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关于加快五矿镇农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11-12-15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五矿镇位于江安县最南端,距县城54公里,东邻兴文县五星乡,西至兴文县玉屏乡,北起江安县大井镇,南界兴文县僰王山镇,幅员面积20.9平方公里。全镇辖9村1社区,61个村民小组,农业总人口15361人,耕地面积7238亩,林地面积9800亩,镇内两边高,中间低,平坝与丘陵相间,系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一、五矿镇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五矿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镇党委政府把抓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始终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发展进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农业投入逐年增加。投入55万元,新建了通往高山村的“花生坡”大桥1座;投入280余万元,整治并硬化了友隆、文峰、槐子榜等三个村的交通要道4公里,新建了连通五矿场镇与新田三村的交通要道4.7公里;投入130余万元,基本解决了困扰五矿场镇多年的饮用水问题,并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鼓励金星、金锣、楔子岩、新田三村等为9000余群众解决了人畜饮水;投入21万元,整治山坪塘8口、石河堰1座、渠道9条、蓄水池28口,为全镇的农业经济发展和防御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结构调整初现成效。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资源优势,合理调整种养结构,成功引进密本南瓜、七星椒、台湾嫁接苦瓜等高产高效耐旱作物,新培育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4家,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探索农业种养适度规模经营,建设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再生高粱,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逐步推进我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化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10年,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2510亩,实现总产量5370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20亩,其他作物种植面积达2000亩;林地面积达9800亩,森林覆盖率为46.2%;年畜产量0.5万头,禽产量1.2万只,粮油产业已呈现“稻粱玉为主、苕生麦作补”的总体态势。

  二、五矿镇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全镇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880元,总量居全县第一;实现生产总值2.99亿元,但农业仅占31%。由于五矿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且土地十分贫瘠,因此全镇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结构调整主体意识不强。种养结构调整、效益农业发展主体意识不够强,观念陈旧,思想僵化,敢冒风险的较少。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本镇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质较差,极易渗水,又因地势低洼,易形成内涝,因此对种养结构调整带来了客观局限性;二是本镇有煤矿、硫铁矿、石厂、石灰厂等企业60余家,绝大多数家庭的劳动力均在当地或外地企业务工,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三是由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导致农民恋土观念强,土地流转困难,形不成规模。

  (二)基础设施投入后劲不足。尽管全镇大部分村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但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感到后劲不足:一是本镇不属于农业大镇,上级有关部门对本镇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投入相对较少;二是乡镇财政困难,对各村的扶持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村级缺乏经济实体,各村只能维持日常支出,仅靠群众筹资筹劳难以完成较大项目建设。

  (三)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明显滞后。农业龙头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从本镇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仅有几家规模较小的养猪场和养鸡场,还没有1家规模较大、效益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步子明显滞后,主要是对开拓市场力度不够大,对市场预测不足,缺乏技术和现代营销方式的意识和方法。

      三、加快五矿镇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切实转变干群思想观念。

  思想的障碍是最大的障碍,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观念一变天地宽,我们必须用工业化、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新理念,来实践新形势下的农业生产,确定“跳出粮食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的工作思路,促使传统增量型农业向现代效益型农业转变。一是宣传发动。要利用各种会议、标语、板报等多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农业产业化的意义,让农民了解什么是农业产业化,怎样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树立“只有规模化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只有实行农业产业化,才能增加农民收入”等新观念,并通过学习培训,让农民了解农村经济的新理念、新知识,转变农民自身存在的消极保守观念,破除因循守旧、怕冒风险、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改变传统的种养殖方式和习惯,转化长期依赖政策等、靠、要的思想,使农民认识到自己才是效益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二是树立榜样。要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的示范点,用示范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要选择一批种养殖大户,让他们到群众中进行现身说法,用身边的典型来引导人、渲染人、鼓舞人,着力解决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不能搞、不敢搞、不愿搞的问题。三是外出考察。要带领一些有发展意识、发展基础的农户到周边乡镇、区县去参观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技术和管理,了解别人在干什么、怎么干,进一步开阔眼界,开拓思路,着力解决农民不愿干、不会干、不去干的问题。

  (二)重视推广,加强培训,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发展效益农业必须要有科技支撑。农产品档次低、成本高,归根结底是科技含量不高,必须加强科技的先导作用和支撑作用,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和贡献率。一是要积极推行“科技兴村计划”,要提供一定时间和经费,以送到农广校培训和聘请县农技人员到现场培训等“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抓好镇村干部、农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对种养殖业大户重点开展有特色和常规性的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业科技知识。二是重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以促使品种有新的突破,实用技术推广有新的进展,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三是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尤其是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广的农业技术项目,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以点带面,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切实增强农民致富信念。

  提供社会化服务,是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科技为依托,以协会组织为纽带,以农民互助服务为补充,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网络。着重抓好三大服务,一是领导服务,要实行党政班子成员联系基地、联系专业村制度;每位机关干部联系一个农业产业示范户,培育一个效益农业典型户,并列入年终考核。同时把产业结构调整列入各村年终目标考核,彻底改变政府过去抓面积、抓季节、抓环节的做法,把工作调整到“产前抓种苗,产中抓成本,产后抓市场”上来。二是技术服务。镇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既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又要送科技下乡,送知识到户,切实履行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的服务职能,要对农户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指导,要着力主攻一个新品种、培育一批示范户,形成一个专业村。三是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信息,经常为农户提供有关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行情和流通状况等信息,不断发展贩销大户,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

  (四)扶持龙头,扩大规模,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在确保农产品总量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使农民的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业生产规模小等问题。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必由之路:一是要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等功能,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在资金信贷、市场信息、技术服务、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二要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现代农业是规模农业、效益农业,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会有一定的效益。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使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三要大力发展名优特产品,2012年要重点发展高产、高效、耐旱的密本南瓜,并在楔子岩、槐子榜等村形成规模种植1000亩以上;在新田三村(友隆、文峰、槐子榜)建立一个以黄栀子为主的中药材基地400亩以上,使全镇形成1-2个具有品牌的农副产品。同时,按照建设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使我镇的生猪、家禽养殖进一步扩大。

  (五)突出重点,镇村并进,积极夯实农业基础。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是提高农业向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的有效手段。要以农业设施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设施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要树立观念抓投入。树立“谁投资,谁受益”的观念,积极鼓励工商业反哺农业,发动千家万户投资农业,使农业投入呈现多元化的良好态势。二要突出重点抓投入。结合五矿镇实际,要突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河道疏浚、山平塘整治和蓄水池建设,彻底缓解制约五矿农业发展用水难问题。三要完善政策抓投入。要进一步完善奖励政策,每年在镇财政中划出一定的资金,继续实行农业工程项目“村建镇补”的以奖代补制度,切实调动各村对兴修农田水利、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促进全镇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加快全镇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五矿镇人民政府 李竞宏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