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清晨,安县桑枣镇干柏村七组的山坡上,村民张恩红和七八个妇女忙着采摘黄秋葵的花朵:“每公斤可以卖到16元,比我们预想的效益好得多!”今年初,安县在桑枣镇干柏、跳石、石佛3个村集中连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以“花”式农业为载体,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在5000亩核桃基地的空余空间种植黄秋葵,增加收入。
近年来,安县以整村连片扶贫开发为载体,借助国家秦巴山脉连片扶贫开发的政策辐射机遇,重点对山区沿线8个乡镇76个重点贫困村进行扶贫开发,推动产业发展。2012年,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8.2%;完成贫困地区农业技能培训300人,占任务数的150%。全年扶持龙头企业17个,专合组织9个,通过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900余人,实现创收9600余万元。
连片开发产业
增强造血功能
这几天,安县乐兴镇新光村村民晋良贵心里乐开了花,10余亩猕猴桃成熟在即,每天都有外地客商前来洽谈生意。
新光村地属丘陵,坡地多,坝田少,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2012年,安县“整村连片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开始实施,乐兴镇新光村、双河村等村被列入猕猴桃基地建设带,晋良贵成为扶贫开发的直接受益者。
“整地、购苗、架杆都有补助,大伙栽种的积极性非常高!”晋良贵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他家今年预计产1万斤猕猴桃,按每斤5元算,收入5万元,扣除成本,最少可赚两万元。
为加速产业扶贫步伐,安县还通过扶持专业合作社,将合作社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通过合作社人才、技术、模式、机制等优势,增强产业化扶贫竞争力和带动力,帮助贫困农民打开了一扇致富门。
去年,安县结合“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思路,确定以永河镇金花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通过合作社实施项目带动金花村、五泉村贫困农户发展蔬菜产业,促进贫困农户增收。在强有力的政策、资金的扶持下,金花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了350亩无滴膜竹结构大棚、5000平方米标准化温室育苗连栋大棚以及配套的排灌渠系建设,种植蔬菜面积达到6080亩。
完善机制体制
构建“扶贫”大格局
过去,安县扶贫开发先后经历了大办庭园经济、发展户办工程、开展三村建设的探索和发展,但是始终在脱贫—返贫—再脱贫的怪圈中徘徊。近年来,安县积极探索,以行政村为单位,统一规划,整合资金,让当地农民自主选择扶贫项目,按照“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新模式,根据自然环境相同,产业类型相似,基础条件共享的原则,在整片、整乡、整流域甚至整县推进上谋划扶贫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一片一片地解决问题。
同时,以扶贫重点乡镇和村组为平台向周边乡村辐射,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为基础,以重点连片贫困地区为主战场,建立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以前的扶贫就是 ‘撒胡椒面儿’,效果不明显。现在的‘整体推进’方式,扶贫开发整体合力进一步加强,老百姓更容易得到实惠。”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荣琳介绍。
据了解,2012年度,安县争取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资金6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200万元,救灾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绩效考核奖励项目资金100万元,专业扶贫成效显著;整合农业、水利、畜牧等部门行业资金1423万元,行业扶持效果明显;辽安扶贫基金会向农业企业和专合组织借出扶贫资金960万元,扶贫企业和专合组织带动农户增收显著。同时,向上争取和申报了扶贫龙头企业4个,扩大了社会扶贫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