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邹渠
新津县有个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今年1亩地的纯收益可达到1万元以上。当地干部群众是用什么方法让这片不是特别肥沃的土地有如此高的产出呢?
合理利用土地潜力:
一年三熟,循环种植
11月10日上午,新津县普兴镇柳江村1组的罗志军在地里做番茄种苗的营养钵。“马上就要下种了,这些番茄就是明年的头季收入。”罗志军说。番茄苗床的旁边,是大片绿油油的窝笋地。“还有20天就可以收窝笋了,今年价格可以,菜贩来收,每斤价格在8角左右。”
问起今年的收入,罗志军笑而不答。旁边1组的张淑芬大婶却是快人快语,说她家有5亩菜地,上半年的春番茄1亩卖了7000元,“收了3500元。我算中等的,人家种得好的1亩卖了八九千元。”这季窝笋又要收了,加上水稻,“反正5万多元纯收入没问题”。
村支部书记吴立智告诉记者,柳江村是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的核心区域之一,全村2000多亩土地全是菜地。园区逐步摸索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一年三熟的“菜-稻-菜”循环种植模式,合理利用了土地潜力。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7000多元,今年可达8000元以上。村里的小车也多起来,仅1、2组就有近40辆。
“柳江村今年每亩土地的纯收入在1.3万左右,而整个柳江万亩蔬菜示范园亩平纯收入也要上万元。”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管委会负责人郑勇说。
新农村搭起发展平台:
大园区小业主,规模经营
“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区的发展就在于有着新农村建设这个平台”,县统筹办人士说。
园区成立后,从2008-2010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00万元,按现代农业的要求,对示范园内的沟渠、道路进行了系统整治和打造,极大地改善了园区生产条件,方便了老百姓的生产出行需要,基本做到了排灌结合,旱涝保收。
“我们根据柳江园区实际,在农户分户经营的基础上,采取了大园区、小业主的发展模式。”郑勇介绍。
园区以柳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促进农户之间的合作,形成产业在区域内的聚合,从而在分户种植的基础上实现了规模经营和“五个统一”,即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生产物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市场信息服务。
“柳江的蔬菜,在成都市场很有名。每天早上,外地客商来拉菜的车辆还要排队,农户在地里就把菜卖了。”吴立智说。
柳江蔬菜合作社注册了“马王庙”牌蔬菜商标。在园区新建的马王庙市场内,一块LED显示屏不停地闪烁,传递着全国主要蔬菜市场的即时行情。
园区管委会和合作社为给示范园注入科技元素,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共引进30多个新品种,在园区内发展大棚种植。同时,园区内建立了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引进了10多位大学生业主,设立了青年大学生现代农业科技孵化中心,并与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开展了院县合作,成立专家大院,引进了多个新品种和技术,生产的西瓜、黄瓜和茄子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园区管委会人士介绍,2010年,柳江蔬菜产业示范园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亩平效益达8700元,水稻亩产效益与2009年持平,秋菜亩平效益预计在4300元左右,2010年示范园内亩平纯收入预计可达13602元,比2009年增长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