策1/构建差别化政策体系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是依托区域特色优势,通过差异化的政策支持,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促进区域发展。
      ——健全完善促进五大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成都经济区以提升区际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促进创新驱动、扩大内陆开放、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核心的政策支撑体系。川南经济区以提升人口和产业集聚力为目标,建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有利于区域一体化建设为核心的政策支撑体系。攀西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以壮大经济实力为目标,建立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新型城镇化为核心的政策支撑体系。川西北生态经济区重点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建立有序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撑体系。“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新兴增长极培育,制订实施支持天府新区、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发展政策意见。
      ——健全完善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明确政府投资投向,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农业投资重点投向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投资重点投向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设,基础设施投资重点投向重点开发区域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引导人口合理迁徙,在重点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鼓励城市化地区将流动人口纳入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享有均等权益。
       ——细化落实针对特殊地区专项政策。针对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等问题区域,以及粮食及农产品主产区、资源开发地区、生态功能区等特殊区域,积极落实国家支持政策,同时制定实施省级专项财政、投资倾斜政策。

      /政策2/ 完善区域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制。“十三五”期间,要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大力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大省级财政对相对落后地区基层公共财政的扶持力度,强化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切实提高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缩小各区域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二是突出加强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重点加快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三是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鼓励和引导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共享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健全完善促进区域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省级统筹协调,完善省级领导联系指导工作制度和五大经济区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经济区市(州)党政领导参与的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和务实、高效的合作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执行工作机制。统筹制定实施经济区(城市群)规划,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生产力布局。创新要素市场管理机制,建立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对接共享。鼓励省内各市、县之间开展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协作,共同推动区域重大领域改革,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发展“飞地园区”,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开发利用资源,推进产业调整升级。
      ——建立健全对口支援合作机制。探索建立省内发达地区对贫困落后地区的定向援助机制。重点实施一批产业扶持项目,通过对口支援产业合作园区和“飞地”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落后地区的发展动力。
      ——建立资源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机制。深化推动农村产权改革,赋予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完整的财产权能,逐步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城乡土地同地同权同价;规范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或吸纳外来人口数量挂钩试点。积极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进城落户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允许满足人均宅基地不超标、住房处于集中居住区和质量达到商品房要求三项标准的农村住宅上市交易。发挥金融对市场经济的杠杆扩大效应,建立城乡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建立分类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强化对各地区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域合作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效引导各地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文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