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三农专家说“没有新制度就别提新农村”

时间:2010-11-29  来源:网络舆情三农内参

                                   

  与“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面对面                                           

 核心提示 :

“大包干”曾为农村经济带来了相当长一个阶段的勃兴,对引领中国农民跨越“温饱线”作出了历史性功绩。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分散而封闭的小农经济逐渐表现出明显不适,并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一个结点。如何解开这个“结”,成为自上而下都在思考的课题。

      农村合作社——这个在我省个别地方悄然出现的新兴的村民自治组织,毋庸置疑,其在组织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农民抵抗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如何把合作社植于现实的土壤中并顺利成长,也是一个不得不深加考量的问题。

本报派特记者 静冬 发自北京
    5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
     一间普通甚至有些狭小的办公室,该校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乡村建设中心主任温铁军教授,接待了好几拨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和一些慕名而来的新农村建设的“探索者”后,记者贸然敲开了房门。
    “这是我的工作常态,来之前最好预约一下,这样大家都可以提高效率”,带着学者特有的率性和坦诚,没有任何寒暄,温铁军让记者“直奔主题”。这就是我国“三农”研究领域顶尖级专家,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尽管多年从事农村政策调研,为政府出谋划策,部分观点被决策层采纳,影响到中国农业政策的走向,但作为一位比较典型的“政府经济学家”,温铁军不愿意说自己是高层的智囊人物,更愿意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农村问题的普通调研员或实验者”。
     有着无数次穿着大裤衩、骑着自行车,寂寞穿行在乡间小路的多年农村调研经历,给了温铁军纵论“三农”问题的深厚底蕴和自信。与此同时,民间也有了个亲切而又土得掉渣儿的称谓——“温三农”。
      既内蕴着理性的诉求,又有着实践和经验的支撑。于是,与温铁军的谈话,因合作社这个新生的“老”事物而生发的喜怒哀乐,也就杂糅其中。
     当记者提到他曾亲自考察过并派学生长期驻村调研的,我省枣强县芍药村的新兴合作社时,坐在对面的“温三农”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1 , 劳动的积极性需要激发
    记者:我去过芍药村两次,第一次是村里实施合作社之前,当两年后我再到这个村时,有些不敢相信,完全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个村的变化。村民的劳动热情高涨,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村庄的整体形象焕然一新。这种神奇变化的推动力或者说根源在哪里?
     温铁军(以下简称温):道理很简单,肯定是劳动的回报多啦!
     你想啊,种地的利润越来越少,谁还去种地?从恢复大包干后,分户经营在当时特定的历史阶段是有效率的,但是村东头的不认识村西头的,像一盘散沙,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前30亩地一头牛就可以解决了,可包干到6家后就需要养6头牛,成本增加了,逐渐让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了挫伤。这就和包饺子的道理一样,1个人的饺子也是包,5个人的饺子也是包,而费的功夫可远不是简单的5倍问题。
     记者:农村合作社是不是可以说让农民尝到了新甜头?
     温:芍药村就是一个不错的实践!农民加入合作社后,可以在各个环节减少生产成本,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买种子或农药是零售价,现在是批发价了,这就是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此外,农民抵抗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大大提高了。农民能实实在在感觉到在各个环节的收益,回报多了自然积极性也就高了。劳动的积极性是需要激发的
 
 
 

 

 


 记者:看来,农民在“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状况下,通过一定的自助组织,民的收入,这是缓解“三农”问题,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途径之一。
        温:当前的“三农”问题之所以严重,不只是因为农村缺乏科学技术和资金,还缺乏承载科技和资金的农民自助组织,包括低成本运行的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社会性组织。我认为,抓农村经济就要抓农民合作社。
      目前,一家一户耕作的方式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的模式下,农民没有销售能力,没有谈判的地位。一盘散沙的情况下,农村形不成可以维护的契约,合同难以得到正常履行。成立农民合作组织,有了载体,可以形成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因此“公司+农户”的营销结构,应当变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结构。

        2, 农民有了较强的发言权     记者:合作社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制度,是合作制、公司制,还是什么制?
  温:我比较倾向于积极评价,就是动员农民土地入股,建立财产关系,也许会有效形成某种对不良生产方法的抑制,这是有可能的。
 记者:对合作社本身的监督机制呢?
 温:都知道小农经济是一个不能监督的生产,让它集中起来,要首先注意这个做法是否符合农业生产规律,或者生产的自然现状和它的经营现状合一。什么是相对而言比较有效的措施,什么样的资本投资结构决定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怎样决定的,怎么形成资本结构?这些都是发展合作社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记者:有了合作社对基层政府而言,有什么新的改变?
       温:起码基层政府的一些行政乱作为到了合作社这里,是很难再像以前那样随意了。比如,有了合作社后,过去村里的土地征用、压低农产品价格方面的问题,农民有了较强的发言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了。

     记者:以前,村里人都愿意出去打工,没人愿意种地。这几年,农业税免收后农民种田收入不错,尤其是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的,村里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都回家了,当起了股东或社员。

     温:农业合作社是农业劳动者的联合。关于农业合作社标准,农业部早在2007年就施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日、韩也是人多地少,怎么让农民增收?就是政府允许农村合作社以最低门槛进入金融、保险、旅游、餐饮、房地产等领域。只有把涉农领域可能产生的收益都留给农民,农民才有积极性去从事粮食生产。

        让农民在薄利的情况下种粮食,增收就是一句空话。

   3,没有新制度就别提新农村

         记者:除了对合作社的关注,听说您还在搞农村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的推广,您提出“合作社文化”这个概念,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不是可以增强社员们的幸福感、责任感?

         温: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相比总是高级层面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生产,还要考虑农民的精神需求,否则乡村就会成为文化的空白,成为精神贫瘠之地。在目前条件下,成立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应该是一个必然的可持续的选择。乡村的社会活动多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化解社会矛盾的渠道也就多了。

         记者:记得您还说过要在城市成立绿色消费合作社。

     温:现在的城乡关系,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农民整点农药残留,城市整点假冒伪劣,互相损害”,在新农村建设要特别强调恢复农业的生态功能,一方面组织农民,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生产真正的绿色食品;另一方面要培养科学的消费观念,打通较高成本的有机产品在城市的销路。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和谐的城乡关系。

         记者:不难看处,新兴农村合作社不再是上世纪50年代的简单翻版,也不是无视具体现实的模式化组织方式,而是针对农村现状呼应农民需求、对应农业生产规模的新事物您有无总结性的概括?

         温:我们的经验归纳有24字,“联合购销,风险最小;文化建设,收效最高;资金互助,制度重要”。没有新制度,就没有新农村。我们要在农村探索实行一些新政策。

         记者:合作社作为一个民间组织,人们通过自愿的方式组成一个团体来维护自己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利益。其前景如何?

     温:应该说,主要的力量还是来自政府。合作社的培训和推广,这些事情大多不是靠农民自发去做的。在国外,这些小农社会的合作社建设基本上也都是政府提供足够的优惠,然后由政府来推广,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合作社,完全靠自发很难。

         不能让种粮者吃亏!否则,农民怎么会愿意种不赚钱的粮食?传统农区就会变味,又如何能生产出生态农业的产品。我们应该给种粮农民以超国民待遇,否则凭什么让农民汗珠子摔八瓣在田里为你种粮食呢?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