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县长沙镇齐圣村村民正在猕猴桃基地劳作
“我们村1000亩红心猕猴桃今年已经挂果,到国庆节欢迎你们来村里采果。”近日,在重庆开县长沙镇齐圣村,村支书熊尚兵热情地邀请记者。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10年,齐圣村实施生态扶贫搬迁,高寒地区村民从山上下来,种植红心猕猴桃,今年刚刚挂果的猕猴桃园,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在开县,不仅是齐圣村,“人口下山,产业上山”的模式,让贫困山区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打造“花果山”
猕猴桃助农户增收致富
在齐圣村,李福山的半山腰1500多亩红心猕猴桃园里,眼下正是红心猕猴桃挂果的时节,58岁的村民陈中元正忙着给小小的猕猴桃套上保护袋。
陈中元正在打理的猕猴桃园,严格来讲并不是他家的,但是他每年可以从园子里拿到分红。陈中元介绍,几年前,他家还住在高高的李福山上,由于山太高,连机耕道都没有,到镇上一趟就要5个多小时。2009年,村里实施高山生态移民,陈中元和其他100多户人家一起,搬到了山下的集中居住点,住上了二层小楼。
人口下山了,如何在山上发展产业?村支书熊尚兵几经外出考察,认识了重庆市楷林农业发展公司的负责人,该负责人建议齐圣村种植猕猴桃。熊尚兵立即将齐圣村的土壤样本送到科研机构检验,结果表明,齐圣村非常适合种植猕猴桃。
随后,熊尚兵前往万盛等地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考察,请人做了猕猴桃种植基地方案和规划方案,并流转土地3000亩,成立了红心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我们的经营权不外转,村民自己做股东,采取保底入股分红的方式运作,以土地入股,还可以在自己土地上打工,每天领取40元至100元不等的工资。”熊尚兵介绍,第一批猕猴桃今年挂果,到了丰产期,按市场价4元/斤计算,仅此一项村民按收入的60%分红,人均可增收3000多元。
“我们还要建立猕猴桃研究所,培育自己的品种。”熊尚兵说,村里将建冷藏设备库,将鲜猕猴桃保鲜6~8个月,错峰销售;并建立营销团队,将销售的重点放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提升果品价值;并依托天池壕水库和猕猴桃、血橙种植基地,新建农家乐、避暑山庄,让果品生产与旅游业同步发展。“两三年后,齐圣村将是一座美丽的花果山,游客可以观光、赏景、品果,村民增收致富有保障了。”
小中药大产业
一个村玄胡年产值破900万
“人口下山产业上山”的效果并不仅仅在齐圣村体现出来。
5月近日,开县县城西北25公里外的轿顶山顶,大德镇九岭村的田间地头,到处是村民们忙着采挖玄胡(一种中药材)的身影。
村民彭贤介绍,他家今年种植了20多亩玄胡,一亩地可收300斤干玄胡,按一斤30元算,20亩地的收成将近20万元,除去成本和劳力,收入10万元没得问题。
“不要看这些玄胡小,它为脱贫致富可立下了汗马功劳。”九岭村支部书记詹道纯介绍,九岭村海拔较高、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十分适合玄胡生长,早在20多年前就有村民种植,但都是小打小闹,没形成规模,加上种植技术差,产量低,并没有多大的效益,九岭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近几年,村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去了,山上大量土地撂荒,为规模种植带来了机会。”詹道纯告诉记者,村干部帮着大户协调土地,还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多次进村给种植户培训玄胡种植技术。“小打小闹”变成规模种植,玄胡也由一个毫不起眼的副业变成了九岭村的主导产业。全村玄胡种植面积高达1600亩,年产玄胡高达600吨,产值突破900万元,九岭村也成功实现了整村脱贫。
詹道纯介绍,今年县里出台了政策,对于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每亩补贴200元,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400元。“我们与成都一家制药厂已经达成了收购协议,销售没得问题。”彭贤超告诉记者,明年他计划再承包20多亩地,争取拿到县里的补贴。
沼气替代柴火
告别污染乡村越来越美丽
在大德镇九岭村,生态搬迁后,原来的吊散户集中居住到村里的巴渝新居里。
“原来住在山沟沟里,出门到镇上要3个多小时。”刚刚搬进新居的村民刘运灿告诉记者,等安置妥当后,再喂两头猪,过年也好杀年猪。
“新的集中安置点不是不能养猪吗?”见记者有点纳闷,镇党委宣传委员陈先富告诉记者,村里正在建沼气池,将猪圈统一建在村头形成养猪场,利用猪粪产沼气,沼液用作肥料,既实现“猪-沼-果”循环利用,又解决了治污、能源、养殖、肥料等问题。
据开县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刘先春介绍,以前,木材、草料、秸秆等植物是开县农村广泛使用的燃料,为了让农村居民用上健康、清洁、方便的新能源,告别柴火灶的烟熏火燎,2012年开县将以沼气设施为主的农村新能源建设纳入了民心工程,在全县14个镇乡街道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000口,县里还设置专职农村能源建设服务人员岗,安排专人从事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及后续服务。
据了解,2012年完成的2000口农村户用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提供约90万立方米的沼气,相当于1200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和4万吨的薪柴用量。每年可减少0.7万亩林地消耗以及0.54万吨二氧化碳、340吨烟尘和340吨三氧化硫的排放。而农户在使用沼渣、沼液替代化肥和农药后,每年可减少2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可让土壤得到改良,同时实现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废水达标排放,保护水源,实现农村农业节能减排。
“修沼气设施是民心工程,不用我们费力地去宣传推荐。”陈先富说,“沼气用起来方便,替代了柴火,也告别了污染,我们的乡村越来越美丽了。”