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生态农业与田园新村互动发展

时间:2012-08-14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近年来,蒲江县发挥独特生态优势培育增收产业,凸显川西农村特色风貌建设新村,实现了生态农业与田园新村互动发展,加快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55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78:1。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的收入达到70%。

一、凸显蒲江优势,发展生态农业

(一)发挥生态优势。蒲江三山夹两河,地貌以浅丘为主,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空气质量优于国家Ⅱ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49.5%,是国家级生态县,享有“成都花园·绿色蒲江”之美誉。蒲江县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坚持“生态经济立县,绿色产业富民”,大力发展优质茶叶、水果(猕猴桃、柑橘)、生猪“三业”并举的主导特色优势产业,以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三化”促动,做强做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二)坚持连片发展。蒲江县根据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点,科学编制了《蒲江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打破镇(乡)、村的行政区划界限,以产业集中连片发展的方式,合理布局主导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区。形成了以临溪河流域沿岸的复兴、西来、大兴、大塘等乡(镇)为核心的猕猴桃产业园区;以成佳、大兴、大塘、甘溪、朝阳湖、鹤山、白云等乡(镇)为核心的生态茶叶产业园区;以长秋山和小五面山相关的镇(乡)、村为核心的优质柑橘产业园区;以寿安、西来、鹤山、大兴和甘溪、大塘、长秋为主次要生猪标准化养殖区。目前,全县已规模发展优质茶叶基地20万亩、柑橘21.6万亩、猕猴桃8.4万亩,建成了年出栏百万头的生猪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坚定科技兴农之路。坚持以科技化为引领,提升农产品品质。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先后出台19个地方特色农业标准,全力打造标准化农业产业基地。茶叶、猕猴桃生产批准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实现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覆盖。积极申报和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引导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获专利授权35件,3个产品被列入成都市第一批自主创新产品。积极开展“院县合作”,与中科院、中国柑研所、中国茶研所、四川省科技顾问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强化产业发展的智力服务支撑。通过引进与培育现代农业人才、培育选拔产业致富带动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人才基础。

(四)面向都市需求。着力提升 “蒲江产”农产品在都市人群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突出市场化导向,提高农产品效益。全县已培育发展了2家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各类专合组织180家。成功申报获得了“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蒲江杂柑”地理标志保护等3个农业公用品牌和1件中国驰名商标、8件省著名商标、10件市著名商标的企业品牌,走出了一条农产品公用品牌加企业品牌的快速扩张之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专合组织联动、专业市场拉动,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深入推进“农超对接”。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的促动使蒲江县走上了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快速道,为建设最美田园新村、促进新村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产业支撑。

二、依托特色产业,建设田园新村

(一)顺应产业要求建新村。为了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切实把新村建设与农业生产、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貌、统一建房,并与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业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相结合,建设具有川西田园景观的成佳同心依托茶产业建新村;复兴陈坝依托猕猴桃产业建新村;长秋石马依托柑橘产业建新村等一批顺应产业发展建新村的示范点。推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的极大改观,形成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乡村新貌。

(二)突出田园特色美新村。按照“集中、集约、多样、开放”的原则,因地制宜、紧凑布局、统筹兼顾农村生产生活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并利用好自然地形地貌、民风民俗,在建筑布局、形态、环境、材质、色彩等方面塑造特色,保持新村的川西农村风貌。保护并利用好川西林盘等自然资源,实现与林盘、农田、山林、水体等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按照配置标准统一规划修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并与城镇共享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三)实现一三互动富新村。蒲江县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节庆生态示范基地、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坚持以生态农业为本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文化润色产业、景观改造农村,把旅游产业要素与一产相融,使一产和三产、农村和城市找到最佳结合点,打造了光明樱桃山、成佳茶文化观光区、复兴猕猴桃观光区等各具特色的精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依托生态环境与绿色产业优势,连续举办系列农事节会,推出了“中国采茶节”、“中国成都国际猕猴桃节”、“中国成都国际樱桃节”等大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会活动,精心打造了成都最佳乡村旅游品牌。近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2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3亿元。

三、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良性互动

(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主体,做好规划编制,强化统筹建设力度,拓宽社会融资渠道。近年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5.6亿元,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55个,惠及群众3.71万户、11.92万人,为生态农业和田园新村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持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实施了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小额农贷整县试点,组建现代农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等投资公司和兴蒲、惠农等融资担保公司,新引进金融机构3家。不断完善新村治理机制,近年来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24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亿余元,实施建设项目3000余个,真正实现民主议事、有钱办事,农村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创新产权收益实现机制。以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载体,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集体林权的确权颁证,建立健全了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对农民予以还权赋能。实施了全国首例土地流转行为担保,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房屋直接抵押融资,组建了34个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农村土地10.1 万亩,实现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贷款 7500 余万元。全面激发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田园新村的活力,有效地构建了增加农民收益的机制。

(三)创新社区管理机制。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规范议事程序,推进基层科学治理;创造性地开展了基层组织工作承诺、便民服务代理和信访代理的“一承诺两代理”工作,着力化解基层矛盾;创新了“以党组织为中心,党员之家、便民服务站、业主委员会、社会组织为平台”的农村新型社区“一中心四平台”管理模式,全面规范社区管理;全面推行“村(社区)两委+议事会”的“2+1”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基层组织民主自治能力全面提高,实现了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农民安居乐业、新村富裕和谐。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