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的湖岸,小岛坐落其间,山光水色,淡雅宁静。冬春里万千野鸭嬉戏,夏秋里成群白鹤翔空,这里是鸟儿的乐园。
位于雅安名山区蒙顶山东麓的百丈湖,紧靠国道108、318线公路,曾名噪一时,然而随着成雅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许多车辆弃国道而行高速,百丈湖也逐渐没落。不过,少了游客光顾的百丈湖,初秋时节依然草木青翠,碧波荡漾,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粼粼波光之上的湖心岛。
宁静、清幽,是湖心岛给外人的第一感觉,不过对岛上几十户村民来说,这里的生活则单纯、朴实到了极致。平常,大人们每天划着自家的小船,到对岸的场镇上做买卖,小孩子们则每天坐自家的船到镇上读书,日子在年复一年的水陆交替中,完成了平淡的更替。
唯一的交通工具——船
沿着石阶而下,走到百丈湖边。湖水茫茫,群峰环绕,绿水碧波之中,难掩翠影。在靠岸的地方停了两只铁船和一艘旧游艇,不难看出,这里曾是人们划船游乐的所在。
“要坐船过河吗?”一个声音从背后响起。“对面是我们的村子,住着一个组的人,要过去看看吗?”说话的是59岁的陈吉荣,他告诉记者,百丈湖对面的湖心岛是他的家,岛上住了一个组的人,由于公路未通,大家都是划船往来于家和场镇之间。
坐着陈吉荣的小铁船,朝美丽的湖心岛驶去。
凉爽的河风拂面,偶尔一两只白鹭掠过,留下一道水波荡漾在湖面。“我们是百丈镇凉江村6组,唯一不通公路的组。”划着船,陈吉荣却在说路的事,似乎对于外人,他们最想倾述的就是公路。凉江村6组是名山区百丈镇与中峰乡交界的地方,由于地理位置极为特殊,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船,正因为一直与船和水打交道,所以他们对路的渴望有些特别。
划了十多分钟,小铁船靠岸了,上一个小山坡,村里第一户人家就是陈吉荣和他大哥的家。受“4·20”芦山强烈地震影响,陈吉荣家的房屋受了些损失,墙上可见裂缝,屋瓦也多有残破。由于家里年轻人都到外面工作定居,陈吉荣自己也在镇上修了房子,所以对岛上的房屋管理不是很尽心,院子里长满了青苔,有些地方还积了水,不过这一切对看家的大黄狗来说,似乎并没什么不妥,狗儿很尽职地对着外来者狂吠,吠声在岛上传出很远。
村子里基本上是茶园,陈吉荣的大哥,85岁的陈吉普正专心地采摘着茶叶。由于眼睛不太好使,他采茶几乎是凭感觉,手脚却相当麻利。“摘了有五斤左右,等明天划船到镇上去卖。”陈吉普说,他每天都会摘近5公斤茶叶,第二天拿到镇上去卖。公路未通,他只能划船到镇上,卖了茶叶后,再划船回家。
正值暑假,记者没见到孩子乘船上学的场景,不过从村民的讲述中,那是颇为辛苦和心酸的记忆。
也许对许多都市孩子来说,坐船上学是新鲜、好玩的事,但凉江村6组的孩子和大人却有另外的感受。
“孩子在镇上读高中,明年就要高考了,为了方便,她现在都住校,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才回来一次。”村民杨运丽告诉记者,女儿小时候读书时,每天天未亮,她就起来撑船带女儿过湖读书。下午放学后,又撑船将女儿从镇上接回家。
“遇到下雨和大雾天气,湖面下了大雾,根本看不清方向。”杨运丽说,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沿着湖的边沿划船,要花上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到对岸。
“现在孩子读高三了,明年就要高考了,虽然这里离镇上不远,但每天这样划船来回非常不方便,就干脆让她住校。”杨运丽说。对于岛上的孩子来说,这种情形,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谈得最多的话题——路
“一天要摘好几斤呢。”在一片茶园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正在采摘茶叶,她告诉记者,儿子和孙子都外出打工了,家里的年轻人基本都走完了,只剩她跟老伴在这里生活。孩子们时常要给他们寄钱回来,此外,她还种茶增加收入。“摘了以后就拿到百丈镇上去卖。”老妇人说,现在一斤茶叶能卖10元钱左右,收入还行。
湖心岛面积不大,横穿整个小岛只需10来分钟,小岛沿湖一圈偶有几块稻田,其余全是茶园,间或有些菜园子和树林竹林,景致清幽淡雅,空气湿润清新,村民淳朴热情,狗儿守家、鸡鸭觅食,在这里可以自由呼吸乡村田园的味道。
夏末秋初,村民们都有农活做,“采茶、吃饭、看电视”是他们每天几乎不变的生活步调。对这样的生活,村民李大叔觉得挺自在,“每天有茶叶采,日子还算过得去,最大的问题就是交通不方便。”
“春夏秋三季可采茶,冬天干什么呢?”记者问道。
“耍,天天耍。”李大叔哈哈一笑,旁边的杨运丽也笑了起来,“忙了大半年,冬天没什么事做,就串串门、打打牌或者看看电视。”李大叔笑着说道。
“我们这个队有200多人,不过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现在就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以及要照顾娃娃的大人还在这里,只有60多人。”李大叔说,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老一辈的人则留在村里种茶叶。
“这里环境好,位置也好,只希望能早日进行旅游开发,把公路修通,我们就方便了。”李大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