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优化生态环境 推进绿色发展

时间:2012-01-04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优化生态环境 推进绿色发展
成都市温江区环境保护局局长   薛志强
    生态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区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温江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区、生态兴区、生态优区”战略,不断加强城乡生态环保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环境监管服务,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有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生态环保规划体系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要求,温江区先后邀请中国环境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名专家教授,对温江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制定实施了《温江区创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区规划》、《温江生态区建设规划》以及《各镇(街)环境优美乡镇规划》,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环境优美乡镇规划全覆盖并达到建设标准。同时,坚持把生态作为刚性要求贯穿于城市规划体系中,在西部率先编制完成了《温江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指标体系研究》,蓝道(水系)规划、绿地规划、文物遗迹保护规划、河流绿地景观风貌规划等各项专项规划,形成从宏观到微观较为完备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体系。
二、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温江区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全面推行“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三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原材料等为重点,推进经济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可循环”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形成具有温江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
    一是把发展生态田园型都市农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手段。立足温江自身水资源和花卉资源丰富的特点,在打造生态型城市的基础上,突出农业休闲观光和农耕文化体验,大力发展集休闲体验、旅游度假、生态观光为一体的都市型生态农业。依托“一港一城两基地”,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生态农业转变,积极发展花卉产业、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产业,培育更多的名优特产品进入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已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花木生产基地13万亩,无公害绿色产品基地3万余亩。
    二是把发展新型生态工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坚持以加快转型升级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逐步淘汰高消耗、低效益、重污染的粗放型工业经济项目,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全区工业经济优化升级。全面推行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有序淘汰缺乏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税收贡献小的生产性企业,重点发展高税收、高就业、低能耗、无污染,以研发设计、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高端制造为主、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工业。“十一五”期间,全区关闭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4家,全区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8776.15吨、二氧化硫374.65吨、氨氮490吨,有效减少了工业能耗带来的环境污染。2009年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2%。
    三是突出发展生态型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支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建设和保护。温江区大力实施“兴三优二、一三联动”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以服务业发展为主的功能片区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0%以上的目标。2009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6.95亿元,增长12.5%。
三、加大污染治理,全面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温江区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面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饮用水源保护,设置了饮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16亿元,建设完成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和成都海峡两岸科技园工业污水处理厂、镇(街)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设施,对全区公立卫生院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实现城乡污水处理全覆盖。全区日处理污水能力已达11.6万吨,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处理率达85%以上。同时,积极开展境内河道清淤、生态修复、截流整治、沿河生态走廊建设等工程,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
     二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开展以扬尘、燃煤、机动车尾气为重点大气污染因子的整治,严格按照“六必须、六不准”对各类施工工地进行综合治理;在全区开展限煤工作,推广CNG清洁能源的使用,清洁能源率达95%以上;加强机动车尾气监测,严格实行环保标志制度,公交车使用CNG清洁能源率达95%以上;全面实施植绿造绿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06年的83.9%提升到2009年的92.6%。
     三是加强城乡生活废弃物处置。在城区深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以市场化经营方式鼓励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企业的发展。镇街采取“户集、村收、镇转运、区处理”的模式,由专业部门统一清运和集中处置。目前,城乡日均400余吨生活垃圾已全部实现日产日清、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置。
    四是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力度,通过实施农民集中居住、调整化肥农药使用结构、划定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域、建立生态环保养殖园区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厨等措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农村清洁能源使用,使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比例达90%以上,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极大改善。
四、强化环境监管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强化“服从发展是职责、服务(下转第34页)(上接第31页)基层是本职”的服务理念,不断加强在执法中端正服务和在服务中严格执法。
   一是认真履行环保职能,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严查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充分利用好“12369”环保投诉热线,千方百计解决百姓关注的环保问题。2009年,共办理各类污染纠纷、投诉案件371件,处理率达100%。
二是积极推进区域环评、规划环评。坚持环境门槛不降低、环境标准不走样的原则,用严格环境准入引导发展、以环保服务助推发展,从决策源头调控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将区域环评、规划环评作为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前提,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严把“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关,对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不批。2009年拒绝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温江区域产业规划项目20余个。
     三是强化服务理念,开展环保帮企活动。针对一些企业环保手续不全、未批先建、投产未验收、排放未达标等问题,分类处理,力求通过调整工作思路,强化服务意识,严格实行“过错追究”和“误事追究”,更好地为基层、为企业排忧解难。
五、高标准实施生态区建设,积极打造温江生态品牌
    建设生态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增强城市活力,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产业优化升级和纵深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必由之路。温江按照国家、省、市生态建设的重要部署,高标准推进生态区建设, 2009年成功创建四川省生态区,力争2010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区。
    一是建立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区政府成立了以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分层管理、相互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保障了生态区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全区先后组织召开多次推进会议,倒排时间,紧扣目标,专题研究部署生态区创建工作的各项事宜,对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程督导,有力地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三是建立健全考核责任机制。区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实施意见》和《分解专项目标任务、相关实施方案及考核细则》,实施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管理。区级各部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镇(街)书记、镇长(主任)亲自抓,层层负责,积极落实。目前,温江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已通过省级技术核查和预验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区已建成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村、生态家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生态细胞工程256个,打造了温江生态品牌。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